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其他公文

    • [ 索引号 ]
    • 11500112009315877L/2022-00006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府办发〔2021〕52号 
    • [ 主题分类 ]
    • 综合政务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政府办公室 
    • [ 生成日期 ]
    • 2021-12-27 
    • [ 发布日期 ]
    • 2022-01-14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北府办发〔2021〕52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12月

目录

第一篇  发展形势与要求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 1

第一节 发展现状 2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4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 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7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 8

第四节 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0

第二篇  重点发展方向 11

第三章 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11

第一节 做强创新金融业 11

第二节 做大现代物流 13

第三节 做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16

第四节 做精专业服务业 18

第五节 提升商务会展业 21

第四章 提档升级生活性服务业 22

第一节 提档升级文化旅游业 22

第二节 提档升级康养休闲业 25

第三节 提档升级商贸服务业 27

第四节 提质发展其他生活性服务业 31

第三篇主要任务 35

第五章  推动创新发展 35

第一节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35

第二节 提质增效楼宇经济 37

第三节 加快推进临空经济 37

第四节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 38

第五节 全面推进数字经济 39

第六章  推动融合发展 40

第一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40

第二节 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40

第三节 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互动 41

第七章 推动开放发展 42

第一节 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国际合作 42

第二节 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42

第三节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43

第八章  推动协同发展 44

第一节 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 44

第二节 加强与市级平台的协同合作 45

第九章 优化发展布局 45

第一节 优化总体空间布局 45

第二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49

第四篇 实施保障 51

第十章 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51

第一节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体系 51

第二节 完善服务质量体系 51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52

第四节 优化人才集聚和培育体系 53

第五节 提升品牌竞争力体系 53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54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54

第二节 优化营商环境 55

第三节 完善政策支撑 55

第四节 强化产业链招商 56

第五节 加强统计考核 56

重庆市渝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本规划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0〕10号)》、《重庆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明确渝北区“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区服务业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本《规划》范围包括渝北行政区全域,对龙兴工业开发区、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悦来新城和江北国际机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只作原则性描述,其具体发展规划由相关市级开发主体负责编制和实施。

第一篇  发展形势与要求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谱写全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规模迅速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经济增长、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业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26.08亿元,是2015年的2.83倍,总量跃居全市第一,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1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47.4%上升到66%,服务业税收占比达77.9%,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87.23%。科技、金融、商贸、货物与服务贸易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领先水平,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51.05亿元,总量位列全市第一,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服务业领先优势明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高质量发展动能集聚。服务业投资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和高技术领域集聚。高端消费持续发力,新光天地、蘭亭新都汇等130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航空物流园加快建设,快件集散中心等有序推进,以悦来会展城为龙头的会展产业加快发展,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快速发展,中关村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全球软件中心落地建设,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加快建设,龙湖天街、吾悦广场、中粮大悦城等项目蓄势待发。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区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3.66%提高到4.08%,高出全市近2个百分点,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综合科技竞争力与“双创”指数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在全市率先开展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试点,建成独立法人研发机构32家,认定为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20家、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2家,国家级众创平台达6家,位居全市第一。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达到10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219个,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年均增速20%以上。

结构升级步伐加快。2020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与金融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136.24亿元、290亿元,分别占全市比重的15.5%、13.1%。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43%,成为第一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信息软件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6.9%、16.7%,智慧养老、文旅体融合加快发展,重庆创意公园先后荣获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等称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稳定向好。

服务业开放成效显著。2016年,成功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经济积极向好,建成“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推动服务贸易多领域有序开放,首家外资独资医院——莱佛士医院落户,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成为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首批示范园区并申报成为市级服务贸易特色产业园,打造市级总部贸易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开展保税港区贸易多元化试点,推进飞机融资租赁、保税航材、保税维修、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落地,汽车整车进口、飞机融资租赁取得较大突破。

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放管服”、自贸区“一本报告管全域”等改革深入推进,认真落实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改革试点任务,推动适用于渝北板块的改革创新措施落地见效。全面实施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积极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措施,促进跨境结算更加及时便捷,支持跨境结算规模逐步扩大,引导创新定制金融融资产品。推进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服务,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属性 2020年

(目标) 2020年

(完成)

1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预期性 840 1326.08

2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预期性 52 66

3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预期性 250 290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900 947

5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4.84 4.1

6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预期性 100 96.58

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4 4.08

8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18 18.69

9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预期性 50 54.4

10 机场年货邮吞吐量(万吨) 预期性 50 41.12

11 #国际货邮量(万吨) 预期性 20 15.1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面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等诸多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瓶颈尚未打破,服务业规模大但产业能级不够高,行业门类齐全但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够突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创新引领不足,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发力不够,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自主板块企业数量、经济总量较小,缺乏一批在全市和全国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服务质量效益不够高等问题仍较突出,区县间、城际间创新资源竞争激烈,支撑我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还不够强大,航空枢纽功能没有充分显现,资源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本土龙头企业和品牌培育力度不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适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环境有待优化,中高端人才支撑不足等制约着我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看,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科技变革快速推进,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形成新布局,服务业创新发展动力强劲。从国内环境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动能。从重庆发展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在渝叠加,重庆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等带来诸多政策利好。从我区自身发展条件看,作为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主阵地、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重要承载地、两江新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汇集了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悦来国际会展城等市级开发开放平台,临空优势、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优势、人口优势、政策优势、科技创新载体优势明显,高质量生产性服务需求与高品质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业发展内生动力强劲,现代服务业将进入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充分考虑我区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充分发挥首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优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四个大区”发展定位,提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和防风险能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牌、新场景,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跨界发展,提高服务效率、服务品质和服务能级,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数字赋能。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转换步伐,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经济形态,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升级发展。坚持市场主导,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力,提升“渝北服务”市内外、国内外辐射力影响力。

坚持协同发展,突出要素集聚。全面融入及服务国家、全市和全区战略建设,统筹全区服务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优化布局,以产业聚集、企业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为方向,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领带动服务业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服务业发展全过程,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全面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民生导向,推进多元发展。以更多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先补足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

全力打造渝北现代服务业发展“升级版”。到2025年,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渝北服务”的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全市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重庆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的重要支撑、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引领区。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提升。服务业提质增效成效明显,服务经济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主要指标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发展实力迈上更高台阶。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760亿元,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80%,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市前列,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影响力显著增强。“5+3+1”[[[1]“5+3+1”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5”指创新金融业、现代物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务会展业五大生产性服务业;“3”指文化旅游业、康养休闲业、商贸服务业三大生活性服务业;“1”指总部经济。

