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渝北区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通信网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通信保障在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渝北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对于保障全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频发,对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有效提升渝北区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确保通信网络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恢复和稳定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通信中断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根据《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渝府办发〔2022〕37号)有关规定,我区组织开展《重庆市渝北区通信应急预案》草拟工作。
二、制定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重庆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渝北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区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征求区级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渝北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通信应急保障工作。
四、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总则。全面阐述了预案编制目的,旨在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明确了编制依据,确保预案的合法性与科学性;精准界定了适用范围,涵盖各类可能发生的情况;确立了工作原则,指导应急工作的有序开展;系统构建了预案体系,为应急响应提供全面的制度支撑。
第二部分:组织指挥体系。在区级层面精心设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抽调相关领域专家协助工作,为决策提供专业支持,形成高效、权威的组织指挥架构。
第三部分:预防与预警。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突发事件发生风险;明确预警分级标准,依据风险程度进行精准预警;强化预警检测手段,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规范预警通报流程,确保信息快速传递;制定详细的预警行动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部分:区级应急响应。明确了I级、II级、III级、IV级响应的启动条件,确保响应及时准确;制定了相对应的响应措施和响应行动,涵盖救援、处置、保障等各个环节;规范了响应终止的程序,确保应急工作有序结束,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第五部分:后期处置。包括全面深入的总结评估,为今后应急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依法依规进行征用补偿,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科学规划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严格落实责任与奖惩制度,激励先进,惩处失职行为。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涵盖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保障,为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专业的应急通信队伍保障,确保通信畅通无阻;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物资保障,满足应急需求;高效的交通运输保障,确保人员和物资快速运输;稳定的电力能源供应保障,维持应急工作的正常运转;全方位的支援保障,包括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支持;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应急工作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七部分:预案管理。包括定期开展评估和修订工作,使预案不断完善和适应新情况;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第八部分:附则。明确了预案解释部门,确保对预案内容的准确理解;规定了预案的实施时间,保障预案及时生效并发挥重要作用。
五、问题解答
(一)通信预警可划分为几级?
根据区内通信网络运行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等预警信息,按照公众通信网络可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通信预警划分为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I级为最高级别。
(二)对于启动分级响应的信息通报和发布有哪些要求?
1.I级、II级:由通信保障专班负责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必要时报请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应急通信保障指挥机构或区政府批准后发布。
2.III级、IV级:由通发办负责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必要时报请通信保障专班或地方政府批准后发布。
(三)通信保障应急响应机制可划分为几级?
根据公众通信网络受损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设定I级、II级、III级、IV级4个应急通信保障响应等级。I级为最高响应级别。特殊情况下,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响应级别。
六、名词解释
1.通信网络故障:是指通信网络系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导致网络服务中断、质量下降或功能受限。可能由设备故障、线路损坏、软件错误、网络攻击等多种原因引起,会影响信息的正常传输与交流,给用户带来不便,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2.应急通信保障资源:是指在突发事件中,为确保通信畅通而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包括应急通信设备、专业队伍、资金支持和信息平台等,用于快速恢复和建立通信联络,保障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相关政策查阅途径
可通过渝北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