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93784XN/2025-00116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卫健函〔2025〕99号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卫生健康委 
    • [ 生成日期 ]
    • 2025-05-06 
    • [ 发布日期 ]
    • 2025-05-12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区人大十九届六次会议第2025152号建议的复函

尊敬的熊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第2025152号)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议我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作出批示,并召集有关同志作了专题研究和布置。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中医医疗机构343家,其中,公立中医医院1家,民营中西医结合医院2家,民营中医医院5家,中医门诊部13家和中医诊所322家。基本建立了以中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为主体,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工作开展情况

区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工作,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中医药优质(专)学科引领发展

渝北区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专科1个(区中医院针灸科)、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区中医院针灸科)、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个(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市级在建重点专科(区中医院肺病科,肛肠科、耳鼻喉科)推进有力;建有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4个,渝北区中医院成功创建市级治未病中心和市级康复中心,刘朝菊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赵碛生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顺利通过验收2024年,渝北区投入2760万元用于支持渝北区中医院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设。区内中医药工作以区中医院为龙头,推动中医药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系统培养和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全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不断夯实

全区所有镇街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设置中医馆,实现中医馆设置和中医医师配备全覆盖。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获批市级精品中医馆,9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57%的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2024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4.87%。

(三)中医药上下级联动模式持续深化

积极推动医共体、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和优质中医药资源向基层布局。一是组织反哺帮扶,渝北区中医院对区内基层单位制定“一家一策”反哺帮扶方案,与古路中心卫生院拟定治未病特色专科服务部建设协议;与仙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中医养生服务部共建合作协议,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检验检查、医学影像、远程心电及消毒供应等方面开展合作,不断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覆盖率,强化双向转诊。二是开展能力培训,2025年开展“中医针灸服务能力强基培训”、“中医护理培训班”,培训中医针灸骨干及中医护理骨干人员300余人;畅通进修渠道,对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免费进修培训通道,并提供一定资金补助。三是下沉优质资源,2024年,区卫生健康委组建8支中医医疗服务队,116名中医药专家及骨干43次下基层,开展查房37次、疑难病例讨论14次、义诊服务12场次、中医养生讲座13次、技能培训22次,推广中医适宜技术7项。

(四)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扎实推进

将中医药融入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工作中2024年,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接受中医药服务14.7万人,服务率64.93%;0-3岁儿童接受中医药服务2.7万人,服务率105.8%持续推进中医药在青少年近视、体重管理中的运用,中医健康服务粘性更强。

(五)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成效显著

渝北区中医院成功创建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双龙湖、悦来获批市级基层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在区医保局、巴蜀小学、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家公共场所成功建设10个中医药文化知识角。2024年,举办了为期2天的渝北区首届中医药健康夜市暨渝北区中医院第三届膏方文化节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融合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夜生活,解锁中医药“潮玩法”。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组织中医药宣讲团队到区内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兴趣活动(制作香囊、草本贴画、演示八段锦等)17场次,培训学生2800余人次,以“讲”医药文化、“传”实用技能、“展”药理民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开展“渝北健康之声”中医药直播35场,通过直播互动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影响力。

(六)中医药特色服务取得进展

一是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2024年推广膏、丹、丸、散,中药临方加工近6000公斤、茶饮2318人次,煎药服务82548人次。二是深入挖掘区内传统中医药项目,“赵氏雷火灸”和“黄氏循经点穴火药酒疗法”入选重庆市第二批中医药良方妙技。

三、中医药亮点工作

(一)神志病中医专科诊疗中心

2025年,渝北区中医院成功创建“重庆市神志病中医专科诊疗中心”。该中心负责全市神志病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疗工作,承担了组建专科集群、制定神志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诊疗方案及疗效评价体系等任务,覆盖全市并带动周边地区服务能力提升,现有专科联盟成员8个。近三年,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医大师沈宝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方邦江等外聘专家为引领,以“首届全国名中医王辉武心神使道学术传承工作室”为依托,以重庆市名中医杨国汉、李群堂、王维、程永等专家为支撑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二)成渝中医药协同发展

渝北区作为川渝高竹新区前沿阵地,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服务协同发展。一是开展重点专科联合评审。依托渝北广安共同建立的重点专科评审专家库,完成渝北区重点专科评审工作,2个中医专科纳入区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二是推进医疗机构战略合作。区中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数字医药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医院特色科室建设、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便民服务等工作进行线上线下交流指导。三是助力“良方妙技”挖掘遴选。在全市开展的“中医药良方妙技”征集遴选工作中,邀请广安市中医药专家对我区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内服经验方开展甄别研判,助力我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三)中医药智能化医疗

2025年,渝北区中医院在全市率先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用于门诊就诊病史分析等场景,实现对门诊患者历史病情智能分析,给予诊疗建议,帮助门诊医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更全面的医疗服务。未来,随着AI与核心业务系统(如影像分析、病历质控、科研管理)的深度对接,将逐步实现“全周期、全方位”的智慧医疗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

虽然当前全区中医药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药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弱医药宣传和推广不够到位等问题。下一步,区卫健委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构建“五位一体”中医药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学科引领,依托区中医院,高标准建设区域中医药管理服务枢纽;二是服务创新,通过中药辨证施治和非药物疗法体系,构建全周期中医诊疗模式;三是能力提升,实施“强基工程”、“三名工程”(小镇名医、小镇名科、小镇名院),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四是文化培育,开展科普宣传创新,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五是医防融合,强化重点人群筛查干预,完善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

(二)强化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做实“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扩容下沉。依托区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在基层开展中医艾灸、刮痧、耳穴等安全有效、群众需求强烈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延伸中医药服务半径

(三)拓宽人才引育通道择优引进招聘人才,提升中医药人员的招录和引进比例;努力协调纳入编制创新管理,通过持续引进、招聘中医人才等方式增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量积极开展“西学中”培训,加大在职中医药人才学历教育培训奖励力度,鼓励基层中医药人才学历提升

(四)收集反馈医保建议。强化部门协同,会同区医保局共同收集整理临床医护人员、参保群众关于中医药服务项目、药品医保结算的意见建议,积极向市医保局和国家医保局反馈,助推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供给质量有效提升。

(五)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一是开展区级科研培育,通过区级科卫联合等项目形式,提升区内科技创新能力。二是科研人才引进方面,向相关部门建议,加强科研型人才,尤其是中医类科研人才引进,筑巢引凤,激活中医药科技发展人才引擎。三是加强科研能力培训,组织开展区内科研能力培训活动,邀请市级中医药科研专家授课,针对性提升中医药人才科研能力和水平。

(六)培育文化传播新阵地。一是打造中医药品牌。利用新媒体形式,创作更多具有创意和互动性的中医药宣传内容,提升渝北中医药品牌、内涵和价值。是推广中医药文化。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进一步挖掘富有时代价值的中医药文化精华,丰富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涵及时令节气,筹备举办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一分钟说中医”、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下基层行动。三是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建议,通过“人大代表之家”等平台,了解群众对于中医药文化的需求,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

再次感谢您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关心和厚爱。

此复函已经我委主要领导审签。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联系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何莹菲,联系电话:67807946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56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