]]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建成,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明显增强,建设成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高能级策源科技创新引领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承载地、国际会展名城、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与现代商务集聚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引领更加显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经济深度融合,“双创”指标保持全市领先,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到4.3%,供应链管理、智慧医疗、文创旅游、软件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跨界深度融合,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有效推进,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形成市场更加开放、制度更加规范、监管更加有效、环境更加优良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新格局,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要素集聚、资源配置、枢纽辐射功能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开放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高品质生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文旅体融合深度发展,文化强区、体育强区迈出新步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宜居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企业主体竞争力显著提升。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主体,新增引育上市企业10家以上,新增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1-2家。

专栏2 “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表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1 规模总量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326 1760

2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6 66

3 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 80

4 新增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家) - 1-2

5 高质量发展 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1251 1650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47 1200

7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290 400

8 新增引育上市企业数量(家) - 10

9 创新与开放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4.08 4.3

10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35

11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54.4 60

12 高品质生活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1 5

13 社会化养老服务床位运营比例(护理型床位比例) - >60%

(50%)

注:所有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第四节 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服务业发展实力更强、能级更高、质效更好,服务业发展由规模领先走向质量效益领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服务全球的供应链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全面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科技强区、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和健康渝北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作用充分彰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全面建成,服务业综合实力迈上国内领先水平。

第二篇  重点发展方向

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实现总量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提高服务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壮大创新金融业、现代物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务会展业五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做强创新金融业

围绕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目标,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大力培育金融市场主体,推动金融模式和产品服务创新,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建设创新金融示范区。到2025年,金融机构数量达到300家,存贷款余额达到1.7万亿元,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00亿元,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加强创新金融功能布局。深化银政企合作,巩固提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积极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争取市级重大金融项目在渝北布局。提质金融集聚区建设,重点引进资产管理、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类企业,加快培育发展本土化的全牌照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成渝地区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和风险投资中心、科技创投母基金、航空物流金融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等布局建设。加大资本招商力度,完善政务服务、融资服务、风险防控等“柔性服务”体系,推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资本要素共同发展,打造“西部股权投资中心”。

推进创新金融业态发展。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探索区块链等金融新技术研究应用。充分利用自贸区、中新合作金融开放创新政策,引导高水平金融开放,支持在自贸区设立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大力发展在岸、离岸金融结算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探索开展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业务,鼓励本土企业到新加坡上市发债,引进区域性结算总部,打造创新金融合作示范基地。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引入资产票据金融、应收账款融资、超短贷金融等新创产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增量提质“升级贷”“科信贷”“商业价值信用贷”“上市贷”。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专栏3  创新金融业发展重点

1.加强创新金融集聚区建设

加快建设临空金融总部基地。依托两江国际商务中心金融总部大厦、仙桃数据谷金融大厦,承载临空高端商务产业链,引进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发展区域性金融总部,建设西部临空金融中心。做优做强新牌坊金融服务示范区。引导银证保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大力培育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总部结算等新型金融业态。提质打造重庆基金园。利用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引导私募股权、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发展。加快打造西部股权投资中心。依托北城国际,引进国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和创新孵化中心,打造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培育形成创新资本集聚高地。

2.引育重点企业培育新业态

引导OPPO、传音等争取融资担保、商业保理牌照,发展供应链金融;引进培育高瓴投资、腾讯投资、中金资本、CPE源峰、招银国际资本等,发展股权投资;加快建设人民金服旗下“人民普惠保险云园区”,探索进出口保险、会展保险、再保险等发展。

3.推动企业挂牌上市融资

实施上市企业储备计划,抓好宣传引导、资源储备、培育辅导和政策扶持,扶持拟上市挂牌重点企业,推动境内外上市、OTC、新三板挂牌,到2025年,新增引育上市企业10家以上,再融资额达到450亿元以上。

第二节 做大现代物流

完善布局物流枢纽,构建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提升国际货运承载力,充分发挥航空枢纽和“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优势,加大平台联动、资源整合,增强航空物流带动辐射作用。到2025年,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基本建成,现代物流综合营收达到400亿元,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60万吨。

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力支持江北国际机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加快融入国家“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提升航空货运枢纽能级。加快铁路枢纽东环线古路站货运专用通道、洛碛港货运口岸、机场支线等项目建设,加强与果园港的协同,促进空铁公水“四网”深度融合与多式联运体系的建立。支持建设卡车航班转运中心和航空异地货站,发展“卡车航班”“空空中转”“陆空联运”模式,打造国际航空中转集结中心,构建高价值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务网络。拓展“中欧班列+四小时航空”等多式联运产品,实现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对外贸易大通道的无缝衔接。加快聚集航空基地公司总部、全球知名快递公司基地运营中心,引进落户一批以航空快件快运、冷链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为重点的现代物流项目,加快国际快件集散中心、国际工业品采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航空快件国际中转集拼试点。引导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生鲜食品等航空需求型产业集聚,实现国际物流高度集聚,着力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航空物流经济集聚区,逐步发展成为立足重庆、服务西部、面向世界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

发展高端物流业态。培育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的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鼓励发展仓储物流、航空货运、快件集散、智能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多种业态。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模式,推动国际贸易供应链企业聚集,依托东方嘉盛、复星国药等项目,拓展物流金融、咨询、大数据服务等商务服务延伸业态,推动进口商品展销、总部贸易、交易结算等总部业态集聚发展,提升物流业价值链。

完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推进城乡配送服务标准化,打通城乡之间农产品双向流动“绿色快速通道”,推动冷链物流全链条发展,完善冷链设施层级和网络布局,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采购冷鲜食品商品需求。

专栏4  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

1,推动国际航空物流园建设

推进四大功能平台建设。加快机场航空物流园建设。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引入专业化航空物流企业设立基地,加快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顺丰速运等项目建设,推进航空物流分拨中心建设,提升航空货运中转集散能力。高标准打造中新航空产业园。支持新加坡航空公司与国内航空公司合资设立基地公司,加快推动第三方飞机维修中心建设,引入新加坡实里达航空产业园参与运营管理。加速建设木耳物流园。集聚发展航空货运、快件快递、智能配送等。重点发展铁空公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冷链配送、快货运输等物流功能。做强保税港区商贸物流园。提升跨境物流、保税物流、国际货代物流等,探索基于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网络的全球供应链一体化业务,推进航空航材供应链、进口医药和器材供应链、跨境电商、物流分拨、快件分拣、城市配送等。

2.加强物流供应链运营管理

整合航空物流资源,组建跨区域通道运营平台公司,建立集物流信息共享、在线运输服务、结算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协同共建供应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创新企业,增强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转口贸易等功能。

3.加快发展智慧物流

推进物流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建设一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推进既有仓储等物流设施智能化和“无人化”改造,拟建航空智能分拨中心,聚焦智能仓储、物流集成服务等领域,重点打造能满足小件、高频次、精细化、时效强的国际快件和电商物流等需求的智慧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

