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互动交流>意见征集>其他意见征集

    • [ 索引号 ]
    • 11500112504310643F/2021-00229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司法局 
    • [ 生成日期 ]
    • 2021-07-19 
    • [ 发布日期 ]
    • 2021-07-19 

重庆市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重庆市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全面提升我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结合渝北区实际,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起草了《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重庆市渝北区双龙大道213号(邮编:401120)。来信请注明“《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字样。

2.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邮箱:3264781303@qq.com。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18日。


附件:1、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重庆市渝北区“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说明书(2021~2025年)



重庆市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1年7月19日




附件1:

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二〇二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1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面临形势2

(一)地质灾害现状2

(二)“十三五”完成的重点工作2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三)规划目标11

三、地质灾害风险与防治区划13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3

(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14

(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14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16

(一)调查评价16

(二)监测预警18

(三)综合治理20

(四)避险搬迁21

(五)应急技术支撑21

(六)能力建设23

五、保障措施25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25

(二)完善体制机制,助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6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实施26

(四)强化宣传培训,构建全民防灾良好氛围27



附表:

附表1 渝北区地质灾害统计一览表

附表2 “十四五”地质灾害三级专业监测预警建设项目明细表

附表3 “十四五”地质灾害三级专业监测预警建设工作部署表

附表4“十四五”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部署表

附表5“十四五”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工作部署表

附表6十四五”渝北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图:

附图1渝北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附图2渝北区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图

附图3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高质量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地质安全保障,制定本规划。

规划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规划对象: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规划范围:渝北区全域(不包含两江新区)。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类型以滑坡、不稳定斜坡、危岩崩塌为主,分布于茨竹、大湾、兴隆、木耳、玉峰山、龙兴、洛碛、大盛、统景、石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在开发区、采矿区、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剧烈地区,不合理切坡可能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截止2020年底,全区共查明各类地质灾害203处,其中滑坡116处、危岩(崩塌)42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7处、不稳定斜坡37处;库区隐患点9处,非库区隐患点194处。

(二)“十三五”完成的重点工作

十三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渝北区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严控增量,减少存量”、“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积极实施“十三五”规划,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1、建立完善“四重”网格制度

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系统化管理,提高群测群防员的监测水平和效率,建立完善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专家驻守、应急处置、督查督办“五道防线”,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地环站“四重”网格化管理,明确“四重”网格员的防灾工作职责,加强对“四重”网格员的指导和监管。对排查出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群测群防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巡查等防治工作。落实镇(街)分管负责人、规划自然资源所和村社干部担任地质灾害防治片区负责人,负责本镇(街)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指导和监督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做好巡查、排查和群测群防等各项工作。地质队派出不少于8名驻守地质队员从每年汛期开始前驻守本镇(街),指导、检查、监督所驻守本镇(街)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和地质灾害专业调查、核查、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区地环站落实4人专门负责我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等工作,做好对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和驻守地质队员的监督管理。

2、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根据渝北区现有资源,以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处置为核心,“十三五”期间逐步完善适应于公共管理需要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平台、应急技术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

建立区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各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区政府加强落实区、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人员、装备配置和经费保障,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建立应急平台对本区域重点监测、防治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接报处理、远程会商、应急处置,与市级相应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邀请具有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监测、治理资质的重庆市地勘队伍作为渝北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并在汛期和非汛期派出地质队员驻守各镇街,为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从当地及周边城市有关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遴选聘任具有丰富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经验的专家,完善渝北区专家库。

成立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由渝北区政府组织,区应急局牵头,并结合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技术支撑单位,公安、武警、水利、城乡建委、财政、民政、交通、消防等部门配合共同成立渝北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承担区地质灾害受影响群众的应急救援及综合管理工作。

3、开展“三化”建设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局积极落实、全面完善了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成了渝北区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地质灾害“四重”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立体化,加强了与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合作,完善了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深化了应急联动和交流合作,很好的完成了规划目标。

4、综合防治

积极落实区县财政资金投入2.9亿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十三五”期间,对稳定性差、危害对象少、经济损失小、工程治理效益不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搬迁避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共完成搬迁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168处,搬迁4571079人;共完成统景风景名胜区危岩带、古路镇江家湾滑坡、大盛镇崖口危岩带等7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对岳家沟滑坡、凉水井滑坡、窑沟滑坡、观音公园危岩带等13处地质灾害隐患设立专业监测仪器,实时监控灾害点的变化情况。

5、政策标准完善及提高

区及镇分级负责筹集和承担部分治理资金,区政府从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镇政府也要安排相应专项资金,市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较大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积极争取从国家、市、区及其它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治理投入。危及重要基础设施的积极申请国家、市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进行治理。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保障防治工作的有效运行。对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主要由各级财政筹资,上级财政补贴;对不合理施工或其它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除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外,还要按“谁致灾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原则进行治理。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1、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新要求

2018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020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明确要求“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我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减灾防灾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上所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孕灾条件充分

我区独特山地地形地貌、多重岩性组合及复杂的地质构造为地质灾害发育产生有利条件,地质灾害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

2)降雨等自然条件诱发因素不利

我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易产生暴雨、连阴雨、旱涝急转交替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强降雨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因雨致灾风险进一步加大。

3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增大

城市、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活动增多,加之新农村建设切坡建房增多,对地质环境影响增大。未来一段时期,我区独特的孕灾条件叠加暴雨、地震、工程活动等不利诱发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深度不够。地质灾害受复杂的孕灾地质环境条件控制,还与降雨、人类工程等诱发因素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由于工作方法手段和认知能力有限,目前尚有大量地质灾害隐患没有被发现或对其危害认识不清,亟需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通过高精度调查和评价,进一步查清隐患底数。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各级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相关专用设备保障不到位,应对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偏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较低,防灾技术手段单一,虽然对部分已经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智能化监测,实现了监测数据同步传输,但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安装准确位置、诱发因素作用量化、变形过程、失稳模式等认识不够深入,精准预警还难以实现。此外,我区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仍主要以群测群防为主,技术力量较薄弱。

部分灾民经济条件有限,灾害防治困难。我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部分受灾居民经济条件困难,不能立即实施搬迁避让,增加地质灾害防治难度。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部分镇街对地质灾害的重视不够。

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满足不了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一是信息化运用程度较低,数据汇集能力、风险识别能力、预警分析能力等相对欠缺,运用地质灾害大数据支撑减灾防灾支持还不够;二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撑队伍业务能力和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镇街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群测群防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地区群众防灾意识普遍较低,随意切坡建房较为普遍,宣传培训难以全面覆盖。

地质灾害科技水平需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卫星通信、“空天地”一体化、新工艺治理地质灾害广泛推广应用,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的新思路。我区在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科技防灾减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对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遥感技术、新的工程治理工艺等方面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全力提升我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风险管控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关于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关键问题和迫切需求,部署全区“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区现代化进程的地质灾害风险,为渝北区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坚实的地质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地质灾害防治事关民生,责任重大,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强化隐患调查排查,完善群测群防,推进人防技防相结合,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统筹规划、加强协调。统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用途管制、生态修护相互促进,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各项建设活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的专业优势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地质灾害防治整体合力。

避让优先、综合防治。强化早发现、早避让,由被动防灾向主动防灾转变,由应急处置为主向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为主转变,结合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有序推进避险搬迁,确保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风险防控,科学防灾。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台账,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分级体系和不同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把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理念贯彻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注重科技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把握其发生变化规律,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科学防灾减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术水平。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目标,到2025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能力建设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基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地质灾害危害得到进一步防控,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减轻,全社会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重庆市和我区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渝北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具体目标:

1、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度。夯实群专结合的“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显著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

2、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识别能力。进一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每年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加强对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全面完成风险评价工作。

3、实施“有重点、分层次、多手段”的综合防治,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加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

4、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能力。

5、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能力建设,加强装备、队伍能力和大数据运用,我区地质灾害在软件和硬件支撑力度上需进一步提高。

6、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我区地质灾害科技运用水平。加强地质灾害成灾破坏过程基础研究,开展地质灾害“空天地”一体化运用,提升监测预警精度,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综合防治,开展“双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探索。

7开展重点区域风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我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

8、加强重点区域及重大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对纳入规划防治的2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防治;完成全区纳入搬迁避让的30处地质灾害点搬迁;完成全区纳入专业监测的28处隐患点自动化监测,避免地质环境遭受破坏。

9、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涉及镇街、职能部门、村组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每年各镇街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单点培训不少于1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增加地质灾害应急、防灾演练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

10、完善渝北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保障对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健全区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向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

三、地质灾害风险与防治区划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根据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级。其中,高易发区面积为175.3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2.08%,主要包括北部观音峡冲断背斜核部华蓥山一带,西部龙王洞背斜—铜锣峡背斜两山一谷构造带,南部环山背斜北西翼一带,中部铜锣峡背斜南东翼统景—大盛一带,东部明月峡背斜北西翼地区以及洛碛向斜轴部、长江左岸;中易发区面积约660.1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5.46%,主要包括北部悦来向斜核部区域及龙王洞背斜东翼木耳—兴隆—茨竹片区,西部重庆-沙坪向斜北西翼五通庙—龙寨片区,南部环山背斜北西翼片区,中部铜锣峡背斜、明月峡背斜核部一带;低易发区面积约449.81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东部重庆-沙坪向斜两翼区域,东部洛碛向斜北西翼箭沱-砖房及大盛向斜核部一带,南部三龙街道片区。

(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

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基础上,叠加降雨诱发因素进行危险性分区。根据建筑物类型、交通设施等的不同级别、人口密度等确定遭受灾害破坏和损失的容易程度,评价灾害易损性。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基础上,进行叠加计算,确定渝北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将全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三级。

高风险区面积约201.14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部茨竹镇龙平—梨园—方家沟片区、南部行政中心片区、北部大湾—古路镇渝邻高速沿线及统景镇中心一带,东部洛碛镇长江库岸区域;中风险区面积约586.9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茨竹镇华蓥山区,北部茨竹—大湾镇中低山片区,西部木耳城乡结合区及石坪—广佛—龙寨陡崖集中带,中部石船—统景—大盛中低山区,南部三龙街道城市建成区;低风险区面积约341.44平方公里,分布在中部重庆-沙坪向斜核部低山区,东部明月峡背斜核部低山丘陵区。

(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在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基础上,将高风险区、中风险区的人口密集区、社会经济财富集中区、重要基础设施区和国民经济发展重要规划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区分为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2个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约554.93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2.85%

1、行政中心枢纽带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Z1),分布于渝北城区,人口密集,危害对象种类繁多,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和塌岸为主。重点保护对象主要有渝北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区、集镇、企事业单位、学校、轻轨、公路、铁路、江北机场等。

2、三龙街道不稳定斜坡重点防治区(Z2),分布于龙溪街道、龙山街道、龙塔街道地区,为渝北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企事业单位集中,也是渝北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区,地质灾害类型以不稳定斜坡为主,公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地质灾害在本区较为突出。重点保护对象有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轻轨、公路、铁路等。

3、华蓥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Z3),分布于茨竹镇华蓥山地区,位于渝北区的西北部,采煤历史久远,分布多处采空区及煤矸石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局部地区存在泥石流。重点保护对象为集镇、学校、风景区、公路、村庄、农田等。

4、古路—大湾重要交通沿线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Z4),分布于大湾镇、古路镇片区,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为主,公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地质灾害在本区突出。重点保护对象主要有集镇、学校、高速公路、国道、村庄、农田等。

5、石船—统景—大盛地质灾害易发带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Z5),分布于统景镇、大盛镇片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在本区较为突出。重点保护对象主要为集镇、企事业单位、学校、统景风景名胜区、矿山地质公园、工业园区交通干线等。

6、长江沿岸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Z6),分布于洛碛镇长江沿岸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重点保护对象有洛碛镇、企事业单位、学校、公路、铁路、长江航道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调查评价

1、工作目标

夯实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加强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地质安全支撑,提升我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水平,加深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和高风险区的认知,编制完成全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基本掌握我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为综合制订防灾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2、主要任务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交通要道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为支撑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对铜锣山、明月山等地区的隧道工程建设区开展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查明和解决区内易发生岩溶塌陷、地表水疏干等相关工程地质问题,为区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2)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按照重庆市及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全排,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全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3)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运用激光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光学遥感等多种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每年开展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

4)地质灾害排查

一是开展地质灾害“三查”,镇(街)及相关部门每年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组织驻守地质队协助开展工作,对排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纳入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二是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技术支撑队伍开展一次全区地质灾害专业排查工作,对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提出处置建议,动态更新地质灾害数据库;三是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调查,对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初步查明农村房前屋后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开展风险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管理、主动防灾减灾措施建议。

5)重点地质灾害风险勘查(1:50011000

对全区威胁人数50人及以上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1500-11000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掌握风险底数,根据风险评价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2“十四五”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交通廊道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铜锣山、明月山等隧道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2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3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运用激光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光学遥感等多种对地观测技术,每年开展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4

地质灾害排查

地质灾害“三查”、组织专业地勘单位开展全区地质灾害排查一次、对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5

重点地质灾害勘查

20处危及50人以上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1500-11000勘查

(二)监测预警

1工作目标

进一步夯实我区“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技防,完善新型高效的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提升我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2、主要任务

1)全面完成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设施建设

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已完成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的13处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成其余26处,全面完成全区所有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基于大数据的同步传输系统设备安装建设;二是推广专群结合GNSS监测仪器应用,对50处新生或在原三级监测基础上安装专群结合GNSS监测仪器,接入地质灾害实时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实现同步监测预警。

2)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监测

在对全区203处地质灾害开展技防的同时,继续做好群测群防监测。

3)完善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对全区三级监测预警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质灾害种类以及地质灾害不同的变形阶段,分别建立相对应的地质灾害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充分利用和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全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能化信息系统。

4)开展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提升预警精度

在原来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基础上,根据全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加入精度更高的孕灾环境条件,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精度,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快速智能化计算模型。

3“十四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工程

28余处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50GNSS监测仪器应用

2

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监测

对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监测

2

群测群防监测

200余名群防员对全区200余处地质灾害开展常规的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3

完善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升级及运营

4

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

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快速智能化计算模型,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模型升级及运营

(三)综合治理

1工作目标

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减少受威胁人口、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为出发点,加大资金投入,基本完成威胁人员密集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综合治理,加大中小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力度,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主要任务

选择威胁人口多、财产大、稳定性较差、风险等级高、不宜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工程治理,同时对威胁集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集中治理。“十四五”期间,规划部署18处原有地质灾害、20处新生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开展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和实际需要,及时开展应急抢险项目处置。

4“十四五”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中小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原有18处、新生20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2

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与维护修

开展已建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对10处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维修

(四)避险搬迁

1工作目标

按照应搬尽搬的原则,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减少受威胁人口为出发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规划,加强源头管控,加大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主要任务

对危险性大、治理难度大且具备搬迁避让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避险搬迁,彻底避开地质灾害威胁。同时结合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群众,适时开展避险搬迁,要研究制定政策,鼓励受威胁群众搬迁。“十四五”期间,完成25处原有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65171余人以及新生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的避险搬迁工作。

(五)应急技术支撑

1工作目标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补强应急技术支撑人员、技术及装备短板,强化应急保障,构建应急联动协同体制完善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显著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能力与水平。

2、主要任务

  1. 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制机制,夯实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保障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作经费到位,加强交通装备、保障装备、通讯装备、医疗装备及个人防护装备等专用装备配置。

  1. 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加强我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统一组织协调下,由我区和驻本区的具有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监测、治理资质的专业单位组成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受镇街政府邀请,配合镇街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

  1. 专家库建设

遴选聘任具有丰富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经验的专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建设,加强专家管理及业务能力培训,切实提升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水平。

5“十四五”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制机制,夯实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保障人员、经费和专用装备配置到位

2

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加强我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组建我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配合镇街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

3

专家库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加强专家管理及业务能力培训,切实提升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水平

(六)能力建设

1工作目标

以夯实防灾基础,提升防灾能力为重点,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四重”网格员、技术支撑队伍和各级地质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和专用设备配置,提升我区防灾能力和水平。通过强化宣传培训、避险演练等工作,增加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和应对地质灾害灾险情能力。

2、主要任务

1)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是部署和配置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基础软硬件设备,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地质灾害隐患遥感综合识别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详细调查、综合调查、日常三查及分析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调查评价系统,建成地质灾害大数据中心。

2)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四重”网格员建设,为“四重”网格员配备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设备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二是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对专业队伍及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业务培训。为3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队伍配备排查调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野外工作专业设备;三是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制定优秀人才建设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加入地质灾害防治岗位。

