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93784XN/2022-00507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卫生健康委
-
- [ 生成日期 ]
- 2022-09-06
- [ 发布日期 ]
- 2022-09-06
重庆市渝北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辖区相关企业: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成果,大力推进“十四五”时期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按照《重庆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渝北区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相关要求,决定自2022年4月起至2025年12月在全区范围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现将专项治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治理粉尘、化学毒物、噪声超标为主要任务,加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从源头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保障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
二、治理范围
本次专项治理的范围为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危害因素浓(强)度超标且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治理企业”)。其中,近三年未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和含放射性危害因素的企业直接纳入治理范围。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底,治理企业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岗位合格率达到85%以上,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大幅提高,达到《重庆市渝北区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的要求。
(二)阶段目标
2022年8月底前确定专项治理企业,制定专项治理方案,摸清辖区内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岗位超标的企业底数,对照《重点行业(冶金、化工、建材、汽车制造及维修、铅蓄电池生产)尘毒危害情况及防护设施自查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到2023年底,结合《重庆市渝北区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中期评估,治理企业工作场所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岗位合格率≥80%,工作场所定期检测率≥90%,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90%,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90%。
到2025年底,全面总结、巩固和深化专项治理成果,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回头看”检查,治理企业工作场所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岗位合格率≥85%,工作场所定期检测率≥9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95%,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95%。
四、组织管理
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区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及统筹管理工作,制定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监督指导和评估。区卫生健康委牵头实施,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负责对治理企业开展监督检查、指导、培训、专项治理模块审核等工作;区疾控中心作为全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支撑单位,负责对专项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2年4月-9月)。
1.确定治理企业。区卫健委根据国家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专项治理模块确定的治理企业基础台账,结合辖区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监测等数据,核实和补充治理企业相关信息,7月31日前确定治理企业名单。
2.制定治理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和治理企业情况,总结和借鉴“十三五”时期专项治理工作经验和做法,8月30日前,完成我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制定,确定年度治理任务及目标,明确治理重点、治理标准和治理要求。
3.搞好培训动员。9月中旬区卫健委牵头组织治理企业召开动员部署会,对治理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动员培训,把治理标准和要求传达到治理企业,让企业明确治理的工作要求、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时间要求。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和区疾控中心负责专项治理内容的具体培训和指导。
(二)治理整改阶段(2022年10月-2024年12月)。
1.治理整改的步骤。
①首先,治理企业可自行或邀请专家、聘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针对职业病危害超标岗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应当包括超标岗位名称、超标原因、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资金投入等内容,并经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后确认(整改方案完成时限:2023年1月30日前)。
②其次,治理企业应根据制定的整改方案开展治理工作,优先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技术改进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和降低职业病危害,使作业岗位危害因素浓(强)度达到限值要求。对于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和技术改进措施仍不能使作业岗位危害因素浓(强)度达到限值要求的,治理企业必须采取做好个体防护、减少作业时间等管理措施,降低劳动者接触水平,并切实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针对管理措施是否满足防护要求,治理企业应组织开展评价工作,并形成评价报告(治理阶段完成时限:2024年7月30日前)。
③最后,全面完成专项治理的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或评价,由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相应检测或评价报告;治理企业拿到检测或评价报告应在《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专项治理模块》中提交评价报告、检测报告等相关材料。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结合企业整改方案、现场监督检查的整改情况和企业上传的检测或评价报告等综合情况审核治理企业超标岗位是否达标(完成时限:2024年12月30日)。
2.开展督促指导。
①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区卫健委、区总工会、区人社局、区经信委等部门加强对治理企业的督促指导,积极开展企业“职业健康管家”服务、“一企一策”精准指导等帮扶模式,实施中小微企业专项治理工作帮扶。对治理积极、成效显著的治理企业,鼓励其持续改进提高;对治理不到位的治理企业,督促其加大治理力度;对于治理后职业病危害因素仍超标且整改无望的治理企业,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书面报告区政府,根据情况依法停止相关作业或提请区政府予以关闭。
②区卫健委要加强对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加强对治理企业的现场指导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治理企业存在问题,要倒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检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等行为。区疾控中心要协助执法支队指导治理企业工程防护措施改进、报告指标解读等技术支撑工作。
3.总结评估。治理期间,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区疾控中心及相关单位要认真做好年度总结,每年11月10日前将本年度治理工作总结以及下年度专项治理计划报区卫健委职业健康科。年度总结报告应重点突出、数据详实,主要包括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下年度工作打算等;区卫健委汇总后每年11月20日前报市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回头看”检查(2025年1月-2025年6月)。
结合《重庆市渝北区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终期评估以及年度职业卫生随机监督抽查等工作任务,在重点行业(冶金、化工、建材、汽车制造及维修、铅蓄电池生产)开展职业病专项治理危害企业的“回头看”检查工作,全面巩固和深化专项治理成果。
(四)全面总结阶段(2025年7月-11月)。