4.加强全球领先物流企业布局发展

推进重庆市快件集散中心项目、复星国药西南医药温控枢纽项目、圆通速递西南管理区(重庆)总部基地项目、中远海运空运重庆物流项目、中通智慧电商物流园项目、重庆东方嘉盛一带一路供应链协同平台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布局发展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等航空快件快运企业;英特集团、希杰荣庆冷链等冷链物流;华夏航空全产业链飞机维修、保税航材仓储分拨中心等临空航材项目;日本日通物流、美国莱德物流等保税物流项目。

第三节 做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围绕全市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智慧名城”、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契机,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完善“龙头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创新孵化”的软件产业生态,培育龙头型、成长型、创新型软件企业,加快建设软件名区和软件名园。到2025年,培育10亿级企业10家,50亿级企业5家,100亿级企业1家,全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西部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引领区。

完善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新体系。围绕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方向,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核心技术研发,聚集“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壮大工业软件产业,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新型显示模组、智能终端应用、物联网应用等平台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聚焦“云联数算用”智慧名城建设,面向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等领域,加强智能化软件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培育面向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

培育信息服务新业态。依托前沿科技城,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以物联网终端、操作系统和云平台一体化为突破口,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建设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加快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BaaS(区块链即服务),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确权、智能制造、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推动软件新技术产业化。开展工业软件应用示范试点,实现工业软件、工控软件方向突破。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核心节点建设,建设一批综合型、行业型、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2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在协同办公、产品采购、智慧生活等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平台。加快面向不同场景的云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用好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拓展5G应用市场,争创全市5G融合应用样板区。

协同共建提升产业能级。加强与国家信息中心等合作,协同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落实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试点任务,推进国家重大项目的对接和落地。建设“区域超算中心”,发展先进计算。加快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强化与天府软件园协同合作,推进长安全球软件中心、中关村信息谷协同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工程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占领信息产业制高点。

专栏5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

1.加快以仙桃数据谷为核心的“一核多区”软件信息服务要素集聚

持续打造仙桃数据谷。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汽车软件等产业,持续打造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合作示范点、汽车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国产软件创新基地,建设面向全球的软件交付中心,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打造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谷。打造空港新城软件信息服务新高地。联动两江国际商务中心,高标准规划打造仙桃软件园,引入信息服务行业重点企业,打造软件信息服务企业汇聚地。打造创新经济走廊产业升级改造示范先行区。重点引进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软件、智能制造系统软件等,联动现代消费走廊和前沿科技城智能终端集群,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电竞游戏产业。支持重庆创意公园、重庆数字创意产业园、重庆游戏产业园建设。打造“三龙”片区软件信息及互联网服务创新发展区。重点发展商务软件、互联网生活服务软件及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支持感知科技、漫调e空间、威瑞空间等平台建设,培育“软件+”“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软件信息及互联网服务创新发展区。

2.优化提升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积极构建信息通信技术(ICT)生态系统,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等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在远程医疗、跨境电商、供应链协同等领域加大与新加坡方面合作,持续拓展通道用户,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3.做精做靓数字内容产业

大力发展游戏动漫、数字视听、网络直播、电竞等数字内容新业态,提升视频直播、动漫等高增长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培育做大仙桃数据谷电商直播基地。

第四节 做精专业服务业

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抢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专业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以及人力资源、法律、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打造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区专业服务业营收达到300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3%,主要创新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在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汽车、笔电、智能终端等有优势产业企业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支持长安等领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创新赋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一流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来渝北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创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科学研究大装置。推进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认真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补贴支持力度,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全覆盖。

强化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鼓励发展孵化器、产业园,加快形成技术许可或转让为核心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承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吸引落户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支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际性科技论坛落户渝北。

打造专业服务集群。促进专业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大力提升检测检验、工业设计、环境服务以及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等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市场调查、广告文创、咨询公司、智库服务等专业服务,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引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品牌和企业。

专栏6  专业服务业发展重点

1.建成科技研发产业链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润泽医药、北斗星通、芯超医学等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推动中交三航、再升科技等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10个,国家级研发中心达20家,市级研发中心达250家。

2.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研发基地,聚焦大数据智能化、汽车物联网、智能网联核心技术、智慧建筑等重点领域,将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前沿科技城、重庆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等平台打造成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策源地、智能终端创新策源地、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策源地、智慧建筑创新策源地。

3.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加强5G、汽车、医药、机器人等检验检测机构的培育,加快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的5G智能硬件检测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打造“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新业态,积极参与重大项目检测,支持“走出去”开展服务。到2025年,全区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50家,检验检测收入达到5亿元。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推广“互联网+工业设计”新型服务模式,重点提升智能终端、消费品等领域的工业设计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环境服务业。支持以节能环保咨询、综合能源服务、环保认证和推广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碳排放权交易等服务,建成我市重要的绿色服务业基地。积极发展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安全评价、预测预警、监测监控、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培育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等安全技术服务品牌机构。

4.打造专业服务业高地

建设西部人力资源服务高地。支持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人力资源服务高端业态,加快发展线上人力资源服务,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规模化发展。打造西部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法律服务高地。引进市(区)外知名大型律师事务所进驻渝北或者设立分所。依托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建设西正街法律服务产业园、西部(重庆)法治科技园,聚焦法律法务咨询、知识产权、信用等专业服务,打造法治科技“双创”升级版。提质发展广告文创服务业。充分发挥重庆创意公园“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的集聚效应,推动文化创意、文化传媒、工业设计、新媒体广告等广告文创企业集聚,推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新媒体广告、视听传播,数字文创。

第五节 提升商务会展业

全面提升会展业能级。整合会展资源,围绕国博中心,助力会展业态多元化发展。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挖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等重大会展潜力,大力培育新兴展会。积极招引国内优质会展项目来渝拓展市场,落户国博中心。做大做强现有优势展会,提档升级现有市级知名展会,大力发展自主会展品牌,固化重庆特色会展品牌,培育品牌会展企业。 加大会展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对会展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发展智能会展、绿色会展,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会展服务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云展会新业态。完善会展服务体系,推进会展与商贸、旅游、文化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延伸会展经济产业链条,将会展客流吸引到我区,把购物、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留在我区。到2025年,实现会展直接收入41亿元,拉动关联消费突破400亿元,建成国际会展名城。

专栏7  商务会展业发展重点

1.提升悦来国际会展城发展能级

支持国博中心打造会展总部基地,加快对国博中心数字化硬件改造,集聚不少于20家知名会展企业。打造以会展服务为核心,以交通、物流、金融、旅游、餐饮、住宿等为支撑,以策划、广告、设计、现场服务为配套的会展业集群,加强产城联动,建成知名会展集聚地、会展旅游目的地。