3)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推进我区地质灾害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配置中低空数据采集、地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网络、车载式地质灾害技术保障系统等地质灾害专业化技术装备,加强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用车保障。支持技术支撑队伍配置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基SAR、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及卫星指挥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能力和水平。

6“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系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及大数据中心建设、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地质灾害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基于无人机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等。

2

队伍能力建设

提升“四重”网格员队伍建设、技术支撑队伍能力提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队伍建设

3

技术支撑队伍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支持技术支撑队伍配置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基SAR、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

4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

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作品,对广大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识灾避险等进行宣传和培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演练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

编写通俗易懂的宣传口号、生动形象的宣传画册和宣传短片,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掌握更丰富、更实用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结合“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网络、微信、广播、电视、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逃生避险基本技能,提升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每年由区规划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办一次地质灾害培训。培训范围:区级各职能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及经办人员,各镇街分管领导、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规划自然资源所所长、分管副所长及具体经办人员。各镇街分别组织各村(组)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培训,预计全区每年600余人参加培训。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对培训情况报区政府备案。

加强地质灾害避险演练,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简易避险演练,各镇街适时组织开展镇级地质灾害综合防灾演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依据职责分工做好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镇街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加大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力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和监督,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完善体制机制,助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体制,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根本保证。继续夯实“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牵头、地勘支撑、部门协作、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完善地质灾害专业队伍驻守制度,充分发挥驻守地质队员作用,着力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与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合法权益,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与稳定提供根本保障。完善绩效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地质灾害威胁(损毁)土地、修复治理土地权属、出让等相关政策,拓展地质灾害治理内涵,提升地质灾害治理效益和社会各方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研究制定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相关新政策新办法,确保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源头控制地质灾害。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监督中心建设,实现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和防治工程的质量监督,确保工程治理项目进度和质量,为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保障。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实施

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投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实施。要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御机制,资金来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各级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为完成规划任务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制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成效挂钩土地用地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投入机制,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来源长期稳定。要加强资金监管,落实专项资金监管责任,确保专款专用,项目实施依法、规范、高效,发挥最大效益。经测算,渝北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预计经费约2.193亿元。

(四)强化宣传培训,构建全民防灾良好氛围

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培训和演练。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基层地质灾害防灾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及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全社会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认知度,赢得全社会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附表1

渝北区地质灾害统计一览表

序号

所属单位

地灾类型(处)

占总数百分比

合计

滑坡

危岩

(崩塌)

泥石流

地陷

不稳定斜坡

1

茨竹镇

18

11

1

2

4

17.73%

36

2

兴隆镇

1

1

/

/

/

0.99%

2

3

木耳镇

5

2

/

/

2

4.43%

9

4

双凤桥街道

3

/

/

/

1

1.97%

4

5

洛碛镇

12

/

/

1

1

6.90%

14

6

石船镇

5

5

/

1

2

6.40%

13

7

龙兴镇

9

/

/

/

/

4.43%

9

8

回兴街道

1

2

/

/

2

2.46%

5

9

王家街道

2

2

/

/

1

2.46%

5

10

玉峰山镇

2

/

/

1

1

1.97%

4

11

统景镇

14

6

/

1

4

12.32%

25

12

大盛镇

12

4

/

/

3

9.36%

19

13

大湾镇

21

2

/

1

/

11.82%

24

14

古路镇

7

5

/

/

7

9.36%

19

15

龙塔街道

/

/

/

/

1

0.49%

1

16

龙山街道

/

1

/

/

1

0.99%

2

17

龙溪街道

/

/

/

/

1

0.49%

1

18

宝圣湖街道

3

/

/

/

/

1.48%

3

19

创新经济走廊

/

1

/

/

/

0.49%

1

20

双龙湖街道

/

/

/

/

2

0.99%

2

21

仙桃街道

/

2

/

/

/

0.99%

2

22

两路街道

1

/

/

/

2

1.48%

3

合计

116

44

1

7

35

100.00%

203

附表2

十四五”地质灾害三级专业监测预警建设项目明细表

序号

镇街

灾害点名称

地理位置(村社)

规模

实施年份

面积×104m2

体积×104m3

1

茨竹镇

自力2社水桶屋基滑坡

自力2

0.6996

2.098

2021

2

茨竹镇

自力村6社内口滑坡

自力村6

0.168

0.504

2021

3

茨竹镇

三江村5社谭家沟滑坡

三江村5

1.38

5.52

2021

4

茨竹镇

放牛坪村1社曹树屋基不稳定斜坡

放牛坪村5

0.112

0.336

2021

5

茨竹镇

半边月5社柏树屋基滑坡

半边月5

0.0816

0.2448

2021

6

茨竹镇

玉兰村4社(罗家洞子)土堡屋基滑坡

玉兰村4

0.3969

0.7938

2021

7

大湾镇

金安村4社张家湾滑坡

金安村4

0.75

2.25

2021

8

大湾镇

天池4社花屋基滑坡

天池4

0.1

0.55

2021

9

大湾镇

杉树村4组新房子滑坡

杉树村4

0.54

0.96

2021

10

大湾镇

点灯村2社正沟滑坡

点灯村2

0.48

0.88

2021

11

石船镇

河水3社罗汉寺滑坡

河水3

1.088

8.16

2021

12

石船镇

大堰村5社赵家湾-大岚垭滑坡

大堰村5

0.6

1.8

2021

13

石船镇

大堰5社大岩洞滑坡

大堰5

0.728

2.184

2021

14

洛碛镇

青木1社红石滩滑坡

青木1

0.436

1.744

2022

15

洛碛镇

新石7社叶家湾滑坡

新石7

0.15

0.6

2022

16

洛碛镇

上坝村14组滑坡(库区)

上坝村14

0.8

3.4

2022

17

洛碛镇

御临河库岸第二段(库区)

太洪岗

0.33

1.65

2022

18

大盛镇

菊花坝村5社刘家下湾滑坡

菊花坝村5

0.0492

0.123

2022

19

木耳镇

金刚10社小屋基滑坡

金刚10

0.035

0.105

2022

20

木耳镇

金刚村大柏树滑坡

金刚村

9.5

142.5

2022

21

龙兴镇

壁山3社王家湾滑坡

壁山3

409

1.227

2022

22

龙兴镇

壁山5社坟嘴滑坡

壁山5

0.214

0.643

2022

23

龙兴镇

高笋7社堰沟扁滑坡

高笋7

0.16

0.54

2022

24

龙兴镇

下坝3社陡石梯滑坡(库区)

下坝3

0.468

1.872

2022

25

双凤桥街道

兴旺村5社锅厂湾号滑坡

兴旺村5

0.07

0.35

2022

26

双凤桥街道

兴旺村5社锅厂湾滑坡

兴旺村5

0.6

3.6

2022



附表3

十四五”地质灾害三级专业监测预警建设工作部署表

序号

镇街

灾害点个数

建设年度

1

茨竹镇

6

2021

2

大湾镇

4

2021

3

石船镇

3

2021

4

洛碛镇

4

2021

5

大盛镇

3

2022

6

木耳镇

2

2022

7

龙兴镇

4

2022

8

双凤桥街道

2

2022

合计

28


附表4

十四五”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部署表

序号

地灾点名称

灾害类型

乡镇

村组

受威胁人户

1

石堰沟滑坡

滑坡

茨竹镇

放牛坪4

3

6

2

朱银花树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

茨竹镇

三江村5

1

4

3

内口滑坡

滑坡

茨竹镇

自力村6

2

6

4

曹树屋基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

茨竹镇

放牛坪1

1

3

5

塘湾滑坡

滑坡

大湾镇

八角村1

2

9

6

深水沟滑坡

滑坡

大湾镇

杉树村4

2

6

7

周家院子滑坡

滑坡

大湾镇

点灯1

1

2

8

肖家湾滑坡

滑坡

大湾镇

河嘴村2

3

8

9

作坊滑坡

滑坡

大湾镇

团丘村4

2

4

10

三岔河滑坡

滑坡

大湾镇

空塘村7

2

3

11

仓坝危岩

危岩

石船镇

石垭村24

6

15

12

黄角树下孤石崩落

危岩

石船镇

胜天村25

2

3

13

蔡家坡①滑坡

滑坡

统景镇

河坝村1

12

32

14

新大田滑坡

滑坡

统景镇

合理村1

1

3

15

冯家大沟①滑坡

滑坡

统景镇

黄印村5

1

4

16

冯家大沟②崩塌

危岩

统景镇

黄印村5

3

14

17

彭家湾滑坡

滑坡

大盛镇

隆盛村4

4

19

18

渣口石滑坡

滑坡

大盛镇

明月村

8

11

19

大柏树滑坡

滑坡

木耳镇

金刚村

1

1

20

段家沟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

木耳镇

白云山村

1

3

21

塘坎坡滑坡

滑坡

龙兴镇

双河村4

2

5

22

陡石梯滑坡

滑坡

龙兴镇

下坝3

1

2

23

锅厂湾②号

滑坡

双凤桥街道

兴旺村5

1

2

24

朝阳屋基危岩

危岩

古路镇

吉星村4

2

4

25

新发屋基滑坡

滑坡

古路镇

菜子村16

1

2


附表5

十四五”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工作部署表

序号

镇街

灾害点名称

灾害类型

地理位置(村社)

规模

威胁对象

稳定性

面积×104m2

体积×104m3

1

茨竹镇

华蓥村8社陈家岩危岩

危岩

华蓥村8

0.004

0.02

公路车辆行人

基本稳定

2

茨竹镇

中莲路(花六-华秦段)公路边坡及危岩

危岩

花六村、秦家村

0.5115

0.836

公路车辆行人

基本稳定

3

茨竹镇

自力村1社书房沟滑坡

滑坡

自力村1

0.6545

3.2725

711

基本稳定

4

茨竹镇

茨放路(茨竹镇-邓家湾段)公路边坡及危岩带

危岩

茨竹村

1.01

1.14

公路车辆行人

基本稳定

5

茨竹镇

茨竹村10社上石家沟危岩带

危岩

茨竹村10

0.0825

1.5

94204

基本稳定

6

茨竹镇

木桥危岩

危岩

方家沟村2

1.32

2.64

公路车辆行人

欠稳定

7

大湾镇

金安村4社旁边院子滑坡

滑坡

金安村4

0.15

0.45

620

欠稳定

8

大湾镇

空塘村刘家岩滑坡

滑坡

空塘村7

1.08

3.24

410

欠稳定

9

统景镇

统景职业中学边坡垮塌

不稳定斜坡

统景职业中学

0.1

0.3

师生

欠稳定

9

大盛镇

菊花坝村4社白水河滑坡

滑坡

菊花坝村4

1.385

4.155

1234

欠稳定

10

大盛镇

真理4社小城寨游家大湾危岩带

危岩

真理4

0.54

2.844

30120

基本稳定

11

木耳镇

学堂村居民新村边坡

不稳定斜坡

学堂村

0.367

1.347

施工人员

基本稳定

12

兴隆镇

龙平村七一水库危岩

危岩

龙平村10

/

0.00085

水库堤坝

基本稳定

13

双凤桥街道

兴旺村10社沙莱垭路基边坡失稳

不稳定斜坡

兴旺村10

0.18

0.9

25

欠稳定

14

双凤桥街道

兴旺村铺子湾滑坡

滑坡

兴旺村

0.05

0.15

612

基本稳定

15

王家街道

苟溪桥村14社文家坡滑坡(新增)

滑坡

苟溪桥村14

1.48

4.5

森林防火通道

基本稳定

16

两路街道

两路街道笃信实验学校边坡

不稳定斜坡

笃信实验学校

0.015

0.03

师生20余人

欠稳定

17

玉峰山

环山村20社中航油管道135号桩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

环山村20

0.38

1.6

中航油管道的安全

欠稳定

18

回兴镇

翠屏路北侧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

翠屏路

0.23

0.924

公路车辆行人

欠稳定


附表6

十四五”渝北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投资估算表

工作任务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估算经费(万元)

调查评价

1.1地质灾害专业排查

组织专业地勘单位开展的全区地质灾害排查一次

200

1.2地质灾害三查

组织渝北区各镇街每年开展一次

200

1.3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

运用激光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光学遥感等多种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每年开展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300

1.4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调查

对全区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调查

500

1.5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250

1.6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交通廊道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铜锣山、明月山等隧道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200

1.7重点地质灾害勘查

20处危及50人以上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1500-11000勘查

1000

小计

2650

监测预警

2.1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

26

390

2.2专群结合GNSS监测设备建设

50

750

2.3新生地灾隐患点应急监测

对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监测

400

2.3群测群防监测

200余名群防员对全区200余处地质灾害开展常规的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1000

2.4三级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运行费

三级监测与专群结合GNSS监测设备运行

200

2.5完善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升级及运营

200

2.6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快速智能化计算模型,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模型升级及运营

500

小计

3440

综合治理

3.1中小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对原有19处、新生20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10000

3.2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与维护修

开展已建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对10处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维修

250

小计

10250

避险搬迁

4.1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移民搬迁

完成25处原有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65171余人避险搬迁

490

4.2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

完成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移民搬迁

1500

小计

1990

应急技术支撑

5.1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制机制,夯实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保障人员、经费和专用装备配置到位

500

5.2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加强渝北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组建渝北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配合镇街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

100

5.3专家库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加强专家管理及业务能力培训,切实提升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水平

200

小计

800

能力建设

6.1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系统建设

部署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基础软硬件设备;信息提取、影像识别、综合分析、成果管理、 共享服务等流程环节的软件功能设计和开发

300

6.2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及大数据中心建设

开发满足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详细调查、综合调查、日常三查及分析评价功能模块的软件系统,建设地质灾害大数据中心

200

6.3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计算模型和信息系统升级,现有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

200

6.4基于无人机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

数据快速采集模块搭建,DOMDEMDSM数据制作入库功能模块开发,数字化应急响应流程体系建设.

200

6.6地质灾害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时空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VR可视化技术应用及相关分析及评估智能辅助功能模块开发

200

6.6基层能力建设

四重”网格员队伍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及业务培训,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建设、基本设备配置

400

6.7地质队员驻守工作

8名地质队员驻守镇街,协助地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00

6.8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3支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保障手持GPS、激光测距仪、无人机、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等基本设备配置

100

6.9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交流

150

6.10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推进渝北区地质灾害技术装备建设,配置中低空数据采集、地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网络、车载式地质灾害技术保障系统等专业化技术装备,加强地质灾害野外专业技术用车保障

200

6.11技术支撑队伍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支持技术支撑队伍配置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基SAR、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

100

6.12宣传培训

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作品,对广大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识灾避险等进行宣传和培训

150

6.13避险演练

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简单避险演练

200

小计

2800

合计

21930


附件2

重庆市渝北区“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说明书

20212025年)


















重庆市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16


11

2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

2.1自然地理2

2.2地质环境条件5

3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3

4渝北区地质灾害现状17

4.1地质灾害特征17

4.2地质灾害分布规律30

4.3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31

5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33

6地质灾害风险分区37

7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形势41

7.1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41

7.2 “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42

8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45

8.1指导思想45

8.2基本原则45

8.3防治目标46

9地质灾害防治分区48

9.1防治分区原则48

9.2地质灾害防治分区48

10地质灾害防治规划54

10.1调查评价54

10.2监测预警56

10.3综合治理59

10.4避险搬迁60

10.5应急技术支撑62

10.6能力建设63

10.7政策完善64

11投资概算67

11.1估算依据67

11.2经费估算67

11.3资金筹措和安排67

12保障措施70

13有关问题说明与建议72


1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高质量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地质安全保障,制定本规划。

规划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规划对象:该规划主要针对《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范围:除两江新区外的渝北区辖区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包括纳入三峡库区后续规划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规划期限:该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时限为20212025年。

本防治规划为动态规划,因地质灾害具突发性,每年规划应作相应的调整,并将新发生的灾害点纳入规划。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应首先落实群测群防员,并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系统,群测群防员在区地环站、片区负责人和驻守专业地质队员指导下,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巡查等防治工作;再根据具体情况对一些危害性大、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点采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专业监测、地表排水或填塞裂缝等应急处理措施。

本次规划是在渝北区2020年地质灾害隐患核查排查项目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核查,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渝北区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十四五”规划进行编制。

