您当前的位置:政策文件>政策咨询问答库
答:评价结果将作为后续年度专项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对于评价结果为中的项目资金,减少下年度预算安排;评价结果为差的项目资金,将不再列入下年度预算安排。
答:为加强渝北区区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推动落实“花钱必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要调整、无效需整改”,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监督管理,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和实效性,特出台《工作细则》。
答:(一)科学公正。绩效评价应当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按照规范的程序,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
(二)统筹兼顾。绩效自评应由项目单位自主实施,即“谁使用、谁自评”;区经济信息委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整体自评,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重点项目中(奖励类项目除外)筛选出1-2个专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
(三)激励约束。绩效评价结果应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管理优化挂钩,高效要重点保障、低效要压减整合、无效要溯源整改。
(四)公开透明。绩效评价结果应依法依规公开,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案例一:紧盯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新方向,引导传统燃油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切换,推动两江、渝北、江北及辖区内的整车企业共同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联盟。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2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智能装备、软件信息产业、消费品制造3大五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先进材料、新型显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3大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案例二:实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职业教育提质领跑、名师名家引育扩容、数字教育迭代升级、教育改革集成攻坚专项行动,持续提升渝北区教育质效。
案例三: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布局创新链条,强化创新策源、科技发源,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为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提供“原动力”。
我区将以不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不断完善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提升质量监管效能、打造渝北质量品牌高地和优化质量发展环境5个方面工作为抓手,推动质量强区建设顺利实施,同时也将完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常态服务和考核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6项工作作为组织保障。
《方案》主要针对我区产业、产品、服务、工程建筑和教育科技五大方面推动质量强区建设。
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深层制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持续增强。《方案》着眼发展现实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兼顾当前和长远,筑台子、立柱子、搭架子,对我区质量事业发展进行整体谋划,对统筹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全面提升我区质量总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答: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统筹规范、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绩效、跟踪监督的原则,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管理。
答: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包括但不限于:支持企业壮大规模、鼓励企业创先争优等;
(二)进一步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能级水平。包括但不限于:传统产业技改扩能、智能化改造、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发展等;
(三)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优,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促进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双向链接,持续厚植产业生成能力;
(四)支持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相关的基础性保障,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降本增效、开拓市场,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建设、重要展会、贷款贴息等其他方面工作;
(五)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六)其他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以及落实有关政策等。
每年重点支持方向可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以及年度预算情况,结合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适时进行优化调整。
答:不同支持范围的补助金额不同。补助类按照总投资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奖励类为固定金额,具体详见每年出台的《渝北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