2.打造“一核、一轴、两翼”临空会展产业多元化发展布局

“一核”即支持国博中心承接更多全国、全市大型会展,加强与国际重要会展组织合作,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会落户渝北,做强汽车、电子、智能装备等专业会展品牌。“一轴”即以同茂大道为轴线,南北两侧3公里辐射区内延伸会展经济产业链条,培育食宿、购物、商务、休闲、娱乐等全产业链,加快建设城市新型会展商务区。“两翼”即在渝北南部城市区域办好渝北本土优质会展项目,在渝北北部农村区域开展特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3.加强节庆活动营销

充分挖掘现有的特色消费节庆资源,支持举办汽车文化节、“一带一路”进口商品展、夜市文化节、迎春宴席展、三亚湾海鲜节等特色活动,支持国际、国内知名商业运营机构、知名品牌商等开展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型商业活动。推进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商圈打造会展商务配套区,借助中央公园节庆大道和音乐喷泉广场资源,打造全市最佳外展地。

第四章 提档升级生活性服务业

提档升级文化旅游业、康养休闲业、商贸服务业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多样化和高品质转变,全面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品质和效益。

第一节 提档升级文化旅游业

立足渝北生态优势、人文资源和临空特质,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全国知名文旅新地标,打造国际临空文旅城,建设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抓好统景国际温泉度假区、铜锣山矿山公园、龙兴古镇文旅项目、金紫山石头房子、华蓥山康养度假区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新创1个5A级景区、3个五星级酒店、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和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成高端民宿30家。到202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提升文化产业品质。依托临空文化创意产业走廊,集聚发展文化创意设计、艺术品创作与交易等业态,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设计示范展示区。加快推进重庆影视传媒基地—重庆纪录片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传媒和影视产业,鼓励创作一批高品质数字文化IP精品。加快建设国际舞蹈艺术中心、重庆博物馆等项目,举办中央公园国际文化艺术节、铜锣山矿坑大型音乐会和乡村国际大地艺术节等节会,提高国际国内知名度。依托仙桃数据谷等数字产业基地、服务贸易基地,支持发展数字文化、文化贸易、文化保税等新业态,拓展重庆创意公园,建设重庆文创产品研发基地,打造国家级版权示范园区。

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紧扣临空都市旅游,塑造“临空都市、魅力渝北”旅游形象,加快发展会展文旅游、智慧体验游和工业旅游等业态,打造“欢乐环山”等都市文旅综合体,培育一批特色性的都市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统景国际温泉度假区创建5A级景区,升级发展温泉康养配套产业。深度拓展乡村旅游功能,推动传统“农家乐”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转型,依托“三环十景”,提质打造古洛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民宿和红色旅游基地,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以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为主轴的3个超大规模农旅文融合美丽乡村综合体。发展度假避暑、自驾露营、民俗体验等文旅融合产品,策划包装“渝北·宿集”旅游民宿品牌,打造重庆高端精品民宿集聚区。促进川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开放共享,共同开发巴蜀文化旅游产品,联合打造跨省区精品旅游线路。

加强文旅品牌营销与推广。突出“巴渝印象”“巴渝魔幻”“巴渝古镇”“巴渝乡愁”四大巴渝品牌,开创渝北IP,创造更多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新场景。加强文旅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支持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发展文旅消费品。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策划推出系列渝北文化旅游宣传产品,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展会和宣传推介交流活动,助力文旅项目“请进来”和文艺精品“走出去”,扩大全球影响力。

专栏8  文化旅游业发展重点

1.建设国际临空文旅城

打造临空都市文化旅游品牌,借助江北国际机场、国博中心、中央公园、两江国际商务中心、空港综保区、仙桃国际数据谷等优质资源,依托国际口岸、国际资源平台、高端消费人群聚集等优势,推动城市文化旅游集聚发展。

2.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以茨兴线、玉矿线、古洛线三条精品线路为载体,推进高端民宿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斗碗寨”临崖风光带、环山公园等近郊特色餐饮民宿,玉峰山、小天池、白云山、华蓥山等高端民宿集聚区。加强兴隆“春牛喜耕”、木耳“新乡田园”等艺术乡建示范村建设。

3.发展数字文旅新业态

支持运用5G、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提升文旅产业,推动在线院线、数字博物馆、图书馆等应用示范项目,扶持发展数字景区、数字出版、数字影音、VR/AR游戏、全息展览、文化智能装备等“数字文体游娱”新型业态。推动重庆国盛数字文化产业园、长河白鹤片区“西部影都”项目、重庆游戏产业园等建设。

3.推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联合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联动渝北王朴烈士纪念碑、大盛明月张伦烈士墓、广安邓小平故居、华蓥山游击队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联合打造自然风光精品旅游线路。联合提升广安五华山、邻水天意谷、统景温泉风景区、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等天然景观,打造自然风光精品旅游线路。与广安市共建华蓥山宝鼎风景区,打造跨省界特色旅游示范带。

第二节 提档升级康养休闲业

抓好健康中国渝北行动,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围绕从出生到终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打造具有渝北特色的、以医疗健康、康养休闲、体育健身等产业为主的,覆盖全人群,全链条、全健康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全产业链。围绕多层次需求,整合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自然人文和食品药材等优质资源,推动医养疗、文旅体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国内外知名康养胜地,实现健康资源全域优化、健康产业全域联动、健康成果全民共享。力争到2025年,康养休闲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

构建优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坚持“大卫生大健康观”,加强医院项目和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建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实现镇街医疗机构“全面覆盖、全面达标”目标。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经络按摩馆、养生馆、药膳馆等,发展康复医院、保健院、疗养院等特色健康医养服务。支持发展国际化医疗服务,引入并办好国际医院,引入树兰医疗集团等一批高端民营医疗资源。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行动,完善“渝北健康云”平台,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全过程,优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建设智慧医院,推进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建设,完善区人民医院远程医疗中心运行机制,积极开展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服务。到2025年,全区三级甲等医院达到4家,互联网医院达到3-5家,全区每千人拥有编制床位数为6.19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8人。

打造高品质康养服务产业体系。培育打造一批集康养、休闲、运动于一体的文旅体康养项目,促进健康与文旅、养老、体育、食品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园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发展温泉康养、森林康养、避暑康养等业态,加快建设渝北康养中心、玉峰山康养度假基地等项目,打造高品质康养基地、度假酒店等,建成四季皆宜的国际知名康养胜地。推进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建设健康管理中心、康体健身中心,培育健康管理师,推动康复调理、健康保健、康体健身、食疗养生和亚健康改善等健康生活服务,促进家用型医疗设备、康复器械、保健器械、养生仪器、中药材、医用器械和材料,保健食品市场健康发展。发展健康保障服务,推动互联网医疗保险和健康养老市场发展,深化长期护理保险,适度拓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加快建设体育强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引进一批体育产业企业,推动体育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区体育场、龙兴专业足球场、区羽毛球馆、石坪体育公园、多宝湖环湖马拉松赛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探索建设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空中运动等户外基地。举办高水平赛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渝北特色,精心筹备2023年足球亚洲杯足球赛;持续举办“一带一路”中欧篮球冠军杯赛、重庆户外越野公开赛、多宝湖环湖马拉松;支持体育企业承办WBO\WBC世界拳王争霸赛、国际室内风洞跳伞锦标赛、国际马联马术系列赛;提升中央公园接力马拉松、迎春登山比赛、区武术比赛的品质和影响力。加强文旅体产业联动,推动际华园极限运动,探索发展体育航空运动服务等,促进休闲运动健康消费,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和体育健康休闲消费集聚地。