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

2.1.1交通位置

渝北区位于重庆市北部,长江以北,嘉陵江东北,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南岸、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合川区,北接四川省广安地区的华蓥市,幅员1452km2,地理坐标:东经106°27′30″106°57′ 58″、北纬29°34′45″30°07′22″。区内交通较发达,渝邻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渝 黔段、渝长高速公路、渝宜高速公路、机场快速路、重庆内环快速公路、重庆外环高速路、210国道319国道及县道、村道等公路网络交错纵横,渝怀铁路、渝遂铁路、襄渝铁路贯穿全境,江北国际机场是中国西南地区三大航空枢纽之一、也是国家大型枢纽机场,过境轨道交通有3号线、6号线及国博线,在建的空港线、4号线、5号线、10号线、环线,长江、嘉陵江沿岸水运便利(见图2-1渝北区交通位置图)。

2.1.2气象水文

区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据气象局统计,重庆市渝北区多年年平均气温17.2,极端最高气温41.7,极端最低气温-2.9左右。多年年平均降雨量1155.4mm,历年日最大降雨量245.8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77%,为丰水期;降雨量最小的月份是1212月份,仅占全年降雨的6%左右,属枯水期;其余月份雨量居中,为平水期。年平均降雨日156.6天。冬季多雾,雾日年平均41.6天,偶见降雪,无霜期长。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气压16.8hpa。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及动态变化特征与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

境内河流众多,属长江水系,一级支流有嘉陵江、御临河,二级支流有后河、朝阳河、温塘河、西河、东河等(见图2-2渝北区水系图),它们都由北向南流经区境,最终汇入长江。

据寸滩、北碚水文资料,长江多年平均流量11500m3/s、最大洪峰流量85000m3/s,嘉陵江多年平均流量2155m3/s、最大洪峰流量44800m3/s。三峡水库枯水期按调峰方式

2-1  渝北区交通位置图

运行,尽可能保持高水位(175m)运行,寸滩水位在172181.6m之间变动;汛期三峡水库水位由175m降至145m寸滩最高水位183.5m

境内各江河一年内径流分配不均,大部集中于59月,枯洪季水位涨落产生的动水压力对岸坡侵蚀影响显著。特别是长江、嘉陵江水位、流量、含沙量变化较大,对江岸的侵蚀、冲刷强烈。加之汛期江水涨落频繁,常导致岸坡变形破坏

2-2  渝北区水系图

2.1.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渝北区是重庆主城九区之一,位于主城区北部,面积1452平方公里,截至202012月,辖11个镇19个街道(含两江新区直管区8个街道),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0万,城镇化率85%。区内坐拥江北国际机场,国道210319纵横全境,机场、渝邻、渝湘、渝合、渝涪、渝黔等6条高速公路在区内交汇。西南最大的深水港寸滩码头距区政府仅10分钟的车程,渝怀铁路,渝利铁路横贯区境,轻轨三号线直通机场,形成了优势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我区2011年以来,经济总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市第一,是全市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和创新金融聚集地,综合科技竞争力、“双创”指数均保持全市第一。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9.5亿元、同比增长3.6%,人均GDP11.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55亿元,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比达48.6%;固定资产投资1420亿元、同比增长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7亿元、同比增长0.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7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100元、21140元,同比增长5.5%8.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4.08%。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两江国际商务中心、现代消费走廊和航空物流园“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渝北发展继往开来,实力雄厚,后劲蓬勃。

当前,渝北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六稳”“六保”任务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十项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农村“双十万”工程建设,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积极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2.2地质环境条件

2.2.1地形地貌

渝北区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茨竹华蓥祝圣堂,海拔1432.5m,最低点在洛碛大石门长江边,海拔156.8m,相对高差1275.7m全境自西向东由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北部为中山,海拔1432.5800m;中部为低山,海拔800450m;南部多浅丘,海拔450155m。本区域地层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地貌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谷坡河岸多溶洞。

2-3 渝北区地貌图

根据区域地貌的形成、发展历史,按地貌形态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特征进行划分,渝北区具有构造剥蚀~溶蚀、构造剥蚀、堆积~侵蚀等多种地貌成因类型及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见图2-3渝北区地貌图)。

2.2.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

(1)地层岩性

渝北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古生界二叠系(P)、中生界三叠系(T)和侏罗系(J)地层。区内古生界二叠系(P)为一套滨海~浅海相化学沉积,中生界三叠系(T)中、下统为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中生界三叠系上统与侏罗系(J)则以内陆沉积相为特征。地层总厚度34004500mm。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一般组成背斜构造的核部和两翼,侏罗系地层广泛出露于向斜构造分布区(见表2-1渝北区地层岩性特征表)

2-1 重庆市渝北区地层岩性特征表

地层代号

(m)

岩性描述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4

025

河漫相、洪冲积相堆积层,人工填土、废料弃渣等。

更新统


Qp

010

、Ⅱ、Ⅲ、Ⅳ、Ⅴ级阶地冲积相堆积层及冰水堆积层等。

上统

遂宁组

J3s

300514

棕红色泥岩、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本组泥岩色较鲜艳,普遍含钙质,时夹石膏小薄片。

中统

沙溪

庙组

J2s

>700

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不等厚互层的长石砂岩、自下而上可分为:嘉祥寨长石砂岩段、李子坝泥岩段、鹅岭砂岩段、柏树堡泥岩段、猫儿咀砂岩段。

新田

沟组

J2x

71218

黄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薄层粉、细砂岩,底部有一层灰黄、黄绿色孔硐状细料石英砂岩,即“凉高山砂岩”。

下统

自流

井组

J1zl

190450

自下而上分为:东岳庙灰岩段(以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马鞍山泥岩段,大安寨段(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页岩、泥灰岩)、珍珠冲段(泥岩、粉砂质泥岩)。

上统

须家

河组

T3xj

330450

为一套含煤地层,该组可分为6个岩性段,135段为浅灰~灰黑色页岩及薄煤层16层;246段为灰色、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

中统

雷口

坡组

T2l

40175

深灰、灰白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底部见一层厚0.51.80m的水云母粘土岩,即“绿豆岩”,富含钾。

下统

嘉陵

江组

T1j

138670

灰、灰白色碳酸盐岩为主,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1.灰岩、泥灰岩段;2、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盐溶角砾岩段;3、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段;4、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灰岩及膏溶角砾岩段。

飞仙

关组

T1f

445526

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1、紫红色钙质泥岩、页岩夹灰岩段;2、以青灰色灰岩为主,夹紫红色泥灰岩段;3、紫红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条带状泥灰岩段;4、紫灰色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段。

上统

长兴组

P2c

79105

自下而上分3个岩性段:1、深灰色泥质灰岩段;2、灰白色中~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段;3、青灰色灰岩,局部含硅质层及燧石条带。

龙潭组

P2l

120148

自下而上分5个岩性段:1、灰黑色页岩及三至四层煤组成;2、深灰色致密灰岩夹燧石结核段;3、灰黑色细粒砂岩,砂质页岩及二至六层煤组成;4、以燧石灰岩为主夹黑色钙质页岩段;5、黑色页岩、夹灰岩段。

下统


P1

150285

自下而上可分为:1、梁山组:灰黑色页岩及煤层组成;2、栖霞组:灰黑色含少量燧石结核的薄层灰岩组成;3、茅口组:灰白色含较多燧石的厚层灰岩所组成。

各地层出露面积古生界二叠系为9.94km2,中生界三叠系为233.37km2,主要分布于背斜轴部及两翼;侏罗系为1202.72km2,分布于向斜位置。区内第四系仅零星分布于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沿岸,出露面积6.0km2

(2)地质构造

渝北区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川东褶皱带,主要由重庆弧形褶束北段一系列排列有序、特征醒目的紧密条形背斜和开阔宽缓的向斜构造组成。这些排列有序的构造形迹中,背斜具有两翼不对称,轴线呈扭曲“S”型等特征。区内从西北至东南依次展布有龙王洞背斜、重庆—沙坪向斜、铜锣峡背斜,大盛场向斜、明月峡背斜和洛碛向斜,其中龙王洞背斜属华蓥山带状褶皱束,铜锣峡和明月峡背斜属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龙王洞背斜以西之悦来场向斜,区内仅存南段悦来一带。另外在南端回兴街道玉峰山镇还发育有次级小背斜环山背斜(详见图2-4渝北区构造纲要图)。

(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据重庆市16101989300多年的历史地震记录,以及现代地震监测资料,渝北区周围地震多以3级左右为主,震中主要分布于深部基底断裂附近或基底断裂交汇处,区内地震Ⅳ~Ⅶ度区均有分布。深部基底断裂与区域地震活动及震级关系密切,其中,展布于区内深部的华蓥山基底断裂影响较突出,是重要的孕震构造。华蓥山基底断裂的地震震级沿断裂有显著差异,该断裂带及附近5级或5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南端,渝北区周围地震震级多在3级左右,说明华蓥山基底断裂在渝北区及附近有较好应力释放机制。该基底断裂对渝北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198999日,重庆市原江北区发生4.2级地震后,紧接1120日,统景镇(北纬29°51ˊ,东经106°57ˊ)发生5.25.4级地震,震中裂度度,原江北区8个区52个乡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8个区受影响。破坏影响面积为:度区7.4km2度区151km2度区978km2。地震造成人畜伤亡、房屋拉裂、倒塌,形成多处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使构筑物、生活设施遭受破坏,其经济损失达1.5亿元。远离40多公里的重庆市区也受影响,出现多处拉裂。如南岸区盐店湾一高约4m砖砌围墙产生宽98mm、长2.5m拉裂缝。桂花新村一楼房前端产生宽40mm、长5m的上窄下宽状拉裂缝等。

2-4 渝北区构造纲要图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GB50011201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详见图2-5重庆市渝北区地震烈度分布图)

1地震烈度等值线2地震烈度3隐伏断裂4条件复杂地带5工作区6区市界

2-5 重庆市渝北区地震烈度分布图

2.2.3水文地质

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制约,区内主要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三种地下水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河流阶地砂卵石层及斜坡松散堆积物中,受堆积层厚度、补给条件影响大,多属季节性潜水,主要接受地表水、降水及邻近含水层的补给,并向地形低洼地带排泄。两江岸河漫滩及其粉细砂、砂卵砾石层组成的部分一级阶地的孔隙水,除降雨补给外,与江水涨落形成季节性互补关系,水温、水量受季节性影响显著。该类地下水类型多为重碳酸钙型水或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小于0.5/升。该层主要分布于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的沿岸。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广泛赋存于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J1zl),中统新田沟组(J2x)、沙溪庙组(J2s)砂岩等地层中。

该类地下水的含水岩组为一套以泥岩夹砂岩、薄层灰岩,或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的河、湖相沉积岩。砂岩中的裂隙是地下水储存、运移的主要通道,泥岩相对隔水,地下水除裸露区外,补给条件一般较差,含水量较低,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天然露头泉流量一般小于0.1L/s。该类地下水在构造条件有利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层间承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钙-镁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5g/s

三叠统须家河(T3xj)地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页岩及煤线,主要分布在背斜翼部,砂岩构造裂隙仅层面裂隙发育,裂隙率一般为0.5%,地表泉点稀少,流量小于1/秒,单孔出水量一般在100-1000/日,多具自流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钙-镁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主要分布于龙王洞背斜、铜锣峡背斜及明月峡背斜的核部的二叠系龙潭组(P2l)、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中,由于地势相对周边高,分布范围较小,地下水埋深较大,存在暗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对区内危岩、滑坡影响甚微,但在大、暴雨期,地下水补给丰富,水成为各类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同时由于工业、生活废水的不合理排放,在沿江岸坡形成坡面散流,并下渗补给地下水(局部形成泉水),也是各类灾害的诱发原因。

2.2.4人类工程活动

区内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矿山采矿及工程建设,人类工程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主要体现在城镇及道路建设和矿山活动两方面:

(1)城镇及道路建设

乡村道路建设中不重视地质环境的保护,大量挖方、填方,形成边坡,缺少必要的防护,在降雨、风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形成地质灾害。全区排查出安全隐患点34处,其中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点6处,分别为统景1处,石船1处,龙兴1处,宝圣湖1处,仙桃1处,悦来1处。边坡现状稳定较差,在降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局部滑塌的可能性大,对道路畅通和过往车辆、行人构成威胁。

城市及交通建设弃土堆放形成的渣场,一般未采取支挡措施,多沿原始地面抛填堆放,在降雨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形成滑坡、泥石流,威胁对象为下方的居民、农田及公路等。全区共排查出此类隐患点17处,其中弃土(渣)场类重大安全隐患点7处,分别为洛碛镇3处,两路街道3处,双凤桥街道1处;渣场变形明显,现状稳定性差。

(2) 矿山活动

矿山采矿后形成的边坡,一般设立了警示标志,存在的问题为边坡掉块及局部滑移失稳。全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有6处。其中矿山边坡类重大隐患点2处,分别位于茨竹镇和玉峰山镇,主要威胁对象为下方工作人员及公路。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矿山矸石、尾矿及生产原料沿自然地面堆放,一般未采取支挡措施,在降雨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引起滑坡、泥石流灾害。全区排查出此类隐患点14处,其中渣场类重大安全隐患点4处,均位于茨竹镇,威胁对象为下方的居民、行人及车辆等。



3 五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我区“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关于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关键问题和迫切需求,部署全区“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区现代化进程的地质灾害风险,为渝北区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坚实的地质安全保障。

我区“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25年,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更加健全完善,基本形成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支撑“十四五”规划目标、适应二〇三五远景目标要求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和保障效益明显提升,新增国土空间利用集约化,存量国土空间盘活利用持续加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逐步建立,国土生态空间主体功能更加明显,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生态产业化路径成熟定型;深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果,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调查监测体系建立完善,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快迈向现代化。

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体系

全面对接渝北区“十四五”规划,围绕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加快构建支撑“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是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形成“两片三核四带”国土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持续深化细化拓展区规划研究,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并报批实施,加快形成全领域、全要素“一张蓝图”,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功能明显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三是完成五重同德、多宝湖、木耳、石坪北等片区近期规划,有序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细化深化单元和街区划分,实施建成区城市更新与功能织补,为重点项目落地提供规划保障。四是持续深入推进渝北与广安毗邻地区的规划协同,高质量完成高竹新区规划研究,将高竹新区纳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保障。五是开展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与重点规划研究,深入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对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指导约束,实现相关专项规划应编尽编、综合平衡、合理衔接、整体优化。

二、强化规划和自然资源基础保障,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加快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大力发展农村“双十万工程”,聚焦“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发挥规划自然资源基础保障作用,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强化规划空间协同,有序安排土地征收、供应和规划建设推动江北机场T3B及第四跑道、洛碛码头、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轨道交通十五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构,加快城市重点区域板块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多宝湖、石坪、麻柳沱、木耳、五重同德等拓展片区规划实施。全力推动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建设,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加快高竹新区开发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增存挂钩”要求,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持续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的处置,实施旧城区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切实改进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全面提高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新增空间开发和存量空间挖潜的良性互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效益并重转变。

三、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水平,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聚焦建设国际临空大都市目标立足产城景融合,深入实施城市提升行动。一是加强城市留白研究,增强国土空间弹性和韧性。二是实施建成区城市更新规划,优化“三龙”、两路、回兴等老城区规划布局,持续实施城区功能疏解,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三是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源头减量、区域平衡、严格管控、资源化利用理念,全面优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土石方大挖,维护城市自然山水本底特色。四是开展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严格执行控规与城市设计“双控”,持续实施建筑品质专项提升,重点管控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高度、密度、色彩等重点要素,提升城市形象、凸显城市特色。五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盘活城市边角地、微空间,支持老旧社区改造提升,推进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规划合理布局,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四、聚焦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综合实验示范区的目标,按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求,科学实施村规划,深化农村土地管理改革,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完成村规划全面审批,并建立村规划实施机制,引领乡村建设行动。二是深化地票制度改革,开展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留用指标使用试点,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池”,拓展乡村建设空间。三是建立完善农村地价体系,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改集体、兴合作行动,激活乡村建设内生动力。四是做好服务保障,加快巴渝乡愁、木耳美丽新乡村、玉峰山镇环山美食城、统景镇田园综合体等一批乡村重点项目建设。五是研究制定完善新土地管理法施行后我区土地征收补偿配套文件,保持政策延续性,打开既有利益“死结”,推动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六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合理优化调整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耕地占用管控;按期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夯实农业农村长期发展根基。

五、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主体功能,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实施主体功能分类管控。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加强城市留白研究,为二三五远景目标乃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预留充足空间;合理优化调整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占用管控,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保护;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严格用途管制,凸显生态屏障功能。深入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并接受国家评估检查。落实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有序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全区矿山治理修复和土地复垦。高水平开展铜锣山生态系统修复,推进铜锣山矿山公园建设,打造成全市乃至全国山地生态保护修复样板。深入实施木耳、大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一体化保护,积极开展长江等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积极申报国家试点项目并争取专项资金助力长江等“六江”流域生态廊道建设。

