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93784XN/2025-00077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卫健函〔2025〕64号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卫生健康委 
    • [ 生成日期 ]
    • 2025-04-21 
    • [ 发布日期 ]
    • 2025-04-30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区人大第十九届六次会议第2025317号建议的复函

尊敬的刘燕平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反哺计划成果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有效衔接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渝北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对您的建议我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并组织会议专题研究和布置,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组建以4家公立区级医院牵头、重医附三院协同配合,区内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参与的“4+1+N”的医共体,深入实施城乡医疗“反哺计划”,率先实施“县聘乡用”改革,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发展和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建设使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先后填补基层技术空白256项,2024年基层门诊、出院人次比2021年增长约62%、35%。

二、问题核实及分析

(一)虽然我区率先实施城乡医疗“反哺计划”,但尚未达到紧密型要求

医共体牵头医院管理权限不足,未完全真正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不足,牵头医院对各成员单位缺乏约束力。未进行有效分工,牵头医院能力弱,重业务轻发展,未严格落实上下转诊和分级诊疗,挤压基层医疗机构生存空间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政策瓶颈尚未突破,重大改革事项缺乏行政统筹

未建立政府主导,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医保、市监等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区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医共体建设工作专班,政策落地阻力大。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人员使用层级、编制等均有不同,人事管理约束多,医共体内部无法统一调配。

(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短板

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协作业务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未实行对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打捆付费,医保分配使用各自为战。2024年全区22家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6.22亿元,仅有17家达到收支平衡,医疗业务收入仅占48.56%,甲级基层医疗机构仅9家,规范化村卫生室(5星级)仅有6家,仅占4.8%。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统筹谋划、高位推动

健全医共体领导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医保、药监等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医共体建设工作专班,专题研究医共体发展问题,统筹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制度安排等重大事项。深化人事管理改革,打破牵头医院与基层机构编制层级壁垒,允许医共体内编制“统管共用、跨级调剂”;扩大“县聘乡用”覆盖范围,建立“区级统筹、医共体调配”的柔性用人机制。

(二)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积极推动由区级公立医院牵头建立2个以上医共体,建立由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医共体理事会,统一人员招聘、财务核算、药械采购、质控标准等,加强医共体内资源共享。明确服务分工,制定医共体服务目录分级清单,牵头医院聚焦三四级手术、危急重症救治,基层机构主要承担慢性病管理和一二级手术。合理利益分成,牵头医院通过远程会诊、基层上转获得的收入,按一定比例返还基层机构;对帮助基层填补技术空白的项目,按一定比例给予牵头医院专项补贴,提升共享积极性。

(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构建财政补偿激励机制,在用好“双资金池”的基础上,推行“以效定补”政策,赋予牵头医院对成员单位的考核督导权,对基层门诊量增长超10%的医共体成员单位,给予年度运营补贴,激发医共体持续发展动力。创新医保支付协同模式,对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完善结余留用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区县域医共体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促进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再次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支持、关心和厚爱。

此复函已经委主要领导审签。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联系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田雨,联系电话:67808620。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421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