专栏9  康养休闲业发展重点

1.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区第四人民医院新建,建设树兰(重庆)医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医疗医学中心。推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瑞斯坦生物公司挂牌运营。

2.生态康养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统景国际温泉度假区、铜锣山矿山公园项目、华蓥山生态康养项目、高竹新区康养项目、玉峰山康养度假基地等,推进龙门国际健康温泉产业城,打造国际尖端诊疗健康枢纽、全球前沿健康产业创新中心、高端健康旅游目的地。

3.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

依托良好的温泉、森林资源,打造统景温泉康养胜地、玉峰山天然氧吧康养胜地。推进“旅游休闲+农耕文化体验+亲子游”文旅康养融合产品开发。

4.发展多元化赛事经济

培育高端赛事品牌,举办好重庆国际山地户外越野公开赛等体育赛事,积极吸引F3赛车、机器人格斗大赛、竞技钓等国内外高端赛事。丰富竞赛表演、健身指导、技能培训等,加快各类赛场建设,建设汽车越野赛车场、航空滑翔基地、龙兴足球场,华蓥山、玉峰山、明月山山地户外运动公园。

第三节提档升级商贸服务业

聚焦全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统筹推动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和新兴商圈扩容提质,加快建设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商业新地标,引导集聚国际消费资源,发展国际消费服务,全面提升渝北消费能级。到202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300亿元。建成中高端消费集聚、彰显巴渝特色、引领国际风尚、辐射带动力强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

高标准打造商业新地标新平台。加强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培育国际潮流消费承载地、国际知名品牌优选地、国际消费体验新场景、国际优质服务引领地,打造复合型消费新地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重庆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中央公园商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世界知名新商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性商业地标、城市商业商务新封面。提质嘉州商圈、两路空港商圈,打造国际消费商圈。高品质打造环山美食主题公园、嘉州活力夜街区、龙兴古镇等一批特色国际消费名街名镇名区,打造一批网红后街小巷,加强业态跨界融合与商旅文联动,打造最潮消费场景,建成一批集国际旅游、购物、美食、文化互促互融的网红消费新地标,培育十大渝北网红打卡地。充分发挥口岸、平台优势,加快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建设,推动开设离境退税店、进境免税店、进口商城、线上线下展示体验店、社区进口商店等,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打造西部地区首要进口商品超市。鼓励大型商贸企业拓展全球直采、进口业务,集聚国际优质品牌。

转型新零售新餐饮。推进全渠道、复合式经营,发展“一站式购物”“商品+服务”等综合业态,推动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云端经济”“街巷经济”“夜间经济”、“节庆经济”、“网红经济”、“品牌经济”,支持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直播带货。引导购物中心、百货、商超差异化主题定位,探索发展体验型购物中心、品牌集成店、主题概念店、会员制商店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型业态。推动智慧商圈示范试点,构建云商城、云商街、云商圈,打造智能化、无人化消费场景,发展“无接触”经济。推进餐饮业提档升级,支持餐饮企业丰富和提升菜品,发展特色文化餐饮、休闲餐饮、网红餐饮,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米其林餐厅、大众点评黑珍珠榜单内餐厅,加大“重庆老字号”餐饮品牌培育,打造“渝北美食”新品牌新地标,建成国际餐饮品牌集聚地。推进白领早餐午餐工程,支持企业发展“新零售+早午餐服务”、“互联网平台+早午餐服务”等智慧早午餐创新模式。

加快批发业转型发展。支持传统批发企业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做强做优电子商务,鼓励制造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鼓励发展特许经营、网络营销、总代理等现代经营方式,契合直播带货、云逛街、短视频等新营销模式,让本地知名企业及“重庆老字号”走出去,卖得好。支持商品市场转型发展,加大对海领(临空)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三亚湾水产市场等项目的建设和提升,建成供应链一体化、智能化、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大型交易市场和平台,形成“买全球、卖全球”流通新格局,提升流通效率和集聚辐射能力。加强应急储备体系建设,推动海领(临空)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全市粮油蔬菜食品应急保障中心。

专栏10  商贸服务业发展重点

1.高标准打造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城市商业新地标

对标国际国内顶级商圈,定位“国际CBP(公园城市中央商务区新范式)”,加快推进龙湖公园天街等商业商务综合体建设及招商运营,推进文商旅、产城景有机融合,集聚“首店”“首发”“首牌”“首秀”经济,推动国内国际知名品牌集聚,打造国际化、品质化消费新场景新体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世界知名新商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性商业地标。

2.提档升级嘉州商圈、两路空港商圈

提质嘉州商圈,支持新光天地引入高端商业业态、品牌,丰富消费体验,建成集聚人气的国际消费标志性商圈。升级两路空港商圈,支持森活大融城扩容升级,引导巴渝特色美食集聚,通过人车交通系统优化提高商圈与机场的融合发展,打造重庆临空国际消费首站。

3.打造特色国际消费名街名镇名区

建设江北机场国际化多元特色美食聚集区、嘉州活力夜街区、中央公园东夜间经济示范区、水木天地夜猫集装码头夜市、龙兴古镇等特色国际消费名街名镇名区。提升龙塔街道99艺术长廊、龙山街道祈年悦城特色邻里中心、双龙湖街道1.8支路夜街、仙桃街道居易天街等,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商业特色街区、美食街区。

4.发展网红电商直播带货

支持渝北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直播主体,着力培育一批头部直播机构、MCN机构、网红直播播主,打造一系列“直播+”集聚区,集聚直播电商上下游资源,推动商圈、市场、餐饮住宿、制造、文化旅游、生活服务等领域开展直播带货。

5.打造多样化特色化夜间经济

丰富夜间消费场景,培育夜间“打卡”地标,鼓励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加快培育夜购、夜食、夜宿、夜娱、夜赏的“五夜”夜生活业态,办好不夜生活节暨渝北炫彩之夜,推进“逛夜市、享美食、潮生活”系列特色体验活动,提升水木天地、新光里等特色夜市街区。大力打造中央公园“公园之夜”消费品牌,培育中央公园东夜间经济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夜间经济示范区。打造木耳“新乡田园”—“斗碗寨”夜游风光带,打造“夜渝北”城市名片。

