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渝北区水功能区划调整技术报告》的政策解读
一、调整背景
渝北区现有的水功能区划(2011年版),是依据2010 年对渝北区河流水体进行的水功能区划,其背景与渝北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布局相当的,对渝北区的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与利用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水平提高、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现有水功能区划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亟待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结合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在相应水域划定具有特定功能、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并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水功能区域,制定水域功能不遭破坏的水资源保护目标,通过各功能区水资源保护目标的实现,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整范围
本次区划调整的是渝北区的区级河流后河、平滩河、朝阳河、温塘河共4条河流,同时界定4座具有城镇供水功能的小(二)型以上水库。
三、功能区划体系
本次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区划是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主要协调地区间用水关系,长远上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级区划主要协调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
一级水功能区分四类,包括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二级水功能区划分在一级所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分七类,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
四、主要调整内容
结合渝北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照水功能区划原则和规范的水功能区名称、对应的水功能区水质管理要求等,对渝北区境内4条重要区级河流已划分的部分水功能区进行了调整和修订。调整后的划分情况为:区划总河长149.71km,共划分一级水功能区5个,其中保护区1个,河长5.23km;开发利用区4个,河长144.48km。
共划分二级水功能区7个,河长144.48km,其中饮用水源区2个,河长50.83km;景观娱乐用水区4个,河长73.17km;景观娱乐、工业用水区1个,河长20.48km。
另外,对于4座承担了城镇供水功能的水库界定为饮用水源区。
五、监督管理
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考核制度。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水功能区修编后,应分别执行相应水质标准,按水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严格按标准管理,作为考核水功能区是否达标的依据。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强化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考核。
六、常见问题解答
问:为什么要对渝北区水功能区划进行调整?
答:本次调整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适应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新要求。原2011年版区划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需求。通过科学调整水功能区划,可更精准地划定不同水域功能,保障饮用水安全、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支撑渝北区建设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科技教育强区的战略目标。
问:水功能区划调整后,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哪些变化?
答:市民将主要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变化:
1、饮用水更安全:明确划定饮用水源区并强化保护,保障自来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2、亲水环境更优美:多个河段被划为景观娱乐用水区,政府将加强水质管理和生态修复,提升河流景观品质,更适合休闲游览;
3、农村环境改善:通过推进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少污染入河,改善乡村水环境;
4、环境风险更低:建立环境风险防控机制,降低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概率,保障公共用水安全。
问:如果某段河流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如何确定其主导功能?
答:根据《水功能区划分标准》(GB/T 50594-2010),同一水体兼有多种功能时,按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现状及经济社会需求,考虑各功能对水量水质的要求,经功能重要性排序,确定的首位功能即为该水域的主导功能。在本次区划中,后河、温塘河等河流的饮用水源段均优先保障饮用水功能,其他段落在满足主导功能前提下兼顾其它用途,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并重。
问:水功能区划调整后,如何确保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公众如何进行监督?
答:为确保区划调整后的管理要求有效落实,渝北区将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考核机制: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和镇街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2、加强监测与信息公开:定期对各类水功能区的水质进行监测,并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向社会公开水质状况和管理成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3、强化执法监管: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将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污、破坏水生态等违法行为。
4、鼓励公众参与:公众可以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渠道,举报身边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对水功能区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