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93784XN/2024-00252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卫健函〔2024〕74号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卫生健康委 
    • [ 生成日期 ]
    • 2024-05-09 
    • [ 发布日期 ]
    • 2024-05-15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渝北区十六届委员会三次会议第344号提案的答复函

民建: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三医协同”的建议》(第344号提案)收悉,经与区医保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议。

一是强化信息互通机制。通过成立“三医联动”协调组,各抽调1名人员作为信息联络员,依托“渝快政”、“重庆市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在线通讯、电话等多形式加强沟通,定期开展协调会。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讨论政策方向。构建起上通下达的信息互通机制,确保信息快速的收集、分析、处置。特别是对违规违法线索、重大风险隐患、药品器械突发事件等紧急事项做到快速反应。

二是强化联合检查机制。通过建立联合检查治理机制,破除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确保一个检查组检查多个事项。联合检查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手段,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针对医疗反腐、非法套取医保资金、毒麻精放药品管控等展开检查,确保一次检查、一次规范。实现既达到效果又减少对企业的检查频次和压力。同时,通过检查相互熟悉对方业务关注重点,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二、关于“促进医药供应链的协同发展”的建议。

一是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由国家联采办统一组织,药品质量层次为原研药或者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医用耗材均保持原品牌、原型号、原工艺参数。在招标过程中将同一质量层次产品分为同一采购组,通过以量换价、挤出中间环节费用水分来惠及群众。

二是坚持用心服务,大力扶持医药医疗产业发展。解放思想、转变纯粹监管的观念,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发挥各单位的职能作用,坚持“服务在管理之前,管理于服务之中”,统筹好坚守安全底线与追求发展高线的关系,强化精准对接、精准服务。三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对于各自职能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区政府请示汇报,争取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积极助推我区医疗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突出公立医院医疗技术、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市精卫中心落户渝北,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区二院扩建工程已开工。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装修已完工,新双凤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40%的工程量,“一镇街一机构”目标即将实现。配齐更新医疗设施设备,先后购置ECMO3台、救护车16辆,7家基层医疗机构配置CT,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配置呼吸机或高流量湿化氧疗仪2-3台,监护仪增至1706台,血透机增至220台,医疗机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二是狠抓医疗能力建设。区中医院顺利创建三级中医院,区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三乙”疾控,创建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家、农村区域次中心1家。建成全市首个跨省域医共体,争取市级资金630万元。引进博士6人、正高5人、国医大师1人、岐黄学者2人,承办重庆整合医学大会,区人民医院挂牌成为渝北区肿瘤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渝北医院。

三是狠抓数字化建设。投入2300万元升级全区卫生信息化平台,搭建数字健康驾驶舱,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完成检验检查数据对接,112项检查项目已实现互认,累计上传影像报告12.72万条,检查结果跨机构调阅1345次,入选全市“一键急救”试点区和“渝康互认”成效展示区。依托区人民医院打造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病理诊断中心、远程慢病管理中心,2023年远程视频会诊215例、影像会诊1.5万例,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关于“建立跨部门的监管协同”的建议。

一是强化数据赋能,建成“医保智能场景监管”系统,提升基金监管效能。完成了医保场景监管平台软硬件开发建设,对全区56家具有住院和血液透析资质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住院监控、血透监控、门诊监控、协同监管、分析预警。系统上线后,大大降低了人工监管工作量,有效遏制了医保违规行为,有力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

二是强化智慧监管,综合利用网络+监督,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监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全面筛查疑点数据,确保网审全覆盖审核率达到100%。监管工作注重用数据说话,积极开展数据统计分析,对费用异常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监管。

三是创新监管手段严查欺诈骗保行为。注重发挥部门联动作用,每年会同区医保局、区公安分局、区审计局、区财政局等部门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通过联合区医保局、区委政法委等5部门进行跨部门协同监管,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运用好信息共享机制,切实发挥综合监管机制作用。将医疗机构违规案例通报相关主管部门,按规定及时将违法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实施综合惩戒,做好跨部门监管协同,加强对欺诈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2023年,通过聚焦骨科、血液净化等重点领域和异常增长的药品、耗材等重点行为,对区人民医院等7家医疗机构开展专项检查,查实违规费用44.64万元,目前已全部处理到位。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专项审计,对全区58家定点医疗机构共查实违规费用220.86万元,处罚款221.95万元。与合川医保局联合开展飞行检查,共计查处4家定点医疗机构违规金额43.48万元。全年开展各类检查1685家次,共处理违规机构272家次;主动通报曝光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案例数219家次,追回违法违规金额462.24万元,处罚款(含违约金)471.86万元;通过自查自纠主动退回医保基金82.52万元,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不想骗、不能骗、不敢骗”的氛围已初步形成。

四是强化案件联查机制。在监管执法中发现涉及对方单位管辖的违法违规线索,要及时进行通报,对可能存在关键证据灭失风险的,发现线索单位应及时收集和固定证据。案件查办结束后,查办单位要及时向发现线索单位反馈查办情况。对投诉举报、核查协查中涉及对方单位管辖的内容,要及时转交或开展联合检查。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执法优势,对于涉及多部门的严重违法行为,要实现深挖重处,打通全链条。

五、关于“强化分级诊疗体制”的建议。

一是深化“医疗反哺”改革。采取“4+1联合”模式,由4家区级医院牵头,重医附三院协同,对21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精准帮扶,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打造慢病管理、中医养生、妇幼健康、特色专科四大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新建特色专科服务部10个、专科门诊4个,填补临床技术空白182项,开展业务、技术培训1256次,专家健康讲座302次,下派专家1997人次,义诊1.89万人次。

二是深化“县聘乡用”改革。按照“县聘乡用”人员数量不得低于当年招聘执业医师类人员总数的80%的要求,选派125名区级业务骨干,分两批全脱产下沉到基层1年。将“县聘乡用”人员融入家庭医生团队,协助团队长开展家庭医生工作管理和诊疗服务,目前,县聘乡用人员开展无痛胃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手术共2910例。在全市率先出台“乡聘村用”方案,按照不低于10%比例,安排乡镇卫生院医师下沉村卫生室,组建乡村医疗“反哺”团队定期开展巡诊义诊,对参与“乡聘村用”的医师及乡村医生,分别按照每年1万元/人、3.5万元/人兑现补助。成立医疗卫生发展和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全额保障“县聘乡用”人员绩效及“乡聘村用”补助,乡村医疗队伍稳定性持续提升。

三是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组建家医团队219个,八苗接种率增至98.44%,65岁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增至72%,2项赛马指标处于全市A档。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9%。规范糖尿病、高血压、艾滋、结核等重大疾病管理,全区适龄女学生累计接种HPV疫苗1.2万剂次,在茨竹中心卫生院打造高竹新区星级示范门诊,公卫医师“三基三严”大比武获全市第一。建成全市最大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迎接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可调研并获好评。

四是优化医疗保障网络。将远程诊疗等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对按规定转诊的住院患者,转往上级医院可连续计算起付线,向下转诊不再重复计算,医保支付杠杆作用更加凸显。将符合条件的2.3万人纳入医疗救助对象,纳入“两病”管理对象1.15万人,同比增长17%。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构1437家,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药店5家,群众看病购药更方便。扎实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为群众节约费用约2亿元,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此答复函已经杨政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答复函回执单上,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乔琪,联系电话:67808620。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5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