6.打造“渝北味道”特色品牌餐饮

大力发展生态餐饮、休闲餐饮、旅游餐饮。推进城市记忆、文化片段、生活场景、商业空间在美食街区里有机融合。引导老字号、风味小吃、时尚酒吧进驻夜市。打响“渝北水煮鱼”品牌,培育“十一镇十一味儿”渝北特色美食。

7.转型升级商品市场和交易平台

重点建设洛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国际工业品集采平台、木古专业市场集群、仙桃智慧商城等项目。加快居然之家、西南国际汽贸城、西部水果智慧产业园等建材家居、汽车、农产品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积极推动海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三亚湾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海领国际工程机械交易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8.提高智慧商业发展水平

提升智慧商圈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商业节点试点项目,在三龙地区以嘉州商圈为核心、多个社区级商业体为节点试点1+N城市商业节点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无接触交易服务、鼓励中央仓、前置仓、微仓等新模式,发展健全城市配送体系,促进新光天地、爱融荟城等购物中心及三龙地区特色餐饮企业搭建社交电商服务平台,构建云消费生态,以智慧连接传统线下商家和客群。

第四节 提质发展其他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推进养老、托育、教育、社区服务及住房服务等其他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推动全民广泛享有高品质生活。到2025年,社会化养老服务床位运营比例超过60%,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5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推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支持兴办面向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支持街道(镇)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一体或邻近规划设置,建立医养绿色通道。引入具有养老资质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监管,细化管理标准。加快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进老旧小区、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加强生活照护、物品代购、健康咨询、紧急救护、慢性病管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多样化丰富银发经济服务产品,支持建设康复辅具租赁点,让更多适老产品走进老年人生活。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综合水平评价和激励政策,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推进托育服务优质发展。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完善托幼一体、医育融合、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体系,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优先支持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拓展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探索发展智慧托育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家庭育儿共享平台、家庭托育点、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托育服务。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通过亲子活动、入户指导、父母课堂、家庭课堂、“互联网+ ”等方式,提高科学育儿能力。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构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统筹做好区教育资源整合,切实解决“择校热”“大班额”“入园难”等问题。打通国际交流通道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教育国际化水平进入全市领先行列。扩大技能培训供给,形成具有渝北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品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深化与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校地合作,支持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加快发展智慧教育,用好“渝教云”智慧平台,建设15所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探索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 等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渝北分校(重庆开放大学渝北分校)建设成为渝北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

提质居民服务业。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居民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提质扩容家政服务业,支持发展生活照料、居家养老、育婴育幼、病患陪护、康复护理、烹饪保洁、家庭管理等多样化的家政服务,培育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推动家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家政信用建设专项行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对信用良好的家政企业实施联合激励,对违法违规和严重失信的家政企业及从业人员实行失信联合惩戒。推进家政服务业与智慧社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家政电商、“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促进居民就近享有便捷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对传统社区商业进行转型升级,集成多种服务功能打造新型社区商业集合体。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力争新建或改造一批集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丰富美容美发、摄影、维修等便民社区服务。推进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便利店搭载缴费充值、书报经营、打印复印、代扣代缴、代收代发、养老家政、废旧商品回收、福利彩票及银行自助机具等便民生活服务项目。发展智慧社区商业,拓展生鲜电商零售业态,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社区消费平台,支持社区商业拓展发展OMO(Online-Merge-Offline,行业平台型商业模式)、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服务模式。

优化住房服务。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施两路、回兴等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精细推动“三龙”片区内涵式发展,加快绿色住房、智慧小区建设,统筹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加快建设高端国际化社区,完善涉外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出入境服务、国际化引导标识和外籍人士社区服务,满足国际化人才生活居住需要。

专栏11  其他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1.建设普惠性养老服务设施

规划区级养老服务综合体、镇养老服务中心(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依托现有敬老院建设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大湾镇、王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新建玉峰山镇、木耳镇、石船镇、统景镇养老服务中心。

2.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社区

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便捷生活圈”。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互助+流动”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家庭照护养老床位,探索解决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支持开展失能照护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打造具有渝北特色的品质养老社区。到2025年,社区老年食堂实现全覆盖。

3.推进医养+智慧养老新模式

建设智慧养老院、智慧养老社区和数字化养老服务点,升级赋能渝北区智慧养老云平台,推广仙桃街道“医+养+科技”三位一体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渝北区老年人“关爱地图”,丰富居家养老互联网应用场景。改建区医院老院区为医养结合老年康养中心,区中医院搬迁后旧院区改造为安宁疗护机构。发展“候鸟式”“度假式”“生态休闲式”等多种养老模式。推进圣桦泰邦健康城等项目建设,建设复合型养老园区、示范基地。

4.丰富婴幼儿照护优质供给

完善居住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鼓励托幼一体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开设幼托班等多种形式,提供2—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为婴幼儿出行、哺乳等提供便利条件。

5.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新建及改扩建回兴幼儿园等41所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新建及改扩建同茂小学、举人坝小学、空港实验中学、悦港中学、祥和中学、金石小学等中小学39所。职业教育:加快区职教中心搬迁投用,新建三峡移民职业教育龙兴校区,新增区级培训机构15家,增加技工院校1家,补齐公办职业教育空缺。高水平国际学校:引进世界高水平大学在渝北办学,建成重点中学国际部、职业教育国际培训学校3—5个,建立国外友好学校30所以上。

第三篇主要任务

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实施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协同发展,优化发展布局,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五章  推动创新发展

把握新技术向新服务转化的大趋势,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数字经济、临空经济、平台经济五大新经济形态,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第一节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发挥临空优势,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大型总部企业,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提高服务全球的竞争力。着力构建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服务体系,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等“头部”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产品定制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等。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业总部、民营企业总部。推动存量总部企业增资扩产,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争取将更多入驻渝北的机构升级为全国总部或功能总部。对已落户的总部企业完善服务提升,落实资金管理、通关便利、人才引进及出入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助推提升能级。力争到2025年,全区总部企业数量超过90家,培育发展亿元级、十亿元级高端商务楼宇4栋以上,总部经济对地方经济贡献占比达到13%,建成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专栏12  总部经济发展重点

1.推进总部企业集聚发展计划

积极协调在海关、保税、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加开放的环境。提升对总部企业的服务水平,落实资金管理、通关便利、人才引进及出入境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际人才交流、出入境等服务便利措施。

2.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总部经济发展

重点推动“三龙”片区、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国博中心、国际航空物流园等打造总部基地,围绕“5+3+1”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总部企业集聚。创新金融类:培育互联网金融总部、投资企业总部、银证保等金融总部。现代物流类:引育航空、物流、供应链、国际贸易、进出口结算等企业总部。科技信息服务类:引进“世界IT百强”和“中国软件百强”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专业服务类:引育国际化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企业。国际贸易类:引进国际贸易、国际服务企业总部积聚。