六、持续深化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夯实现代化治理基础

有序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核查更新,建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清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落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二级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实现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基础上,依托年度变更调查、地理国情年度数据动态更新以及常规监测工作,开展全域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房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工作。完善自然资源(国有)产权并建立确权机制,完善集体自然资源量化确权方法,多举措推进自然资源确权全覆盖。

七、持续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筑牢领域安全发展底线

有效整合市、区级资金,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对不具备搬迁条件的地质灾害点,分批分步开展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深化地质灾害点监测体系建设,依据技术规范安装监测设备,开展三级监测,深化“群专结合”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掌控精度。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纵深化推进“四重”网格化管理,压细压实各级网格员责任。强化地灾应急指挥中心、专业监测水平及能力建设,充分利用遥感解译、Insar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早期地质灾害识别,提升地灾防治自动化、技术化、信息化水平。











4 渝北区地质灾害现状

4.1地质灾害特征

截止2020年底,区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不稳定斜坡等5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3处。其中滑坡116处,占总数的57.14%;危岩(崩塌)44处,占总数的21.67%;泥石流1处,占总数的0.49%;地面塌陷5处,占总数的3.45%;不稳定斜坡35处,占总数的17.24%(详见附表1渝北区地质灾害隐患统计一览表、表4-1各镇街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一览表)

41 渝北区各镇街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一览表

序号

镇街

地灾类型(处)

占总数百分比

合计

滑坡

危岩

(崩塌)

泥石流

地陷

不稳定斜坡

1

茨竹镇

18

11

1

2

4

17.73%

36

2

兴隆镇

1

1

/

/

/

0.99%

2

3

木耳镇

5

2

/

/

2

4.43%

9

4

双凤桥街道

3

/

/

/

1

1.97%

4

5

洛碛镇

12

/

/

1

1

6.90%

14

6

石船镇

5

5

/

1

2

6.40%

13

7

龙兴镇

9

/

/

/

/

4.43%

9

8

回兴街道

1

2

/

/

2

2.46%

5

9

王家街道

2

2

/

/

1

2.46%

5

10

玉峰山镇

2

/

/

1

1

1.97%

4

11

统景镇

14

6

/

1

4

12.32%

25

12

大盛镇

12

4

/

/

3

9.36%

19

13

大湾镇

21

2

/

1

/

11.82%

24

14

古路镇

7

5

/

/

7

9.36%

19

15

龙塔街道

/

/

/

/

1

0.49%

1

16

龙山街道

/

1

/

/

1

0.99%

2

17

龙溪街道

/

/

/

/

1

0.49%

1

18

宝圣湖街道

3

/

/

/

/

1.48%

3

19

创新经济走廊

/

1

/

/

/

0.49%

1

20

双龙湖街道

/

/

/

/

2

0.99%

2

21

仙桃街道

/

2

/

/

/

0.99%

2

22

两路街道

1

/

/

/

2

1.48%

3

合计

116

44

1

7

35

100.00%

203

渝北区境内分布的地质灾害具以下特点:

1)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小

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包括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不稳定斜坡等5种类型,以滑坡和危岩为主,主要分布在茨竹、木耳、洛碛、龙兴、大湾、大盛、统景一带,规模一般以小型为主。

2)沿山脉呈条形分布

区内主要山脉为华蓥山、铜锣山及明月山,对应分布的地质构造为龙王洞背斜、铜锣山背斜及明月山背斜,背斜两翼为顺向坡地段,分布地层以T3xjJ1zlJ2x的泥岩、页岩为主,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部分布在山脉两侧。

3)诱发因素以降雨为主

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与暴雨区域基本一致,区内绝大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诱发因素为降雨。

4.1.1滑 坡

1、滑坡类型、规模

滑坡是我区分布范围最广、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和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据统计,我区境内有滑坡116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57.14%总体积316.0797×104m3,灾害分布密度0.1185/km2,灾害体积密度2.177×104m3/km2

我区滑坡以小型滑坡分布最多,有113处,占滑坡总数的97.41%;中型滑坡3处,占滑坡总数的2.59%;无大型滑坡。就滑坡稳定性而言,稳定~基本稳定滑坡106处,占滑坡总数的91.4%;欠稳定滑坡10处,占滑坡总数的8.6%

2.滑坡的分布特征

滑坡是我区分布最广泛的地质灾害,境内滑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滑坡主要分布于各背斜或向斜两翼。

2)滑坡以松散的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少;多属浅层滑坡,少数为中~深层滑坡;部分滑坡从发生至今一直处在缓慢蠕滑中,有时变形明显一些,有时又不明显;部分经一次滑动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滑坡的分布和地层岩性有密切的关系,境内滑坡多为松散土层滑坡,岩质滑坡较少。松散土层滑坡的滑面多为强风化顶面或基岩接触面;

(4)滑坡主要为浅层小型土质滑坡,中型滑坡少。

3、区内典型滑坡点专述

1古路镇双河口滑坡

地灾点位于古路镇希望村双河口滑坡主要由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粉砂岩及泥岩组成,表层覆盖少量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滑坡平面形态呈半圆形,分布高程299.21393.31m,平均纵长142m,横宽230m,平均厚2m,面积约2.81×104m2,体积约4.9×104m3,潜在滑动方向300330°,属小型岩质松脱式滑坡。根据变形阶段的不同将双河口滑坡分为Ⅰ区、Ⅱ区和不稳定斜坡区,Ⅰ区呈不规则半圆形,纵长约40m,横宽约85m,平均厚2.5m,面积约0.35×104m2,体积约0.88×104m3;Ⅱ区呈不规则半圆形,纵长80m,横宽88m,平均厚2.0m,面积约0.65×104m2,体积约1.3×104m3;不稳定斜坡区形状不规则,纵长120m,横宽210m,平均厚1.5m,面积约1.81×104m2,体积约2.72×104m3

照片4-1 双河口滑坡全貌

平面形态不规则,分布高程303.1394.1m,纵长约120m,横宽约210m,后缘以东侧坡顶为界,前缘以滑坡前缘及小四路为界,两侧以山脊为界,平均厚1.5m,面积约1.81×104m2,体积约2.72×104m3,潜在滑动方向300330°,为小型岩质不稳定斜坡。潜在滑体为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粉砂岩、泥岩,厚0.31.0m;滑面为岩层界面,坡度3040°;滑床为基岩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粉砂岩、泥岩

该地灾点目前已完成了工程治理,目前进行效果监测如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员撤出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2大湾镇老屋院子滑坡

地灾点位于大湾镇水口村老屋院子,滑坡于2000年初形成,受降雨影响产生细微变形,房屋建设平场前缘切坡临空,加之连续降雨影响,上部土体变形加剧,滑坡处于弱变形阶段。鉴于以上情况,村民对开挖坡脚进行了回填,并在滑坡坡脚修建了挡墙。挡墙因私人修建,未收集到相关资料,且未对滑坡进行勘查,未考虑滑坡推力情况,加之挡墙排水设计不规范,勘查期间发现墙后汇集大量积水,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滑坡一旦失稳将威胁村民吴登才等154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老屋院子滑坡平面形态呈半圆形,分布高程335370m,滑坡纵长60m,横宽160m,滑坡后缘以斜坡中上部为界,两侧以山脊为界,两翼土层较薄,约1.5m,中间土层较厚,约5.5m,平均厚3m,面积约0.96×104m2,体积约2.88×104m3,滑坡主滑方向为255°。滑体厚度0.75.5m,平均厚度约3m,从2-2'3-3'4-4'剖面可以看出,滑体在纵向上具中上部较薄、前缘较厚,横向上中间较厚、两侧较薄的特点。滑体物质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组成,粉质粘土因排水不畅呈可塑硬塑状。在长期地表雨水冲刷下,残留于斜坡上的堆积体厚度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后期由于民房修建,斜坡坡体被破坏,在斜坡前缘形成临空面,后挡墙修建对滑坡体产生了支挡作用,目前变形主要集中于前缘挡墙段,滑坡体中后部地表变形迹象由于耕种等原因不明显。

照片4-2民房后侧临空边坡树木歪倒

照片4-3民房斜坡滑塌

该地灾点目前已完成了工程治理并且效果监测已满一年,处于销号阶段在未销号之前需保持巡查监测,如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员撤出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3)统景镇任家湾滑坡

地灾点位于统景镇合理村2社,滑坡平面形态呈半圆状,左右两侧及后侧边界明显。滑坡纵长80m横宽60m,土体厚度约7m,面积约0.48m2,体积约3.36m3,主滑方向136°,为小型土质推移式滑坡。滑坡后缘形成弧形拉裂缝,裂缝延伸长60m,裂宽1030cm,垂直位移0.21.0m;前缘局部出现滑塌,堆积于村民谢文娱房后(详见照片4-44-5)。该地灾点目前已完成了工程治理,目前进行效果监测如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员撤出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照片4-4 任家湾滑坡滑坡全貌照片4-5 任家湾滑坡滑坡特征

4)大湾镇陈家坝滑坡

地灾点位于大湾镇水口村2社,滑坡平面形态呈半圆状,左右两侧以山脊为界。土质滑坡前缘位于房屋前侧斜坡下,斜坡坡度较陡,标高300m,后缘位于房屋院坝,标

照片4-6陈家坝滑坡全貌

照片4-7陈家坝滑坡特征

325m。滑坡纵长85m横宽130m,土体厚度约4.5m,面积约1.11m2,体积约5m3,主滑方向272°。岩质滑坡后缘形成弧形拉裂缝,裂缝延伸长30m,裂宽50cm,垂直位移0.4m,可见深度2.4m(详见照片4-64-7)。该地灾点目前已完成了工程治理,目前进行效果监测如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员撤出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4.1.2危岩(崩塌)

1、我区危岩崩塌主要特征

1)主要集中分布于茨竹镇,其它乡镇零星分布;危岩崩塌常与陡崖及人工高边坡伴生,其变形破坏受控于岩体裂隙组合特征,崩塌多发生在硬脆岩体受裂隙的影响的陡峻斜坡部位,坡脚存在软弱岩层时更易发生。

2)危岩崩塌多发育于坚硬厚层状碳酸盐岩及砂岩中,其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可达数十万方,比如大盛镇的大城寨危岩、小城寨危岩

3)崩塌类型主要有滑塌式和坠落式两类,滑塌式崩塌主要发育在具有平缓顺向软弱基座的硬脆岩体组成的陡峻斜坡上,硬脆岩体在自重、地下水或地震、人为等作用下,被拉裂并沿基座滑动破坏,一次崩塌体积较大,但频率较小。坠落式崩塌主要发育在具有陡顺外或倾内软弱基座的硬脆岩体组成的陡峻斜坡上,下部基座被江河水流冲刷掏空或风化剥蚀掏空,上部硬脆岩体在自重、地下水、地震、人为等作用下,沿陡倾裂隙坠落,一次崩塌体积较小,但崩塌频率较高。

4)崩塌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风化作用形成,这种方式多在灰岩、砂岩、泥灰岩、泥岩等互层区。这种互层岩石一旦有垂直临空面,即会发生差异风化。斜坡上部的灰岩、砂岩岩质坚硬,抗风化能力强,风化速度缓慢,下部的泥岩、页岩等岩质相对较软,风化速度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部岩体慢慢风化破碎剥落,在岩体下部形成凹陷的岩腔,使上部岩体失去支撑,形成危岩,一旦上部岩体被风化破碎后,岩体之间的粘结力不足以抵抗重力作用时,就会发生崩塌。二是人为切坡形成,发生在公路沿线和采矿区的崩塌多为此类。人类切坡、采矿等工程活动或改变了原始坡形破坏了坡体原有应力平衡,或是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进而大大加速了斜坡的自然演变进程。此类崩塌多为页岩和泥岩,由于切坡造成岩体一面临空,岩体失去支撑且风化加剧,一旦遇长期降雨或暴雨,极易形成崩塌。

2、区内典型危岩点专述

1统景镇周家湾危岩带

周家湾危岩带位于渝北区统景镇温塘河右岸一单斜反向斜坡上,局部为切向坡,坡顶部为山脊,地形较陡峭,坡度角3050°。南东侧高,北西低,最高点位于南东侧山顶一带,高程430m左右;最低点位于温塘河岸边,高程200m左右,相对高差230m。地形较陡,由陡坡和陡崖组成,地形坡度角4060°,局部近直立。陡崖主要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厚层砂岩构成,层1030m,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3组构造裂隙,第1组为1050º∠6588º,延伸长25m,裂宽0.215cm,裂面粗糙,局部充填粉质粘土;第2组为310350º∠3060º,为坡体前缘滑动面裂隙,延伸长18m,裂隙间距35m,裂面平直,粉质粘土充填,夹少量碎块石。第3组为290330°∠7088 º,延伸长24m,裂宽210cm,裂面粗糙,局部充填粉质粘土,陡崖高1030m,坡度角6080°,局部近直立,危岩体就发育其中。

危岩体由中厚~厚层砂岩组成,砂岩层厚518m。危岩体主要受三组裂隙控制:第1组为1050º6588º,延伸长25m,裂宽0.215cm,裂面粗糙,局部充填粉质粘土,形成危岩体侧缘边界;第2组为310350º3060º,为坡体前缘滑动面裂隙,延伸长18m,裂隙间距35m,裂面平直,粉质粘土充填,夹少量碎块石。第3组为290330°7088 º,延伸长24m,裂宽210cm,裂面粗糙,局部充填粉质粘土,为危岩体卸荷裂隙。

周家湾危岩带直接威胁着下方村民及游客约300人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景泉路的畅通,危及统景风景名胜区及驻地部队等单位。其中道路为进入风景区的必经之路,路过此地的车流量及人员较多,每天数万人(次)车辆。该地灾点目前已完成了工程治理并且效果监测已满一年,处于销号阶段在未销号之前需保持巡查监测,如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员撤出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照片4-8陡崖带分布特征

照片4-9危岩体下部凹岩腔特征

2)大盛镇大城寨危岩

地灾点位于大盛镇三新村4社。危岩带坡顶部为平台,地形平缓,坡度角515°。山顶与公路之间为陡崖与陡坡,陡崖主要由砂岩构成,陡崖高2050m,坡度角2550°,局部近直立;陡崖之间为陡坡相连,呈阶梯状展布,坡度3050°。危岩带长2000m,宽30,厚约2-8m,面积约6m2体积约18m3。分布高程顶410m,底340m。岩体较完整,除局部分布有危岩块体,易发生掉块外,整体未见变形,陡崖带整体稳定(详见照片4-104-11)。建议该地灾点进行工程治理,施工前加强对危岩监测和巡查,如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员撤出,立即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照片4-10危岩全貌

照片4-11危岩特征

3)大盛镇小城寨危岩

地灾点位于大盛镇真理村4社,该危岩带坡顶部为陡崖,地形较陡,坡度角2050°。山顶与公路之间为陡崖与陡坡,陡崖主要由砂岩构成,陡崖高4070m,坡度角2050°,局部近直立;陡崖之间为陡坡相连,呈阶梯状展布,坡度2050°。危岩带长1500m,宽25,厚约2-4m,面积约3.8m2体积约11.4m3。分布高程顶338m,底250m。岩体较完整,除局部分布有危岩块体,易发生掉块外,整体未见变形,陡崖带整体稳定。区内危岩单体稳定性多数较差,特别是降雨后,几乎每年雨季都有崩塌发生,因此受降雨及其它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危岩带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大(详见照片4-124-13)。受威胁的居民有3090人,目前该地灾点进行工程治理,施工期间加强对危岩监测和巡查。

照片4-12危岩全貌

照片4-13危岩特征

4.1.3泥石流

1、区内泥石流特征

区内泥石流主要形成原因为降雨,现场调查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区内泥石流均主要发育在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危害性大。

2、区内重点泥石流专述(茨竹镇杉树屋基泥石流)

地灾点位于茨竹镇华蓥村7社。该地灾点属坡面型泥石流,形成区长约160m,横向宽约150m;流通区长约270m,横向宽约70m;堆积区长约280m,横向宽约30m;影响区面积约51300m2,总体积约23165m3。受暴雨影响,高陡斜坡的松散岩土体在暴雨的冲刷下形成泥石流,造成了621间房屋倒塌,下部的公路摧毁(详见照片4-144-15)。杉树屋基泥石流已造成堆积区冲沟的堵塞,如再次遇到极端的暴雨天气,可能造成冲沟上方的洪涝灾害;堆积区冲沟下方约200m有居民居住,形成区仍存在大量的松散块碎石,再次遇到极端暴雨天气,泥石流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可能会对沟前方的居民形成危害。杉树屋基泥石流已造成了621间房屋倒塌,下部的公路摧毁,影响下方居民1537人。杉树屋基泥石流已纳入市级地灾治理库,建议尽快对该点进行工程治理,彻底消除隐患。

