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渝北区“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近日,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渝北区“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便于社会公众知晓了解《方案》内容,现对《方案》内容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作为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是构建强大公共急救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日常意外伤害至关重要。心源性猝死等突发急症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在专业医疗救援到达前的“黄金4分钟”内,公众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初步急救(特别是心肺复苏和使用AED),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当前,我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和急救设施覆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探索超大城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指示精神,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行动。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庆市红十字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渝红会〔2025〕1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主要内容
总体要求:2025-2027年,在公众急救领域动员整合资源,大力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科学配置急救设施设备和志愿队伍。应急救护知识普及6万人次以上,培育新增救护培训师资30名以上,复训救护培训师资100名以上。新增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加强在重要公共场所AED的配备。
重点任务(共15条):
一是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普及行动(1-8条)。全面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每年新增培训急救知识2万人次以上;面向校园师生、交通、公安、景区、窗口等领域开展救护员取证培训;每年新增合格师资10人次以上,三年新增30名师资。
二是开展急救设施设备布局行动(9-11条)。在公共场所布设AED 等急救设备;在区内中小学开展急救试点学校建设;运营维护好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作用。
三是开展公众急救宣传行动(12-13条)。媒体平台加强对“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民生实事项目的专题宣传;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四是开展急救志愿服务行动(14-15条)。动员急救技能取证培训合格的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明确服务对象和范围。
工作保障:包括加强工作领导,强化协同配合,确保质量进度等内容。
三、常见问题解答
1.为什么要重点培训机关干部、教师、交通人员、警察、景区工作人员和窗口人员?
这些人群或在特定公共空间(交通枢纽、景区、学校)工作,或接触大量市民(窗口单位),或承担维护公共安全职责(警察),是第一时间接触突发状况的高概率人群。他们掌握急救技能,能更有效地在“黄金时间”内实施救助,守护特定场所安全和服务对象安全。
2.AED是什么?为什么配置AED如此重要?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自动识别需要电击的心律(如室颤),并给予电击除颤。它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关键设备。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1分钟内使用AED,患者存活率可达90%,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7%-10%。公共场所广泛配置AED,能让非专业人员也能在专业救援到达前进行有效的除颤操作,极大提高生存率。
3.普通市民如何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主动学习:关注区红十字会、社区、单位等发布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信息,积极报名参加免费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或救护员培训课程。
成为志愿者: 如有意愿和能力,可申请加入应急救护志愿者队伍,参与宣传、培训辅助、活动保障等工作。
支持设备配置:关注并支持AED等急救设备的配置工作,了解身边AED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积极宣传:向家人、朋友传播急救知识的重要性,鼓励身边人学习急救技能。
4.完成救护员培训后,获得的证书是永久的吗?
红十字救护员证是有有效期的,一般为3年,为了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时效性、准确性,持证人员需要定期参加复训并通过考核,才能延长证书有效期。公众应关注证书有效期,及时参加复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