3.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向总部化转型发展

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变总”,支持科创型高成长性企业、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集聚隐形冠军,支持一批新经济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独角兽等高成长性总部企业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企业总部基地。

第二节 提质增效楼宇经济

全力打造楼宇经济“升级版”,成为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打造品牌总部大厦,推动建设“亿元”税收楼宇。加强楼宇招商引资和企划,强化优质产业导入和企业聚集,培育特色楼宇。大力提升楼宇载体,重视楼宇硬件的更新迭代及环境的改善,全面摸排、改造升级老旧商务楼宇,提升楼宇载体品质。支持低效工业楼宇转型发展文创、工业设计、康养产业。加强楼宇运营管理,培育高标准的物业管理,建立重点楼宇企业服务驿站,推广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楼宇企业服务。推进白领早午餐工程,服务楼宇发展。培育一批数字化特色楼宇、智慧楼宇,推动楼宇经济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楼宇资源利用水平、楼宇企业集聚层级、楼宇综合产出效益和楼宇功能形象品质,促进楼宇产业集聚、税源增长,让楼宇成为产业发展的园区、商务发展的载体、品质城市的标杆。

第三节 加快推进临空经济

围绕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立足国际航空港功能定位,积极发展临空物流、临空保税、国际贸易、航空维修、国际会展、临空商贸商务、临空总部经济等临空服务业。大力发展临空物流,推进航空物流分拨中心建设,进一步丰富机场口岸功能,增强已有进境水果口岸、食用水生生物口岸和冰鲜水产品口岸功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业务。完善跨境电商服务功能,争取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探索扩大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种类,依托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药品器械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做大国际贸易,打造辐射西部、服务全国、连接全球的国际贸易高地。培育壮大航空基地服务、航空商务、航空培训、航空维修等航空服务业。大力发展“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航材包修”以及“金融+”等新业态,大力推进飞机融资租赁、保税航材、保税维修,推动一批全球保税维修项目先行先试,增加通讯设备、医疗器械、精密电子、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运输设备等维修品类。大力发展临空高端商贸,打造保税商品、进口商品批发零售中心。推进江北机场、嘉州商圈、两路空港商圈离境退税商店全覆盖,推行离境退税便捷支付、“即买即退”等便利化措施。大力发展临空商务,依托悦来国际会展城、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发展航空会展会议及关联产业,临空服务经济迈入全国领先行列。

第四节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

强化平台对上下游产业的双向带动和统筹整合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电商物流、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和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供应链管理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全球采购、跨境分销、全球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服务商,推动形成高效协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推动B2B平台从交易型平台向供应链服务型平台转型。开展供应链服务示范创建,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形成高效协同的智慧供应链网络。支持平台企业做大做强,主动对接市“平台企业培育”工程和“平台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加快行业级、区域级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孵化服务平台的引进培育,鼓励总部型服务业企业平台化发展,形成以平台经济形态为鲜明特征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平台经济领先全市发展。

第五节 全面推进数字经济

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突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推动数字服务业发展。依托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等核心载体,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软件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施服务业上云上线培育平台行动计划,推进云服务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数字+服务”变革,围绕金融、物流、交通出行、商圈、文旅、教育、医疗健康以及生活服务等重点领域,创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深入推进数字赋能应用场景示范,构建5G、AI、VR、物联网等融合应用场景和服务生态,在仙桃大数据谷、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嘉州商圈、重要旅游景点、特色商业街、航空物流园、三甲医院、学校、重点社区等率先植入应用场景。完善数字化生态,支持数字化服务业企业主体发展,推动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加强数字服务管理,推动数字服务标准和数字服务业指标体系建设与评估,形成在西部以至全国领先数字服务经济体系。

第六章  推动融合发展

深挖服务业跨界价值,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内部的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创造新需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动双向融合,促进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装备、汽车、电子、消费品等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产品、服务协同盈利新模式。加快建设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赋能。积极培育服务衍生制造新业态,鼓励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推进金融、科技、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第二节 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全力升级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聚焦种子孵化、种苗培育、示范种植等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进培育一批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农商融合、农餐融合,推动品牌餐饮企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电商平台”的产销模式。大力发展航空航天食品加工业,发展临空农业智慧物流服务,着力打造从“田间”到“机舱”的航空食品全产业链,让渝北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加强农旅融合,推动科技、教育、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共享农庄体验农场、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农业创客空间、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新业态,打造田园综合体等服务融合型载体,延伸农业价值链。

第三节 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互动

改变监管方式,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服务业内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创新。以需求为引领,以消费场景带动服务业内部的融合,促进“设计+”“文化+”“物流+”“旅游+”“养老+”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快“中国摩”等融合性服务载体建设,促进旅游、购物、餐饮、文化、体育、健康等各类服务消费联动。培育一批融艺术、人文、自然等个性化体验的新型商业综合体,打造一批满足“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消费需求的产业融合特色专线、游购娱消费示范街区,积极构建项目共推、客流共享、标准共建、平台互联、主体互动、宣传互通的联动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推进金融、科技、信息、商贸、商务、物流、文化、旅游、会展、健康等服务业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

第七章 推动开放发展

抓住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服务业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我区服务业大发展。

第一节 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国际合作

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规则,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国际合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支持服务企业以跨国并购、联合投资等方式,高效配置全球人才、技术、品牌等核心资源,鼓励引进一批前瞻性强、特色鲜明、产出率高的服务业战略性项目。积极引进知名跨国企业集团来渝北设立地区总部和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结算等服务中心,集聚国际高端要素。 鼓励服务业企业扩大金融科技、研发咨询、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鼓励企业构建跨境服务产业链,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海外仓和售后服务体系,带动“渝北服务”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

第二节 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航空物流、通讯、金融、科技、商业、健康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全面落实解禁即入。依托江北机场,加快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结合渝北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方向,在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支持在境外合规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动知识产权、股权及相关实体资产组合式质押贷款新模式、支持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开展仲裁业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积极引进国际高尖端医疗和养老机构落户渝北,推进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互联网国际医疗服务及药品销售业务,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引入更多国际化高端教育资源,优化进口货物分送集报的贸易便利化流程,推进国际高端商品销售,鼓励举办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和体育用品展会(交易会)等,加快形成首创性、开拓性、可视化试点成果。

第三节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深入落实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加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高端服务业联动发展。巩固运输、旅行和建筑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和管理咨询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等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加快打造临空服务贸易体系,推动航空服务、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业务、保税展示交易、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增加“国际一手单”比例。巩固知识流程外包(KPO)优势,做强做大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持续推进仙桃大数据服务贸易特色产业园建设,拓展信息技术研发服务发展空间,推动供应链管理服务特色发展,提高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水平。培育服务贸易领域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从单一外包向整体解决方案转型,依托5g技术,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业态。到2025年,培育2-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服务进出口总额突破60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达1.5亿美元,知识流程外包(KPO)离岸业务占离岸服务外包总量的40%以上。