照片4-14全貌

照片4-15中下部的公路

4.1.4地面塌陷及裂缝

地面塌陷多分布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发育的断裂带和褶皱轴部,这些地段一般岩石破碎,岩溶发育,同时又是地下水补、径、排的通道。另外在地表水易于集中的岩溶洼地等地形低洼处和地表水、地下水运动频繁的河流两侧等地区,在大量抽排地下水时,也易形成地面塌陷。采矿型塌陷是该区另一类不容忽视的塌陷类型,由于前些年对煤矿的开采,造成地下采空区范围较大,在山体中常常形成隐伏洞穴,对区域稳定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地面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4.1.5不稳定斜坡

1、不稳定斜坡特征

斜坡的稳定性受控于斜坡岩性组合、岩层倾向等岩土体结构与斜坡坡向、坡度之间关系及坡高等因素。根据区内斜坡岩土体性质和斜坡结构,结合已有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该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类型主要有:土质斜坡、软硬相间层状顺向坡、软硬相间层状反向坡、硬质岩陡坡及人工高陡边坡,各类潜在不稳定斜坡类型变形破坏特征及不稳定斜坡分布情况如下:

1)土质斜坡

渝北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大量的松散土层被侵蚀搬运到斜坡的中下部,松散土层又多覆盖于背斜两翼顺向陡倾斜坡中下部强风化带岩体之上。上部松散土层和强风化带岩体多为粉质粘土夹块石,结构松散,易透水,而下部弱风化岩体又多为泥页岩等,透水性差,在土岩界面处便形成了地下水活跃带,地下水易沿此活跃带运移、汇集,产生滑移失稳,尤其是遇到强降雨时,背斜两翼坡度大于30°的中陡斜坡中下部的松散土层极易滑塌。

另外,河流沿岸的冲积层与其下的基岩交界面也为一潜在不稳定结构面。在每年枯洪水位涨落的影响下,在松散土层中形成较大的动水压力,容易产生滑坡。

2)软硬相间的层状顺向坡

主要分布在区内向斜两翼中低山及中深丘地区,仅小部分分布在河谷岸坡地带,多呈条带状展布。坡体主要由灰岩、砂岩、泥灰岩、泥岩、页岩等互层所构成,坡度2040º,坡高50500m,斜坡坡向与岩层倾向近于一致,泥岩、页岩为软弱层,其抗风化能力极低,遇水极易软化、泥化,在持续降雨或暴雨的诱发下,易产生岩质滑坡,但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3)软硬相间的层状反向坡

主要分布在向斜轴部以及江河侵蚀岸,坡体由灰岩、砂岩、泥灰岩、泥岩、页岩等互层组成,厚层块状砂岩、灰岩多分布在斜坡上部形成陡崖带,其下泥、页岩层构成中缓坡。因差异风化作用,下部泥岩多被风化剥落形成凹腔,上部砂岩由于重力作用,卸荷回弹,多在斜坡顶部形成宽约10m左右的卸荷裂隙带,形成危岩易发生岩体崩滑。区内的危岩崩塌大多发生在该类斜坡中。

4)硬质岩陡坡

主要分布在背斜两翼和中低山区。坡体由厚层至块状砂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坡高100800m,坡度3570º,横切沟谷发育。由于斜坡高陡,拉应力作用强烈,追踪构造裂隙而形成的卸荷裂隙发育,易产生大型危岩崩塌。

5)人工高陡边坡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坡高2060m不等,坡度5080º,多未进行支护处理,该类边坡极易产生破坏失稳。

2、区内典型不稳定斜坡专述

古路镇希望村田家山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位于渝北区古路镇希望村4社田家山,纵长130180m,横宽80115m,厚0.15m面积1.6×104 km2,体积2×104 m3,为小型不稳定斜坡根据分布位置和变形破坏特征不同,分为不稳定斜坡①区、不稳定斜坡②区、滑塌①区、滑塌②区、滑塌③区、滑塌④区,其特征如下:

不稳定斜坡①区位于北侧斜坡前缘村级公路上方,平面形态呈长条形,后缘斜坡山脊为界,前缘以冲沟壁为界,北东侧边界位于顶部平台处西侧边界位于斜坡前缘村级公路内侧,分布高程420483m,主滑方向185195°;纵长518m横宽130m,厚0.51m,面积0.15×104m2,体积约0.1×104m3;物质结构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泥岩夹砂岩局部表层覆盖厚0.10.2m残坡积粉质粘土;破坏模式为泥岩风化剥落和局部土层溜滑。












照片4-16 不稳定斜坡全貌

不稳定斜坡②区位于南侧斜坡前缘村级公路上方,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梯形,后缘斜坡山顶为界,前缘以斜坡前缘村级公路为界,北东侧以冲沟壁为界西侧以斜坡山脊为界,分布高程415500m,主滑方向260°;纵长180m横宽50100m,厚0.51.5m,面积1.45×104m2,体积约1.5×104m3;物质结构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泥岩夹砂岩局部表层覆盖厚0.51.5m残坡积粉质粘土;破坏模式为土层溜滑。

滑塌①区位于北侧斜坡前缘村级公路上方冲沟内,平面形态呈长条形,后缘斜坡山顶平台为界,前缘以斜坡前缘村级公路为界,两侧均以冲沟壁为界,分布高程417478m,主滑方向242°;纵长145m横宽620m,厚0.24.5m,面积0.25×104m2,体积约0.75×104m3;物质为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碎块石夹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泥岩夹砂岩;破坏模式为土质滑移。

滑塌②区位于西侧斜坡前缘村级公路上方,平面形态呈长条形前、后缘分别位于村级公路附近,两侧均以滑塌阶坎为界,分布高程415436m,主滑方向281°;纵长32m横宽720m,厚0.21.5m,面积0.045×104m2,体积约0.045×104m3;物质为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粉质粘土夹碎块石,下伏基岩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泥岩夹砂岩;破坏模式为土层溜滑和局部临空岩质斜坡顺层滑塌。

滑塌③区位于斜坡中部村级公路上方,平面形态呈长条形位于村级公路内侧,后缘和两侧均以滑塌阶坎为界,分布高程434438m,主滑方向310°;纵长510m横宽40m,厚0.51m,面积300m2,体积约200m3;物质结构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泥岩夹砂岩局部表层覆盖厚0.51.0m残坡积粉质粘土;破坏模式为土层溜滑和局部临空岩质斜坡顺层滑塌。

滑塌④区位于斜坡北侧山顶附近,平面形态呈半圆形为平台,后缘和两侧均以滑塌阶坎为界,分布高程478485m,主滑方向298°;纵长13m横宽21m,厚0.51m,面积0.02×104m2,体积约150m3;物质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泥岩夹砂岩,破坏模式为岩质顺层滑塌

该地灾点已完成工程治理,目前处于效果监测阶段,监测期间如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员撤出,立即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4.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渝北区的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气象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4.2.1空间分布规律

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条带性

在面上地质灾害隐患核查排查条带性表现为:受江河切割、侵蚀和冲刷等水动力作用影响强烈的长江次级支流沿岸地质灾害发生频极高;其次是沿条带状展布的中低山斜坡坡麓地带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另外就是沿高切坡或高填方修筑的主要公路呈带状密集发育。

在垂向上地质灾害分带性表现为:在相对高差大且上陡下缓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在较陡的斜坡上部常易形成危岩崩塌,产生结构松散的崩积物、残坡积物则堆积在斜坡较缓的中下部,在暴雨或连续降雨的作用下,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具典型的上崩下滑分布特点。这类复合性的地质灾害在该区境内分布较为广泛,对城镇基础设施、建筑物及居民区等构成了重要威胁。

2)山地性

据收集资料统计分析,该区近70%的地质灾害均分布于切割强烈、地形陡峻、相对高差较大的山地区,灾害分布的山地性特征十分明显。

3)散布性

渝北区多山高坡陡、河谷纵横、切割强烈,这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广泛分布于境内的煤系地层和泥、页岩、粘土地层,均系重庆地区敏感度极高的易滑地层。加之区内岩性软、硬相间,差异风化强烈,在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的产生分散性强,地质灾害几乎遍布全区外围各镇街。

4)相对集中性

渝北区境内滑坡分布为最多,次为危岩(崩塌),同时该区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远离渝北区主城区外的山区乡镇。

随着全区城市、交通及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境内对斜坡扰动破坏的人类工程活动进一步加强,其一方面造成了边坡失稳,另一方面也诱发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复活,明显增高了地质灾害发生频率。

4.2.2时间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同发性和不稳定周期性。

1)同发性

十滑九水,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与降水密切相关,如降水时间较长并多次伴随连续大暴雨时,地表破碎岩体或土地饱水,其岩、土体剪强度大大降低,从而产生大量的地质灾害。因此地质灾害的产生具有与降雨基本同时发生的特征,每年的59月亦是区内地质灾害高发季节。

2)周期性或间歇性

地质灾害在发展变形过程中常表现出不稳定周期性或间歇性,即在枯水期或正常情况下,滑体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而汛期或暴雨期,滑体饱水,稳定性则变差。

4.3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

根据本次对渝北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核查排查,最终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03个,对各个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对象进行调查。

根据《重庆市2012地质灾害排查技术要求》之附录B,地质灾害灾情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三十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万元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五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三人以上十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三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险情按照危胁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受灾害危胁,需搬迁转移人员在一千人以上或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一亿元以上的;

大型:受灾害危胁,需搬迁转移人员在五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五千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的;

中型:受灾害危胁,需搬迁转移人员一百人以上五百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五百万元以上五千万元以下的;

小型:受灾害危胁,需搬迁转移人员一百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五百万元以下的。

根据上述标准,全区本次排查最终确认的203个地灾隐患点危害分级见表4-2

4-2地灾隐患点危害分级一览表

    • 序号

      危害级别

      数量(个)

      占总数的百分比

      备注

      1

      小型

      110

      94.83


      2

      中型

      6

      5.17


      合计

      203

      100

































5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5.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原则

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主要考虑其现状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及其稳定性。分区中把地质灾害发生条件接近,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相当的区域划分在一起,按易发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级次的易发区域。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总体布局的要求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整治。本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区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原则

任何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它相应的地质背景条件,地质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结构构造、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方面,同一级次的易发程度区域,其地质背景条件基本相似。充分研究不同区域控制地质灾害发生、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时,将发生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区域划入一个区,把发生条件不同的区域划入不同的区。

(2)地质灾害现状分布的相近性原则

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现状分布特征,因为地质灾害的现状分布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直接反应。同一级次的易发程度区域,其地质灾害的现状分布密度应相近。

(3)综合分析原则

影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分析原则就是要全面考虑构成易发程度的各因素,以保证所划分的每一个易发区都有特点,独立于其它易发区。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区时,除了主要考虑以上两个原则外,还要考虑,如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和力度等方面。

(4)政区相对完整原则

为便于各级政府在规划中合理布局,以及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防治。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分区界线以控制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和发育规模的地质、地貌和构造等自然界线为主,在遵循地质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到乡镇级行政区的完整性

5.2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依据及标准

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致灾因子较多,主要的有地形地貌、岩性、结构、新构造、降雨、水文、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影响着。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确定其中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结构面组合及构造等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及规模、危害性起主导作用,它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大小和能量的转化条件,松散碎屑物质的聚积和成灾可能性。

5.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按照上述原则和依据,将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低易发区(A)、中易发区(B)、高易发区(C)三个区(详见表4-3及附图1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

高易发区(C)共分五个亚区,即C-1C-2C-3C-4C-5地质环境条件极为复杂,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或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极大,同时地质灾害的稳定性极差,发生过的地质灾害已造成很大损失的区域。该类区面积为175.35km2,占全区总面积(1452km2)12.08

中易发区(B):共分亚区,即B-1B-2B-3B-4B-5B-6。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或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较大,同时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较差~差,发生过的地质灾害已造成较大损失的区域。该区面积为660.15km2,占全区总面积(1452km2)45.46%。

低易发区(A):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一般发育或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一般,同时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较差,发生过的地质灾害已造成一定损失的区域。该区面积为449.81km2,占全区总面积(1452km2)30.98%。

5-1 渝北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特征表

等级

分区

分布

位置

面积

(km2)

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危害发育特征及危害

代号

名称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C

C-1

观音峡冲断背斜核部华蓥山一带

渝北区

13.26

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占全区面积1.02%,该区地灾点共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53/km2。构造上位于观音峡冲断背斜核部的中低山区,地形高程多在850~1300m之间,地层岩性以二叠系(P)碳酸盐岩为主。

地质灾害点共7处,其中滑坡2处、危岩崩塌3处,地面塌陷1处、地裂缝1处。该区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其规模较大。主要威胁乡村居民、公路等。

C-2

龙王洞背斜东翼梨园—方家沟一带

渝北区西

71.07

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占全区面积5.49%,该区地灾点共24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34/km2。构造上位于龙王洞背斜东翼一带。地层主要是朱罗系(J)软弱碎屑岩类地层,地形坡度一般在10~46°

地质灾害点24处,其中滑坡19,危岩崩塌3不稳定斜坡1处,泥石流1。该区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发育量比较大,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达0.34/km2。主要威胁场镇、210国道等。

C-3

铜锣峡背斜西翼渝邻高速沿线

渝北区

36.87

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占全区面积2.85%,该区地灾点共1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46/km2。构造上位于铜锣峡背斜北西翼,渝邻高速沿线一带,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坡度一般在25~53°。地层主要是侏罗系J)软弱碎屑岩类地层。

地质灾害点17处,其中滑坡13,危岩崩塌3不稳定斜坡1。该区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发育量比较大,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达0.46/km2。主要威胁场镇、居民、渝邻高速等。

C-4

铜锣峡背斜南东翼御临河两岸

渝北区

41.19

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占全区面积3.18%,该区地灾点共20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49/km2。构造上位于铜锣峡背斜南东翼,统景镇御临河两岸地区。地层主要是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和侏罗系J)软弱碎屑岩类地层,地形坡度局部较大。

地质灾害点20处,其中滑坡12,危岩崩塌4不稳定斜坡4。该区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达0.49/km2,发育较密集尤其是统景镇一带。主要威胁场镇、居民、风景区等。

C-5


洛碛向斜轴部,长江左岸

渝北区东

12.96

地貌以丘陵为主,占全区面积1.0%,该区地灾点共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54/km2,位于明月背斜南东翼的丘陵地区。地层主要是侏罗系(J)碎屑岩地层。

地质灾害7处,其中滑坡6处,地面塌陷1,主要为滑坡发育,危害严重,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为0.54/km2。主要为村庄居民、长江沿岸库岸问题。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B-1

悦来向斜核部

渝北区

13.81

地貌以低山为主,占全区面积1.07%,构造上位于悦来场向斜核部的中低山区,该区地灾点共2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15/km2,地形高程多在750~1100m之间,地层岩性以三叠系(T)碳酸岩盐为主。

地质灾害点2均为危岩崩塌。由于地层岩性主要为碳酸岩盐类,易产生溶蚀、裂缝及塌陷等灾害,主要威胁村庄、农田等。

B-2

龙王洞背斜东翼木耳—兴隆—茨竹片区

渝北区

142.15

地貌以低山为主,占全区面积10.98%,该区地灾点共1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12/km2,构造上位于龙王洞背斜东翼的低山区,地层岩性以侏罗系(J)碎屑岩为主。

地质灾害点17,其中滑坡12危岩崩塌4处,不稳定斜坡1处,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为0.12/km2。主要威胁村庄、农田、乡村公路等。

B-3

重庆-沙坪向斜北西翼五通庙—龙寨

渝北区西部

22.5

地貌以低山为主,占全区面积1.74%,该区地灾点共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31/km2,构造上位于重庆-沙坪向斜北西翼的低山区,地层岩性以侏罗系(J)沙溪庙组碎屑岩为主。

地质灾害点7,其中滑坡5危岩崩塌2处,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为0.29/km2。主要威胁村庄、农田、乡村公路、水库等。

B-4

环山背斜北西翼

渝北区南部

60.28

占全区面积4.66%,该区地灾点共15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25/km2。构造上位于环山背斜北西翼一带。地层主要是侏罗系J)软弱碎屑岩类地层,地形坡度一般在5~37°

地质灾害点15处,其中滑坡5,危岩崩塌6不稳定斜坡4。该区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达0.25/km2。主要威胁城镇居民市政交通设施等。

