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镇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描绘现代版“白云山居图”
金刚村村民的幸福新居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重庆渝北木耳镇金刚村,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走进金石·花语农场,游人三五成群,在帐篷下,谈笑风生,热闹非凡。
在金刚村青坎院子,小白墙,橘木窗,一栋特色民宿矗立于山顶,格外显眼。田野间,草木葱翠,硕果累累。
近年来,渝北木耳镇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新乡村农旅融合示范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山地农业示范园、全面乡村振兴试验田、城乡融合发展会客厅”,浓墨重彩描绘现代版“白云山居图”。
木耳镇地处渝北区中西部,其紧扣近郊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态资源,放大乡村旅游效应,让静谧的乡土资源重归“喧嚣热闹”。
走进木耳镇学堂村,公路干净宽阔,农家院坝雅致整洁。昔日的荒山上,种上了果树,满目青翠。
在学堂村薄刀岭,可远眺白云山,俯瞰观音洞水库,青山碧水,分外美丽。自乡村旅游火爆以来,斗碗寨烧烤店生意也红火起来,单日最高营业额达8万元。
此外,木耳镇还充分注重“景点铸形,文化塑魂”,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让景点“火起来”。如彭家大院、金刚民居的土墙故居,生动诠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截至目前,木耳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全镇休闲山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类企业达到70余家。
“通过乡村旅游,最终是要让老百姓的钱袋‘鼓起来’。”木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国平说,在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之下,木耳镇顺势而为将乡村旅游放在融入国内大循环体系中去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让“旅游+”成为全面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产品”变“商品”。木耳镇依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基础,开展“周末采摘游”,“桂花村家庭农场”梨子销售额达20万元,“云美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桃梨销售额突破60万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和投资者致富增收,极大调动各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离乡”变“返乡”。村庄“靓”起来,金刚、良桥、学堂、垭口、石鞋、石坪、五通庙7个村先后被评为“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吸引多名离乡人员回乡投资新建休闲农场,不仅为乡村旅游注入新鲜资本血液,更为当地老百姓就地务工、农产品销售等开辟出一片“新蓝海”。
“庄稼人”变“投资人”。推行“旅游促收”计划,支持有条件的集体经济入股乡村旅游项目,实行“保底分红+收益提成”制度,一方面为投资者减少了投入压力,另一方面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更促进了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