第八章  推动协同发展

深化成渝双城经济圈服务业合作,承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功能,加强与两江新区及市级平台的协同,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第一节 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两地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大流量、保税港区大口岸,用好双城经济圈大市场,加快实施市场拓展、协同招商、商贸物流、会展发展、对外贸易和餐饮等多个领域内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和事项,积极争取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交流展示中心、服务贸易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布局渝北,鼓励仙桃智能样机中心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四川地区共建共享。争取承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功能,探索创新试点试验,互认创新试点政策。加强养老、教育、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合作联动。推动消费协作联动,建成川渝特色美食街、友好城市商品展销馆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支持特色小吃、知名餐饮、休闲食品及渝北本土产品进入川渝市场。合力推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积极争取成渝地区文化行业联盟将我区作为定点展示区,引进川渝旅游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常驻国博中心。围绕文物、景区、巴蜀文化、自然遗产、康养、医疗等资源,整体规划、协同打造文旅康养项目,集中宣传和联合营销。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协同,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服务业发展。

第二节 加强与市级平台的协同合作

与两江新区协同发展,联合打造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业服务、文化旅游、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落实重点产业协同推进制度,增强全区服务业集聚效应。加强与机场集团、悦来集团、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龙兴工业园等平台联动发展,强化服务业布局和产业价值链协同,增强政策的互补性和兼容性,统筹推进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 优化发展布局

按照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原则,产城融合、良性互动,培育高质量增长极,推进各区域因地制宜、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总体空间布局

通过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和改造完善,总体形成“一核四极一廊两带”的服务业功能板块与空间布局,形成一核集聚、四极引领、一廊发力,两带联动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

(一)一核。即“三龙”现代都市高端服务业核心区。以龙溪龙山龙塔“三龙”地区为核心,集聚发展都市高端现代服务业。持续推动新牌坊金融服务集聚示范区发展,推动嘉州商圈建成国际消费标志性商圈;围绕渝北区总部贸易基地、海归创业孵化园等,升级软件信息、总部贸易、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高端业态,加快规上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打造软件信息及互联网服务创新发展区、创新金融与现代商贸商务集聚区,建成全市有影响力的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二)四极。聚力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国际航空物流园、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悦来国际会展城,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一是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城市商圈,培育新兴金融、总部经济、临空经济、数字经济、国际会展、国际贸易等新业态,全面建成“立足重庆、影响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商业商务新中心。

二是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用好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数据产业生态谷。

三是国际航空物流园。联动江北机场和保税港区,依托机场航空物流园、中新航空产业园、木耳物流园、保税港区商贸物流园功能平台,着力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航空物流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四是悦来国际会展城。支持国博中心加快配套设施和场馆智能化建设,支持悦来国博中心承接更多全国、全市大型展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会落户重庆,做大做强会展产业集群。

(三)一廊。即现代消费走廊。位于两路、三龙两个板块及连接主轴线,高标准规划建设机场商务区,大力发展临空商务服务业,形成以现代都市消费产业集群(汽车消费、家居消费、综合体验消费服务、临空文旅康养)和临空商务产业集群(临空商务、创意设计、专业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打造临空服务业集聚高地。

(四)两带。

一是中部开放型服务经济示范带。依托国际航空枢纽,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临空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上,重点以江北国际机场、中央公园为核心,沿东西双向扩展。东向连接国际航空物流园,至洛碛港,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大型商品市场及交易平台、保税及维修租赁等临空服务;西向从江北国际机场以同茂大道为轴线向西延伸,连接两江国际商务中心、悦来国际会展城、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形成高端商务商贸、会展经济、大数据应用产业链条。围绕“机场—国博中心”扩展“流量经济”,打造10公里国际交往黄金带。涵盖渝北自贸片区,建成重要的开放型服务经济示范带。

二是北部农旅康养融合示范带。沿南北大道、“古洛环线”等,提速建设重庆渝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推进巴渝乡愁等重点农旅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康养基地,建成全市重要的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区、农旅康养融合示范带。

第二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做优做强新牌坊金融服务集聚区、重庆创意公园文化旅游集聚区、重庆仙桃数据谷信息服务集聚区等3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集聚效应和发展能级。围绕重点领域进一步遴选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带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支撑。

专栏13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

类型 重点集聚区

金融集聚区 临空金融总部基地、新牌坊金融服务示范区、重庆基金园和股权投资中心。

物流集聚区 机场航空物流园、中新航空产业园、木耳物流园、保税港区商贸物流园。

核心商圈 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嘉州商圈、两路空港商圈。

特色商业街区 龙溪街道新光里特色街、龙塔街道99艺术长廊、龙山街道祈年悦城特色邻里中心、双龙湖街道1.8支路夜街、仙桃街道居易天街、环山美食主题公园、黄泥磅紫薇路风情街等。

特色夜市街区 中央公园东夜间经济示范区、水木天地夜市、嘉州活力夜街区、龙裕街(1.5支路)夜啤酒好吃街、商会大厦广场、尚品源美食街等特色夜市街区。

信息科技服务产业园区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信息技术服务园等。

服务贸易示范区 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仙桃大数据服务贸易特色产业园、海归重庆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园项目等。

专业服务集聚区 新牌坊专业服务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西正街法律服务产业园、西部法治科技园等。

会展集聚区 悦来国际会展城、临空商务会展集聚区。

文化创意产业园 重庆数字文化产业园、重庆创意公园(广告产业园)、重庆游戏产业园、金紫山石头房子文创园等。

旅游集聚区 统景温泉峡江度假区、铜锣山矿山公园、兴隆巴渝乡愁、玉峰山景区、大盛云龟景区、洛碛“桃韵天池”、华蓥山文旅融合示范区等。

专业市场群 西南国际汽贸城、西部建材家居城、海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三亚湾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海领国际工程机械交易中心、居然之家、西部水果智慧产业园、航空产业园航材集散中心等专业市场群。

第四篇 实施保障

第十章 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优化服务业发展生态,构建和完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第一节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体系

推进国内外优质服务商集聚计划,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业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区域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打造成为具有行业引领性标兵。推动民营服务业企业发展,完善中小微服务业企业服务体系,指导支持中小微服务业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创新转型,带动服务业新领域的拓展和新业态的成长。及时培育一批新技术领域的“种子选手”,在智慧物流、医疗健康、新金融、新零售、新文娱、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智能网联等领域培育独角兽企业,支持企业上市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义学路3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20002 ICP备案号:渝ICP备0800171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81号
渝北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