B-5

铜锣峡背斜核部

渝北区中部

285.87

地貌以低山为主,占全区面积22.07%,该区地灾点共42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17/km2,构造上位于铜锣峡背斜核部的中低山区,地形坡度较大,地层岩性以三叠系(T嘉陵江、雷口坡组的碳酸盐岩及须家河组砂泥岩为主

地质灾害点42,其中滑坡24,危岩崩塌8处,不稳定斜坡8处,地面塌陷2处。该区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由于地层岩性主要为碳酸岩盐类,易产生溶蚀、裂缝及塌陷等灾害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为0.17/km2。主要威胁村庄、农田、矿山公园国道等。

B-6

明月峡背斜核部一带

渝北区

135.54

地貌以低山为主,占全区面积10.47%,该区分布地灾点23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17/km2构造上位于明月峡背斜核部的中低山区,地形高程多在350~600m之间,地形较陡,地形坡度一般25°~4局部达70°,地层岩性以三叠系(T)碳酸岩盐为主。

地质灾害点23处,其中滑坡21,危岩崩塌1不稳定斜坡1处。由于地层岩性主要为碳酸岩盐类,且地形坡度较大,易产生溶蚀、裂缝及塌陷等灾害,主要威胁村庄、农田国道等。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A

A-1

重庆-沙坪向斜

渝北区西部、中部

237.22

地貌以丘陵为主,占全区面积18.32%,该区地灾点共8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034/km2,构造上位于重庆-沙坪向斜核部的丘陵地区,地层岩性以侏罗系(J)碎屑岩为主。

地质灾害点8个,其中滑坡4个,危岩崩塌2个,不稳定斜坡2处,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为0.034/km2。主要威胁城镇居民,市政交通水库等。

A-2

大盛向斜核部

渝北区东部

178.9

地貌以丘陵为主,占全区面积13.81%,该区地灾点共4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022/km2,构造上位于大盛向斜核部的丘陵地区,地层岩性以侏罗系(J)碎屑岩为主。

地质灾害点4个,其中危岩崩塌3个,不稳定斜坡1处,以小型危岩崩塌为主,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为0.022/km2。主要威胁居民,农田、乡村道路等。

A-3

洛碛向斜北西翼大洪场-沙地一带

渝北区东部

16.83

地貌以丘陵为主,占全区面积1.3%,该区地灾不发育,构造上位于大盛向斜核部的丘陵地区,地层岩性以侏罗系(J)碎屑岩为主。

地质灾害不发育地形整体较平缓坡度小人类工程活动可能诱发地灾主要威胁居民,农田、乡村道路等。

A-4

龙山街道、龙溪街道、龙塔街道

渝北区南部

16.86

该区地貌以人口集中,密度较大,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3%。该区分布地质灾害点共4处,地质灾害密度0.24/km2,地形起伏较小,相对高差一般约10-50m;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

该区地质灾害点1个,其中不稳定斜坡3处,危岩崩塌1处,主要威胁居民,地质灾害密度0.24/km2市政交通等。

6地质灾害风险分区

6.1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原则

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基础上,叠加降雨诱发因素进行危险性分区。根据建筑物类型、交通设施等的不同级别、人口密度等确定遭受灾害破坏和损失的容易程度,评价灾害易损性。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基础上,进行叠加计算,确定渝北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

6.2地质灾害危险性分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多数位于背斜、向斜构造两翼地区,多数为中、低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为危险性大区;中易发区多数位于背斜核部及两翼的低山、丘陵地区,核部地区地层岩溶较发育,易产生溶蚀、裂缝及塌陷等灾害,两翼地区多发育顺向坡,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大,为危险性中等大区;低易发区区多数位于向斜核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为危险性小区。

6.3地质灾害易损性分

根据建筑物类型、交通设施等的不同级别、人口密度等确定遭受灾害破坏和损失的容易程度评价灾害易损性,主要分区如下:

高易损区:渝北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区、集镇、企事业单位、学校、主要开发区(重庆空港新城、空港工业园区、龙兴工业开发区、重庆两路工业园区以及重庆国家农业开发园区)所在地、江北机场、G50绕城高速、渝邻高速、渝黔高速等区域。

中易损区:重要居民点、国道、省道、镇级公路、水利设施等区域。

低易损区:人口密度较小、流动小的区域。

6.4地质灾害风险分区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基础上,进行叠加计算(表6-1),确定渝北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三级。

6-1 渝北区地质灾害风险分级表

危险性

易损性

高风险

高风险

中风险

高风险

中风险

低风险

中风险

低风险

低风险

高风险区面积约201.14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渝北城区、西部茨竹镇龙平—梨园—方家沟片区、中部大湾—古路镇渝邻高速沿线一带,东部统景城镇中心带及洛碛镇长江沿岸区域;中风险区面积约586.9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茨竹镇华蓥山区,北部茨竹—大湾镇中低山片区、木耳城乡结合区及石坪—广佛—龙寨陡崖集中带,东部石船—统景—大盛中低山区、南部三龙街道城市建成区;低风险区面积约341.44平方公里,分布在中部重庆-沙坪向斜核部低山区,东部大盛向斜核部低山区及洛碛镇大洪场—砖房低山区。

6-2 渝北区地质灾害风险分区特征表

等级

分区

分布

位置

面积

(km2)

环境条件及地灾类型

威胁对象

代号

名称

高风险区

-1

茨竹镇龙平—梨园—方家沟片区

渝北区西部

71.08

位于龙王洞背斜翼的中低山,地形坡度大,孕灾条件充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发育密度大。该区共发育地灾26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局部地区存在泥石流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学校、交通干线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350余人,危及财1000余万元。

-2

行政中心片区

渝北区南部

60.28

位于明月背斜北西翼的低山区,大部分为城市建成区,建筑群密度大、人口密集度高。该区共发育地灾16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市居民、房屋及市政设施、交通干线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200余人,危及财1500余万元。

-3

大湾—古路镇渝邻高速沿线

渝北区北部

15.63

位于铜锣峡背斜北西翼的中低山,渝邻高速公路及在建三环路贯穿此区域,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该区共发育地灾10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学校、渝邻高速、国道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00余人,危及财500余万元。

-4

统景城镇中心带

渝北区北部

41.19

位于铜锣峡背斜南东翼的低山,地形坡度大,孕灾条件充分,城镇人口较集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该区共发育地灾19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学校、风景区、国道、省道交通干线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200余人,危及财1000余万元。

-5

洛碛镇长江库岸区

渝北区

12.96

位于洛碛向斜轴部、长江左岸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该区共发育地灾7处,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学校、长江库岸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80余人,危及财300余万元。

中风险区

-1

茨竹镇华蓥山区

渝北区西北部

27.07

位于悦来向斜两翼的华蓥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采煤历史久远,分布多处采空区及煤矸石堆,地形起较大,该区域人口较密集。该区共发育地灾9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茨竹镇华蓥村、学校、公路、宝鼎光明寺及游客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20余人,危及财500余万元。

-2

茨竹—大湾镇中低山片区

渝北区北部

90.27

位于重庆—沙坪向斜核部地区,地形起较大,地形坡度一般在10~46°孕灾条件较好。该区共发育地灾12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学校、省道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20余人,危及财500余万元。

-3

木耳城乡结合区

渝北区西部

36.45

位于重庆—沙坪向斜北西翼低山地区,距离城区较近,人口密度较大。该区共发育地灾6处,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学校、省道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80余人,危及财300余万元。

-4

木耳镇石坪—广佛—龙寨陡崖集中带

渝北区西

22.5

位于重庆—沙坪向斜核部地区,区内地形陡,坡度大孕灾斜坡较多,地灾点发育较集中。该区共发育地灾7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房屋、在建三环公路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00余人,危及财300余万元。

-5

石船—统景—大盛中低山区

渝北区

393.77

位于铜锣峡背斜南东翼的低山,地形坡度大,孕灾条件充分,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该区共发育地灾53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房屋、矿山地质公园、在建三环公路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400余人,危及财1000余万元。

-6

三龙街道城市建成区

渝北区

16.86

位于悦来向斜核部的低山区,大部分为城市建成区,建筑群密度大、人口密集度高。该区共发育地灾4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房屋、公路、铁路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50余人,危及财200余万元。

低风险区

-1

重庆-沙坪向斜核部低山区

渝北区中部

224.74

位于重庆-沙坪向斜核部的低山区,西侧地形较缓,坡度小,地灾发育较少,东侧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坡度陡,为该区域的主要孕灾区。该区共发育地灾5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房屋、水库、交通干线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00余人,危及财200余万元。

-2

明月峡背斜核部低山丘陵区

渝北区东部

263.32

位于明月峡背斜北西翼的低山丘陵区,该区背斜核部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陡,岩溶发育,地灾点主要集中发育,但人口分散,密集度低,核部两翼丘陵地带地形缓,坡度小,地灾发育较少。该区共发育地灾27处,以滑坡、危岩崩塌类地质灾害为主

主要威胁城镇居民、房屋、公路、铁路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80余人,危及财400余万元。

7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形势

7.1 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渝北区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严控增量,减少存量”、“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积极实施“十三五”规划,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积极落实、全面完善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十三五以来我局在往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渝北区现有资源,以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处置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公共管理需要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平台、应急技术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完整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防和预警机制以及应急响应机制,完善了应急技术机构建设。

强化渝北区地质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渝北区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印发地质灾害防治年度方案,主要承办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交办的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性、辅助性和服务性工作,强化了渝北区地质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和监测预警体系。对区内排查出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并且纳入原“一张图”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对每处隐患点设立警示牌,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点防治预案、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全部发放到位。一旦出现灾险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危险区内所有人员。每年汛前核实区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四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单位、防治资金、监测手段、防治措施)和“八落实”(警示牌、防灾预案、监测经费、监测人、监测记录、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监测设施、撤离路线)等群测群防工作落实情况。

加强重点区域及重大灾害点的防治工作。配合督促开展“三查”。认真贯彻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及“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制度。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为依托,区局分管副局长和镇街的分管领导分别带队开展巡排查工作。十三五期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三查”工作共50次。加强了重要集镇、居民聚居区(集)镇、学校、医院、旅游景点、村庄等人口密集区域专项排查,展开华蓥山庙会及库区汛期巡查和排查,认真开展重大节日前和重点地区的专项排查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十三五”以来我区共组织开展区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共三次。2019年由于机构改革,区级应急演练由区应急局组织开展。因此,2019年度及2020年度区级应急演练我局未组织开展。同时督促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工作,将其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建立完善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到隐患明、预案实、监测准、预防严、避险快,尽量避免和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积极落实区县财政资金投入2.9亿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十三五”期间,对稳定性差、危害对象少、经济损失小、工程治理效益不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搬迁避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共完成搬迁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168处,搬迁4571079人;共完成统景风景名胜区危岩带、古路镇江家湾滑坡、大盛镇崖口危岩带等7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对岳家沟滑坡、凉水井滑坡、窑沟滑坡、观音公园危岩带等13处地质灾害隐患设立专业监测仪器,实时监控灾害点的变化情况。

7.2 “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7.2.1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新要求

2018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020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明确要求“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7.2.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我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为防灾减灾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我区目前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上所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孕灾条件充分

我区独特山地地形地貌、多重岩性组合及复杂的地质构造为地质灾害发育产生有利条件,地质灾害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

2降雨等自然条件诱发因素不利

我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易产生暴雨、连阴雨、旱涝急转交替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强降雨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因雨致灾风险进一步加大。

3)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增大

城市、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活动增多,加之新农村建设切坡建房增多,对地质环境影响增大。未来一段时期,我区独特的孕灾条件叠加暴雨、地震、工程活动等不利诱发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1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深度不够。地质灾害受复杂的孕灾地质环境条件控制,还与降雨、人类工程等诱发因素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由于工作方法手段和认知能力有限,目前尚有大量地质灾害隐患没有被发现或对其危害认识不清,亟需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通过高精度调查和评价,进一步查清隐患底数。

2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各级地灾管理部门地灾防治专用设备保障不到位,应对突发地质灾害能力偏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较低,防灾技术手段单一,虽然对部分已经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智能化监测,实现了监测数据同步传输,但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安装准确位置、诱发因素作用量化、变形过程、失稳模式等认识不够深入,精准预警还难以实现。此外,我区大部分地灾隐患点仍主要以群测群防为主,技术力量较薄弱。

3部分灾民经济条件有限,灾害防治困难。我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部分受灾居民经济条件困难,不能立即实施搬迁避让,增加地质灾害防治难度。

4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认识不足,部分镇街对地质灾害的重视不够。

5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满足不了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一是信息化运用程度较低,数据汇集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分析预警能力等分析比较欠缺,运用地质灾害大数据支撑减灾防灾力度还不够;二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撑队伍业务能力和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镇街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群测群防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地区群众防灾意识普遍较低,随意切坡建房较为普遍,宣传培训难以全面覆盖。

6地质灾害科技水平需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对地灾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卫星通信、“空天地”一体化、新工艺治理地质灾害广泛推广应用,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的新思路。我区在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科技防灾减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对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遥感技术、新的工程治理工艺等方面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全力提升我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风险管控水平。











8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8.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关于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关键问题和迫切需求,部署全区“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区现代化进程的地质灾害风险,为渝北区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坚实的地质安全保障。

8.2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地质灾害防治事关民生,责任重大,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强化隐患调查排查,完善群测群防,推进人防技防相结合,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统筹规划、加强协调。统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用途管制、生态修护相互促进,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各项建设活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的专业优势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地质灾害防治整体合力。

避让优先、综合防治。强化早发现、早避让,由被动防灾向主动防灾转变,由应急处置为主向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为主转变,结合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有序推进避险搬迁,确保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风险防控,科学防灾。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台账,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分级体系和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探索风险管控理论方法,把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理念贯彻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注重科技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把握其发生变化规律,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科学防灾减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术水平。

8.3防治目标

8.3.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目标,到2025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能力建设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基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地质灾害危害得到进一步防控,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减轻,全社会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重庆市和我区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渝北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8.3.2具体目标

1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度。夯实群专结合的“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显著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

2提升地质灾害识别能力。进一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每年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加强对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全面完成风险评价工作。

3实施“有重点、分层次、多手段”的综合防治,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加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

4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能力。

5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能力建设,加强装备、队伍能力和大数据运用,我区地质灾害在软件和硬件支撑力度进一步提高。

6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我区地质灾害科技运用水平。加强地质灾害成灾破坏过程基础研究,开展地质灾害“空天地”一体化运用,提升监测预警精度,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综合防治,开展“双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探索。

7加强重点区域及重大灾害点的防治工作,对纳入规划防治的3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防治;完成全区纳入搬迁避让的30处地质灾害点搬迁;完成全区纳入专业监测的57处隐患点自动化监测,避免地质环境遭受破坏

8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涉及镇街、职能部门、村组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每年各镇街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单点培训不少于1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增加地质灾害应急、防灾演练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

9完善渝北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保障对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健全区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向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

9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9.1防治分区原则

在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基础上,将高风险、中风险的人口密集区、社会经济财富集中区、重要基础设施区和国民经济发展重要规划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9.2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遵循上述分区原则,按照实际情况可将渝北区划分为个防治区,即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Z)和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Y)(防治分区图及表9-1)。

重点防治区(Z):共分六个亚区,即Z-1Z-6。该区面积为630.84km2,占全区总面积(1452 km2)43.45%。

一般防治区(Y):该区面积为664.16km2,占全区总面积(1452km2)45.74%。

9.2.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Z

(1)行政中心枢纽带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Z-1

位于渝北区南部面积152.94km2,占全区面积的10.53%该区域人口密集,密度1500/km2危害对象种类繁多,主要为渝北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区、集镇、企事业单位、学校、公路、铁路等。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重点保护对象主要有渝北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区、集镇、企事业单位、学校、轻轨、公路、铁路、江北机场等。

本区以工程治理为主结合搬迁避让、专业监测及群测群防监测进行综合防治。对公路、场镇、工业园区的地灾点以治理为主。对危害性较小或稳定性较好的先行实施监测。工程措施7个,专业监测措施2个,治理效果监测措施13个。建立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22个。

保护目标:渝北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区、集镇、企事业单位、学校、轻轨、公路、铁路、江北机场等。

(2)三龙街道不稳定斜坡重点防治区Z-2

位于渝北区南部,行政范围包括:龙山、龙塔、龙溪街道,人口15万余人,人口密度为9310/km2,面积16.11km2,占全区面积的1.11%

该区是渝北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企事业单位集中,也是渝北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区,内环快速路、轻轨3号线、6号线、正在建设的渝怀铁路均从区内通过,是重庆市通往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该区地质灾害以不稳定斜坡为主,共3不稳定斜坡,1处危岩崩塌。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500余人,危及财1400余万元。

本区以工程治理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对公路、铁路两侧、场镇、工业园区的地灾点以治理为主。对危害性较小或稳定性较好的先行实施监测。建立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4个。

保护目标: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轻轨、公路、铁路等。

(3)华蓥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Z-3

位于渝北区北西部,行政范围属茨竹镇的部分地区,人口0.5万余人,人口密度为389/km2,面积105.95km2,占全区面积的7.3%

该区位于渝北区的北西部。该区采煤历史久远,分布多处采空区及煤矸石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乡道桥堡路、桥莲路及中莲路从区内通过,是通往北碚偏岩古镇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35处,以滑坡为主,其中滑坡20处,危岩崩塌8,不稳定斜坡4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1处,地裂缝1。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500余人,危及财2500余万元。

本区以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为主,结合专业监测及群测群防监测进行综合防治。对公路两侧、矸石堆、采空区的地灾点以治理为主。对危害性较小或稳定性较好的先行实施监测。工程措施9个,搬迁避让措施7个,专业监测措施5个,群测群防措施5个,治理效果监测措施7个,建议销号2个。建立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35个。

保护目标:集镇、学校、风景区、公路、村庄、农田等。

(4)古路—大湾重要交通沿线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Z-4

位于渝北区北部,行政范围属大湾镇、古路的部分地区,人口2.7万余人,人口密度为267/km2,面积100.98km2,占全区面积的6.95%。该区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渝邻高速G65及县道X209从区内通过,是重庆市通往广安、邻水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31处,其中20处,危岩崩塌8,不稳定斜坡4。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200余人,危及财1800余万元。

本区以工程治理、结合搬迁避让、专业监测及群测群防监测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对公路、铁路两侧、场镇的地灾点以治理为主。对危害性较小或稳定性较好的先行实施监测。工程治理措施4个,搬迁避让措施3个,专业监测措施2个,群测群防措施2个,治理效果监测措施18个,建议销号2个。建立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31个。

保护目标:集镇、学校、高速公路、国道、村庄、农田等。

(5)石船—统景—大盛地灾易发带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Z-5

位于渝北区中部,行政范围属石船镇、龙兴镇、统景镇、大盛镇,人口6.9万余人,人口密度为286/km2,面积241.11km2,占全区面积的16.61%

该区位于渝北区的中部。该区是集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企事业单位集中,也是渝北区十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区,统景风景名胜区、石壁矿山地质公园、省道S101S306、正在建设的三环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是通往重庆城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42处,其中滑坡27处,危岩崩塌8,不稳定斜坡6处,地面塌陷1。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2300余人,危及财3000余万元。

本区以工程治理、结合搬迁避让、专业监测及群测群防监测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对公路、铁路两侧、场镇、工业园区、风景区的地灾点以治理为主。对危害性较小或稳定性较好的先行实施监测。工程措施4个,搬迁避让措施7个,专业监测措施6个,群测群防措施11个,治理效果监测措施14个。建立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42个。

保护目标:镇、企事业单位、学校、统景风景名胜区、矿山地质公园、工业园区交通干线等。

(6)长江沿岸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Z-6

位于渝北区东南部长江沿岸,行政范围属洛碛镇的部分地区,人口1万余人(箭沱-洛碛-幸福一带),人口密度为721/km2,面积13.87km2,占全区面积的1%

该区位于渝北区的东南部。该区是洛碛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企事业单位集中,正在建设的渝怀铁路从区内通过,是重庆市通往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7处,其中滑坡6处,地面塌陷1。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150余人,危及财350余万元。

本区以工程治理、专业监测为主,结合搬迁避让、群测群防监测进行综合防治。对公路、铁路两侧、场镇的地灾点以治理为主。对危害性较小或稳定性较好的先行实施监测。专业监测措施3个,群测群防措施4个,建立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7个。

保护目标:洛碛镇、企事业单位、学校、公路、铁路、长江航道等。

9.2.2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Y

该区为渝北区除两江新区、重点防治区外所有区域,以丘陵地貌为主,局部为低山地貌,大部分地区为山区,人口密度较小,地灾发育区域相对分散。行政范围包括:兴隆镇、大湾镇、茨竹镇、玉峰山镇统景镇、大盛镇、石船镇12镇街的部分地区,人口5万余人,人口密度为75/km2,面积664.16km2,占全区面积的45.74%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64处,其中滑坡40处,危岩崩塌14处、不稳定斜坡9地面塌陷1处。

本区以搬迁避让、群测群防为主,结合专业监测及工程治理进行综合防治。对公路、铁路两侧、场镇的地灾点以治理为主。对危害性较小或稳定性较好的先行实施监测。工程措施11个,搬迁避让措施11个,专业监测措施9个,群测群防措施9个,治理效果监测措施18个,建议销号6个。建立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64个。

保护目标:场镇、学校、开发区、重要居民点、农田、水利、公路。

9-1 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等级

分区代号

防治区名称

分布区域

面积

(km2)

环境条件

保护对象

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Z-1

行政中心枢纽带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

渝北区西部城市核心区

152.94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22处,其中滑坡8处,不稳定斜坡8处,危岩崩塌6处。为渝北城区,地形起伏小,为丘陵地貌类型。该区域人口密集,危害对象种类繁多,主要为渝北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区、集镇、企事业单位、学校、公路、铁路等。

渝北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区、集镇、企事业单位、学校、轻轨、公路、铁路、江北机场等

工程治理为主结合搬迁避让、专业监测及群测群防监测进行综合防治

Z-2

三龙街道不稳定斜坡重点防治区

渝北区南部三龙街道片区

16.86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4处,其中不稳定斜坡4处,危岩崩塌1处。该区是渝北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企事业单位集中,也是渝北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区,内环快速路、轻轨3号线、6号线、正在建设的渝怀铁路均从区内通过,是重庆市通往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轻轨、公路、铁路

工程治理为主进行综合防治。

Z-3

华蓥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

渝北区北部华蓥山区

105.95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35处,其中滑坡20处,危岩崩塌8,不稳定斜坡4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1处,地裂缝1。位于渝北区的西北采煤历史久远,分布多处采空区及煤矸石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乡道桥堡路、桥莲路及中莲路从区内通过,是通往北碚偏岩古镇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集镇、学校、风景区、公路、村庄、农田

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为主,结合专业监测及群测群防监测进行综合防治

Z-4

古路—大湾重要交通沿线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

渝北区中部省道、国道,高速公路沿线

100.98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31处,其中20处,危岩崩塌8,不稳定斜坡4该区位于渝北区的北部。该区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渝邻高速G65及县道X209从区内通过,是重庆市通往广安、邻水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集镇、学校、高速公路、国道、村庄、农田

工程治理、结合搬迁避让、专业监测及群测群防监测为主进行综合防治

Z-5

石船—统景—大盛地灾易发带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

龙兴、石船、统景、大盛人口聚集区,御临河沿岸地区

241.11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42处,其中滑坡27处,危岩崩塌8,不稳定斜坡6处,地面塌陷1。该区是集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企事业单位集中,也是渝北区十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区,统景风景名胜区、石壁矿山地质公园、省道S101S306、正在建设的三环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是通往重庆城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镇、企事业单位、学校、统景风景名胜区、矿山地质公园、工业园区交通干线

工程治理、结合搬迁避让、专业监测及群测群防监测为主进行综合防治

Z-6

长江沿岸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

洛碛镇长江沿岸地区

13

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7处,其中滑坡6处,地面塌陷1。位于渝北区东南部长江沿岸,是洛碛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企事业单位集中,正在建设的渝怀铁路从区内通过,是重庆市通往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

洛碛镇、企事业单位、学校、公路、铁路、长江航道

工程治理、专业监测为主,结合搬迁避让、群测群防监测进行综合防治

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Y

一般防治区

除重点防治区外所有区域

664.16

该区为渝北区除两江新区、重点防治区外所有区域,以丘陵地貌为主,局部为低山地貌,发育地质灾害隐患64处,其中滑坡40处,危岩崩塌14处、不稳定斜坡9地面塌陷1处。

场镇、学校、开发区、重要居民点、农田、水利、公路。

以搬迁避让、群测群防为主,结合专业监测及工程治理进行综合防治






10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要结合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规划,而且还要结合我区地质环境条件特点及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并根据每个灾害点自身的规模、特征、稳定性、危险性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防治方案,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

要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四大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各项制度,强化各类巡查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尽最大努力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更好地服务临空都市区建设。

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地环站“四重”网格化管理,明确“四重”网格员的防灾工作职责,加强对“四重”网格员的指导和监管,抓好全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确保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其演变动态,变灾后抢险为灾前避险,提高防灾的主动性;其次是及时全面开展区内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及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质灾害危害对象、稳定性的不同以及其危害程度、诱发机制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综合防治方案。

10.1调查评价

10.1.1工作目标

夯实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基础,加强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安全地质安全支撑,提升我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水平,加深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和高风险区的认知,编制完成全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基本掌握我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为综合制订防灾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10.1.2主要任务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交通廊道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为支撑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对铜锣山、明月山等地区的隧道工程建设区开展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查明和解决区内易发生岩溶塌陷、地表水疏干等相关工程地质问题,为区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2)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按照重庆市及区政府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全排,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全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3)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运用激光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光学遥感等多种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每年开展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

4)地质灾害排查

一是开展地质灾害“三查”,镇街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组织驻守地质队协助开展工作,对排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纳入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二是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技术支撑队伍开展一次全区地质灾害专业排查工作,对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提出处置建议,动态更新地质灾害数据库;三是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调查,对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初步查明村房前屋后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开展风险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管理、主动防灾减灾措施建议。

5)重点地质灾害风险勘查(1:50011000

对全区威胁人数50人及以上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1500-11000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掌握风险底数,根据风险评价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10-1 “十四五”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交通廊道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铜锣山、明月山等隧道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2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3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运用激光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光学遥感等多种对地观测技术,每年开展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4

地质灾害排查

地质灾害“三查”、组织专业地勘单位开展全区地质灾害排查一次、对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5

重点地质灾害勘查

20处危及50人以上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1500-11000勘查

10.2监测预警

10.2.1工作目标

进一步夯实我区“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技防,完善新型高效的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提升我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10.2.2主要任务

1)全面完成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设施建设

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已完成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13处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成其余26余处,全面完成全区所有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基于大数据的同步传输系统设备安装建设;二是推广专群结合GNSS监测仪器应用,对50处新生或在原三级监测基础上安装专群结合GNSS监测仪器,接入地质灾害实时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实现同步监测预警。

2)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监测

在对全区203地质灾害开展技防的同时,继续做好群测群防监测。

10-2 “十四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工程

26余处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50GNSS监测仪器应用

2

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监测

对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监测

2

群测群防监测

200余名群防员对全区200余处地质灾害开展常规的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3

完善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升级及运营

4

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

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快速智能化计算模型,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模型升级及运营

3)完善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对全区三级现场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质灾害种类以及地质灾害不同的变形阶段,分别建立相对应的地质灾害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充分利用和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全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能化信息系统。

4)开展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提升预警精度

在原来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基础上,根据全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加入精度更高的孕灾环境条件,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精度,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快速智能化计算模型。

10.2.3监测方法选取

(1)专业监测对象

自动化监测的地质灾害点的选点原则为:①稳定性差;②威胁对象重要,成灾后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大;③不能彻底治理或彻底治理需要成本花费巨大;④实施搬迁避让难度大

根据以上选点原则,从本次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中,选取点作为专业监测对象。

(2)监测内容及方法

a大地位移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采用GPS自动化监测仪器采集监测点的三维坐标(XYH),从而监测滑坡体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变化速率。

b裂缝监测:采用裂缝位移计监测,测取地表或建筑物表面裂缝两侧的相对位移量。

c压力监测:通过埋设压力传感器,测定土体或危岩基座处的压力变化值。

d深部位移监测:通过埋设于钻孔中的传感器测定滑坡深层的位移量。

e雨量监测:采用一体式雨量采集器,测定实时雨量。

f视频监控:采用自动红外视频监控系统,清晰显示实时图像,可定期获取图像数据并上传,也可即时发送当前的图像信息。

(3)监测点布置及监测仪器、周期

监测点的布置:渝北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滑坡和危岩为主,占到隐患点总数的97%以上。

滑坡类监测点应布设于变形破坏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各类监测点应能控制滑坡前、中、后缘变形,各监测内容监测点宜重合布置,为分析不同监测内容或不同变形诱发因素间的相关性,尽可能将不同监测内容的监测点布设于主监测线上,裂缝监测点应重点选取特征裂缝布设;危岩监测点应重点布设于主控结构面或其它变形敏感位置;地表位移监测点应重点布设于危岩单体顶部,布点困难时可布设于临空面中下部,裂缝监测点应视主控裂缝发育情况具体布设,倾倒式及滑移式危岩压力监测点沿危岩走向布设于危岩基座处。其它类型隐患点监测点的布设参照滑坡和危岩监测点的布设,一般地表变形观测点应选择在最能反映变形特征及变形趋势的部位,一般在灾害点前缘、中部、后缘应设置不少于一个观测点。较长的地表裂缝应在裂缝最宽处、裂缝两端各设置一个观测点。地下水观测可选择灾害体上的井点泉点。各观测点应形成全面统一的监测系统。

监测仪器:地表位移监测采用自动GPS监测;地表裂缝位移监测采用裂缝位移计监测;压力监测采用压力传感器监测;雨量监测采用雨量计监测;深部位移采用深部位移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实时采集系统监测;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蓄电池供电方式供电;视频监控设备采用ADSL专线网络进行通信,网络带宽不低于10M、其余监测设备一般通过GPRS网络进行通信,每个采集设备需一个通讯卡1张,提供GPRS通信。

监测周期:监测类型分为基准网复核、自动化监测和宏观巡查监测三类。基准网复核频率为1/半年;自动化监测频率为一般情况下1/2h,异常情况或出现险情时提高至6/1h;宏观巡查监测在雨季、旱季以及特殊情况下采用三种不同频率。根据渝北区多年降雨量统计,每年4月至10月的月降雨量超过100mm,监测频率定为2/月;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月降雨量在20-55mm间,监测频率定为1/月;异常情况或出现险情时采用每天至少1次的监测频率

(4)监测信息的收集、处理与预警

数据采集:监测数据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测量,并利用无线网络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由专业监测人员进行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人员在接收到原始监测数据以后,首先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与检核(含粗差剔除),再采用成熟的分析模型(如小波分析、多项式趋势分析法等)对数据进行单点分析,最后测绘人员须会同地质人员,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条件以及其他有关条件,联合各类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各类监测成果间的相关性。

监测预警:将地质灾害预警按变形破坏的发展阶段、变形速度、发生概率和可能发生的时间排序分为四个预警级别:注意级、警示级、警戒级、警报级,将上述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予以标示(10-1)。

10-1地质灾害变形阶段及预警级别

根据测绘人员与地质人员会商后,根据表10-3断出地质灾害点变形阶段及其变形发展趋势,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10-3 预警级别的定量划分标准

变形阶段

等速变形阶段

初加速阶段

中加速阶段

加加速(临滑)阶段

预警级别

注意级

警示级

警戒级

警报级

警报形式

切线角

45

45°<<80°

80°<85°

85°

10.3综合治理

10.3.1工作目标

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减少受威胁人口、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为出发点,加大资金投入,基本完成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综合治理,加大中小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力度,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10.3.2主要任务

选择威胁人口多、财产大、稳定性较差、风险等级高、不宜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工程治理,同时对威胁集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集中治理。“十四五”期间,规划部署18处原有地质灾害、20处新生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开展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和实际需要,及时开展应急抢险项目处置。


10-4 “十四五”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中小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原有18处、新生20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2

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与维护修

开展已建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对10处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维修

10.3.3治理措施选取

(1)防治滑坡、不稳定斜坡的主要工程措施

排水:在滑体周围设置拦截排水沟,使外来水源不能进入滑体;修建渗管、渗井及排水沟,排走滑体内的水;护坡防止冲刷,堵塞地表裂缝,防止入渗。

支挡:设置支挡构筑物,如修建挡墙、抗滑桩等,以增大滑体抗滑力,防止其滑动。

卸荷与填土:为改善斜坡形态,消除隐患,可在斜坡上方削方减载,消除危石,在坡脚填土加压,防止其滑动。

改良:为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对坡体岩、土性质进行改良,可采用灌浆法、锚固法和焙烧法等,并贯彻早治、小治的原则。

(2)防治危岩、崩塌的主要工程措施

修建护墙和护坡,以防止斜坡岩土剥落,对小型危岩体或峭壁进行人工削坡或清除危石。

镶补、填塞斜坡岩石缝洞,对大的危石进行支挡、锚固,提高岩体稳定性,疏导地表、地下水。

修筑挡土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以及明硐等,保护房屋、公路及行人安全。

10.4避险搬迁

地质灾害一般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让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地质灾害体,威胁对象分散,且重要性一般,但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必须进行防治。所以当其人数较少,治理费用过高、耕地面积不大的灾害隐患点;或是危险性很高,已经造成大量房屋明显变形破坏极易成灾的灾害隐患点,宜采取搬迁避让的防治措施。搬迁避让将成为防治农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方式。地质灾害点在搬迁前还应加强监测预警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0.4.1工作目标

按照应搬尽搬的原则,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减少受威胁人口为出发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规划,加强源头管控,加大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10.4.2主要任务

对危险性大、治理难度大且具备搬迁避让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避险搬迁,彻底避开地质灾害威胁。同时结合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群众,适时开展避险搬迁,要研究制定政策,鼓励受威胁群众搬迁。“十四五”期间,完成25处原有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65171余人以及新生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的避险搬迁工作

10-5 十四五”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部署表

序号

地质灾害点名称

灾害类型

乡镇

村组

受威胁人户

1

石堰沟滑坡

滑坡

茨竹镇

放牛坪4

3

6

2

朱银花树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

茨竹镇

三江村5

1

4

3

内口滑坡

滑坡

茨竹镇

自力村6

2

6

4

曹树屋基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

茨竹镇

放牛坪1

1

3

5

塘湾滑坡

滑坡

大湾镇

八角村1

2

9

6

深水沟滑坡

滑坡

大湾镇

杉树村4

2

6

7

周家院子滑坡

滑坡

大湾镇

点灯1

1

2

8

肖家湾滑坡

滑坡

大湾镇

河嘴村2

3

8

9

作坊滑坡

滑坡

大湾镇

团丘村4

2

4

10

三岔河滑坡

滑坡

大湾镇

空塘村7

2

3

11

仓坝危岩

危岩

石船镇

石垭村24

6

15

12

黄角树下孤石崩落

滑坡

石船镇

胜天村25

2

3

13

蔡家坡①滑坡

危岩

统景镇

河坝村1

12

32

14

新大田滑坡

滑坡

统景镇

合理村1

1

3

15

冯家大沟①滑坡

滑坡

统景镇

黄印村5

1

4

16

冯家大沟②崩塌

危岩

统景镇

黄印村5

3

14

17

彭家湾滑坡

滑坡

大盛镇

隆盛村4

4

19

18

渣口石滑坡

滑坡

大盛镇

明月村

8

11

19

大柏树滑坡

滑坡

木耳镇

金刚村

1

1

20

段家沟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

木耳镇

白云山村

1

3

21

塘坎坡滑坡

滑坡

龙兴镇

双河村4

2

5

22

陡石梯滑坡

滑坡

龙兴镇

下坝3

1

2

23

锅厂湾②号

滑坡

双凤桥街道

兴旺村5

1

2

24

朝阳屋基危岩

危岩

古路镇

吉星村4

2

4

25

新发屋基滑坡

滑坡

古路镇

菜子村16

1

2

10.5应急技术支撑

10.5.1工作目标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补强应急技术支撑人员、技术及装备短板,强化应急保障,构建应急联动协同体制完善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显著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能力与水平。

10.5.2主要任务

1)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制机制,夯实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保障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作经费到位,加强交通装备、保障装备、通讯装备、医疗装备及个人防护装备等专用装备配置。

2)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加强我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在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一组织协调下,由我区和驻本区的具有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监测、治理资质的专业单位组成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受镇街政府邀请,配合镇街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

3)专家库建设

遴选聘任具有丰富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经验的专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建设,加强专家管理及业务能力培训,切实提升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水平。

10-6 “十四五”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制机制,夯实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保障人员、经费和专用装备配置到位

2

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加强我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组建我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配合镇街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

3

专家库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加强专家管理及业务能力培训,切实提升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水平

10.6能力建设

10.6.1工作目标

以夯实防灾基础,提升防灾能力为重点,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四重”网格员、技术支撑队伍和各级地质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和专用设备配置,提升我区防灾能力和水平。通过强化宣传培训、避险演练等工作,增加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和应对地质灾害灾险情能力。

10.6.2主要任务

1)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是部署和配置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基础软硬件设备,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地质灾害隐患遥感综合识别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详细调查、综合调查、日常三查及分析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调查评价系统,建成地质灾害大数据中心;三是完善提升新型高效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计算模型和信息系统,基于时空大数据进行机器深度学习,显著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

2)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四重”网格员建设,为“四重”网格员配备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设备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二是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对专业队伍及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对3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配备排查调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野外工作专业设备;三是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制定优秀人才建设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加入地质灾害防治岗位。

3)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推进我区地质灾害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配置中低空数据采集、地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网络、车载式地质灾害技术保障系统等地质灾害专业化技术装备,加强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用车保障。支持技术支撑队伍配置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基SAR、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及卫星指挥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能力和水平。

10-7 “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1

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系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及大数据中心建设、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地质灾害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基于无人机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等。

2

队伍能力建设

提升“四重”网格员队伍建设、技术支撑队伍能力提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队伍建设

3

技术支撑队伍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支持技术支撑队伍配置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基SAR、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

4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

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作品,对广大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识灾避险等进行宣传和培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演练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

编写通俗易懂的宣传口号、生动形象的宣传画册和宣传短片,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掌握更丰富、更实用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结合“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网络、微信、广播、电视、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逃生避险基本技能,提升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每年由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办一次地质灾害培训。培训范围:区级各职能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及经办人员,各镇街分管领导、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规划自然资源所所长、分管副所长及具体经办人员。各镇街分别组织各村(组)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培训,预计全区每年600人参加培训。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对培训情况报区政府备案。

加强地质灾害避险演练,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简易避险演练,各镇街适时组织开展镇级地质灾害综合防灾演练。

10.7政策完善

10.7.1工作目标

以国家现有法律、法规为依据,健全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对现有政策进行逐步完善,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纵深化推进“四重”网格化管理,压细压实各级网格员责任。

10.7.2主要任务

1)全面完善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在往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渝北区现有资源,以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处置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公共管理需要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平台、应急技术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防和预警机制以及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应急技术机构建设。

2)完善“四重”网格化管理系统

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系统化管理,提高群测群防员的监测水平和效率,建立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

高度重视: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及单位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地灾网格化管理工作,强化地灾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将地质灾害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履职尽责: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及单位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照各网格职能职责结合《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框架图》开展工作,推进网格体系有效运行。

监督检查:一、二、三重网格负责人及人员不仅要做好逐级监督、检查、指导,同时要共同加强对群测群防员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指导,将工作落实到基层一线,确保地灾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责任追究:任何单位和个人因工作不力导致地灾网格体系运行不畅或导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将依法依规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3)建立应急会商机制

我局加强与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合作,完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深化应急联动和交流合作。提高地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分析及应急处置水平,并逐步将应急会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10-9 专业监测项目2021-2022年度计划一览表

序号

镇街

灾害点名称

地理位置(村社)

规模

稳定性

实施年份

面积×104m2

体积×104m3

1

茨竹镇

自力2社水桶屋基滑坡

自力2

0.6996

2.098

基本稳定

2021

2

茨竹镇

自力村6社内口滑坡

自力村6

0.168

0.504

基本稳定

2021

3

茨竹镇

三江村5社谭家沟滑坡

三江村5

1.38

5.52

基本稳定

2021

4

茨竹镇

放牛坪村1社曹树屋基不稳定斜坡

放牛坪村5

0.112

0.336

基本稳定

2021

5

茨竹镇

半边月5社柏树屋基滑坡

半边月5

0.0816

0.2448

基本稳定

2021

6

茨竹镇

玉兰村4社(罗家洞子)土堡屋基滑坡

玉兰村4

0.3969

0.7938

基本稳定

2021

7

大湾镇

金安村4社张家湾滑坡

金安村4

0.75

2.25

欠稳定

2021

8

大湾镇

天池4社花屋基滑坡

天池4

0.1

0.55

基本稳定

2021

9

大湾镇

杉树村4组新房子滑坡

杉树村4

0.54

0.96

基本稳定

2021

10

大湾镇

点灯村2社正沟滑坡

点灯村2

0.48

0.88

基本稳定

2021

11

石船镇

河水3社罗汉寺滑坡

河水3

1.088

8.16

基本稳定

2021

12

石船镇

大堰村5社赵家湾-大岚垭滑坡

大堰村5

0.6

1.8

基本稳定

2021

13

石船镇

大堰5社大岩洞滑坡

大堰5

0.728

2.184

基本稳定

2021

14

洛碛镇

青木1社红石滩滑坡

青木1

0.436

1.744

基本稳定

2022

15

洛碛镇

新石7社叶家湾滑坡

新石7

0.15

0.6

基本稳定

2022

16

洛碛镇

上坝村14组滑坡(库区)

上坝村14

0.8

3.4

基本稳定

2022

17

洛碛镇

御临河库岸第二段(库区)

太洪岗

0.33

1.65

基本稳定

2022

18

大盛镇

菊花坝村5社刘家下湾滑坡

菊花坝村5

0.0492

0.123

基本稳定

2022

19

木耳镇

金刚10社小屋基滑坡

金刚10

0.035

0.105

基本稳定

2022

20

木耳镇

金刚村大柏树滑坡

金刚村

9.5

142.5

基本稳定

2022

21

龙兴镇

壁山3社王家湾滑坡

壁山3

409

1.227

基本稳定

2022

22

龙兴镇

壁山5社坟嘴滑坡

壁山5

0.214

0.643

基本稳定

2022

23

龙兴镇

高笋7社堰沟扁滑坡

高笋7

0.16

0.54

基本稳定

2022

24

龙兴镇

下坝3社陡石梯滑坡(库区)

下坝3

0.468

1.872

基本稳定

2022

25

双凤桥街道

兴旺村5社锅厂湾②号滑坡

兴旺村5

0.07

0.35

基本稳定

2022

26

双凤桥街道

兴旺村5社锅厂湾滑坡

兴旺村5

0.6

3.6

基本稳定

2022

11投资概算

11.1估算依据

本次费用估算是按2021年物价水平进行的,为静态价格,随时间延续,物价水平波动,具体费用可能会有所变化,以工程实施当年计算为准。费用估算依据自然资源部、财政部有关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及渝北区政府、区地灾办相关文件执行,同时参照以往地质灾害防治费用的分析、测算及渝北区实际情况进行。主要依据有: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试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2011);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政部、科技部文件,财教〔2006219号);

《工程勘察与设计收费标准》(2002);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有关资金使用规定等相关文件;

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有关资金使用规定等相关文件;

重庆市渝北区已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情况;

11.2经费估算

重庆市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费估算主要包括:调查评价费用、监测预警费用、综合治理费用、避险搬迁费用、应急技术支撑费用、科技创新费用(详见表11-1

11.3资金筹措和安排

11.3.1资金筹措

地质灾害防治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投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实施。要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御机制,资金来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各级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为完成规划任务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制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成效挂钩土地用地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投入机制,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来源长期稳定。要加强资金监管,落实专项资金监管责任,确保专款专用,项目实施依法、规范、高效,发挥最大效益。

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防治项目顺利实施。对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治理工程项目,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要会同地质灾害所在地镇街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政府提出优惠和鼓励性政策建议,建立健全灵活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我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的良性机制。区财政从土地出让金、采矿权出让价款和地票交易金中提取资金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年度专项资金不低于本区财政收入的2‰

11.3.2资金安排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需求巨大,对规划项目应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优先安排重点防治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搬迁及应急体系建设资金,适当安排保障重要保护对象安全的工程治理项目资金,逐步开展地质灾害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人员搬迁。

11-1 十四五”渝北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投资估算表

工作任务

项目名称

工作内容

估算经费(万元)

调查评价

1.1地质灾害专业排查

组织专业地勘单位开展的全区地质灾害排查一次

200

1.2地质灾害三查

区县组织乡镇街道每年开展一次

200

1.3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

运用激光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光学遥感等多种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每年开展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与调查

300

1.4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调查

对全区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调查

500

1.5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

250

1.6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交通廊道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铜锣山、明月山等隧道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综合调查评价

200

1.7重点地质灾害勘查

20处危及50人以上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1500-11000勘查

1000

小计

2650

监测预警

2.1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

26

390

2.2专群结合GNSS监测设备建设

50

750

2.3新生地灾隐患点应急监测

对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监测

400

2.3群测群防监测

200余名群防员对全区200余处地质灾害开展常规的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1000

2.4三级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运行费

三级监测与专群结合GNSS监测设备运行

200

2.5完善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智能化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升级及运营

200

2.6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快速智能化计算模型,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模型升级及运营

500

小计

3440

综合治理

3.1中小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对原有18处、新生20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10000

3.2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与维护修

开展已建治理工程运行效果评价,对10处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维修

250

小计

10250

避险搬迁

4.1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

完成25处原有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65171余人避险搬迁

490

4.2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

完成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

1500

小计

1990

应急技术支撑

5.1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制机制,夯实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建设,保障人员、经费和专用装备配置到位

500

5.2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加强渝北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组建渝北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配合镇街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

100

5.3专家库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加强专家管理及业务能力培训,切实提升我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水平

200

小计

800

能力建设

6.1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系统建设

部署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基础软硬件设备;信息提取、影像识别、综合分析、成果管理、 共享服务等流程环节的软件功能设计和开发

300

6.2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及大数据中心建设

开发满足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详细调查、综合调查、日常三查及分析评价功能模块的软件系统,建设地质灾害大数据中心

200

6.3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计算模型和信息系统升级,现有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

200

6.4基于无人机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

数据快速采集模块搭建,DOMDEMDSM数据制作入库功能模块开发,数字化应急响应流程体系建设.

200

6.6地质灾害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时空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VR可视化技术应用及相关分析及评估智能辅助功能模块开发

200

6.6基层能力建设

四重”网格员队伍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及业务培训,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建设、基本设备配置

400

6.7地质队员驻守工作

8名地质队员驻守乡镇,协助地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00

6.8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3支地质灾害技术支撑队伍建设,保障手持GPS、激光测距仪、无人机、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等基本设备配置

100

6.9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交流

150

6.10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推进渝北区地质灾害技术装备建设,配置中低空数据采集、地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网络、车载式地质灾害技术保障系统等专业化技术装备,加强地质灾害野外专业技术用车保障

200

6.11技术支撑队伍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支持技术支撑队伍配置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基SAR、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

100

6.12宣传培训

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作品,对广大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识灾避险等进行宣传和培训

150

6.13避险演练

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简单避险演练

200

小计

2800

合计

21930

12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依据职责分工做好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镇街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加大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力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和监督,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完善体制机制,助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体制,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根本保证。继续夯实“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牵头、地勘支撑、部门协作、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完善地质灾害专业队伍驻守制度,充分发挥驻守地质队员作用,着力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与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合法权益,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与稳定提供根本保障。完善绩效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地质灾害威胁(损毁)土地、修复治理土地权属、出让等相关政策,拓展地质灾害治理内涵,提升地质灾害治理效益和社会各方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研究制定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相关新政策新办法,确保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源头控制地质灾害。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监督中心建设,实现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和防治工程的质量监督,确保工程治理项目进度和质量,为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保障。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实施

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投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实施。要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御机制,资金来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各级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为完成规划任务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制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成效挂钩土地用地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投入机制,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来源长期稳定。要加强资金监管,落实专项资金监管责任,确保专款专用,项目实施依法、规范、高效,发挥最大效益。经测算,渝北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预计经费约2.193亿元

(四)强化宣传培训,构建全民防灾良好氛围

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培训和演练。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基层地质灾害防灾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及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全社会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认知度,赢得全社会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3有关问题说明与建议

13.1有关说明

渝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按照区政府及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统一部署,同时结合渝北区地质灾害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的。对区内地质灾害的处理方式提出了初步意见,可供相关部门参考

本次规划资料统计截止时间为202012月底。本规划为动态规划,地质灾害随着地质环境改变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将发生变化,且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地质灾害点,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应对新产生的地质灾害依据本规划做相应的调查,纳入规划

13.2有关建议

根据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区内近期需治理的灾害点多,2021—2023年是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的阶段,气候情况复杂恶劣,各级职能部门应积极相互配合,保证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全区因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于最低限度,保护区内水利交通等实施的安全,做好生物治理措施,为渝北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义学路3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20002 ICP备案号:渝ICP备0800171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81号
渝北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