专项治理结束后,区卫健委牵头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典型经验做法、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和全面总结,并形成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于2025年11月1日报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分别于2023年和2025年组织开展2次评估,抽查各区县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镇街和企业要高度重视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时汇报,取得支持。企业负责人要亲自参与,要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加大治理经费投入,细化治理工作任务和措施,要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头,全面落实整治责任和措施,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要督促治理企业以超标作业岗位为重点,以落实工程防护措施为关键,加大对现有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力度,积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设备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水平,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材料。对于无法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或工程技术措施无法使危害因素浓(强)度达到限值要求的治理企业,要督促其加强个体防护、减少工作时长等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三)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和区疾控中心要根据治理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及防治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对于超标严重、防治水平低以及2019年来发生职业病的治理企业进行重点指导,必要时可联合区级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对于专项治理效果好、防治水平高的治理企业,鼓励其创建“健康企业”。要统筹安排专项治理检查工作与日常监督检查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工作相结合,避免重复交叉,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监管效率。要加强信息化工作,做好治理企业台账动态管理与更新。
(四)广泛宣教,营造氛围。各镇街和区卫健委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宣传专项治理企业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加强对专项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促进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对于问题严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要严格监督执法,公开曝光。
附件:1.渝北区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企业名单
2.重点行业尘毒危害情况及防护设施自查表
重庆市渝北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9月6日
(区卫健委联系人:段余平、李春林,联系电话:67828858;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联系人:汪逆,联系电话:67805501)
附件1
渝北区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企业名单
序号 | 单位名称 | 所属辖区 |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姓名 | 企业规模 | 行业 | 备注 |
1 | 重庆市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品一厂 | 宝圣湖街道 | 刘朝强 | 小型 | 牛奶加工 | |
2 | 重庆市万方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宝圣湖街道 | 周涛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 | 重庆泰山电缆有限公司 | 宝圣湖街道 | 肖立 | 中型 | 线缆生产 | |
4 | 重庆长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台资) | 宝圣湖街道 | 苟成 蒋文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5 | 重庆铂钏建材有限公司 | 大湾镇 | 邢飞 | 小型 | 建材 | |
6 | 重庆玺陶建材有限公司 | 大湾镇 | 雷进刚 | 小型 | 建材 | |
7 | 重庆市渝北区朱氏木制品有限公司 | 古路镇 | 杨彩霞 | 小型 | 木质家具 | |
8 | 大马机箱(重庆)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肖凡 | 小型 | 设备制造业 | |
9 | 重庆驰骋轻型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焦凤 | 小型 | 机械制造 | |
10 | 重庆敦煌制衣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秦明贵 | 小型 | 服饰加工 | |
11 | 重庆方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唐敏 | 小型 | 喷漆设备制造 | |
12 | 重庆华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冉勇 | 小型 | 汽车配件 | |
13 | 重庆丽娣服饰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赵仕明 | 小型 | 服饰加工 | |
14 | 重庆鹏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侯安林 | 小型 | 航空材料 | |
15 | 重庆市美琪工业制造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周倩 | 小型 | 机械制造 | |
16 | 重庆市优曼家私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刘潮 | 小型 | 木质家具制造 | |
17 | 重庆市渝北区时代工艺部 | 回兴街道 | 刘燕 | 小型 | 工业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 | |
18 | 重庆顺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甘平伟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9 | 重庆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王兵 巨春霞 | 小型 | 汽车空调制造 | |
20 | 重庆玮兰床垫家具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魏英明 | 小型 | 床垫 | |
21 | 重庆新纳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周军琰 | 小型 | 汽车制造业 | |
22 | 重庆盈丰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刘惠娟 | 小型 | 电梯制造 | |
23 | 重庆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任浩 | 小型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
24 | 重庆科荣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吴仇 | 小型 | 机械零部件加工 | |
25 | 重庆市骄侣服饰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颜小勇 | 小型 | 其他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 | |
26 | 重庆驰骋轻型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焦凤 | 中型 |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
27 | 重庆东实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 回兴街道 | 刘兴群 | 小型 | 其他纸制品制造 | |
28 | 马勒发动机零部件(重庆)有限公司 | 两路街道 | 王云 | 小型 | 发动机零部件 | |
29 | 重庆华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龙山街道 | 邓翔宇 | 小型 | 军工 | |
30 | 骅集汽车部件(重庆)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田科平 谯守英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1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 龙兴镇 | 钟勇 | 小型 | 汽车制造 | |
32 | 重庆北汽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范敏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3 | 重庆财鑫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 龙兴镇 | 李小芳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4 | 重庆达顶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李晓均 刘黎春晓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5 | 重庆迪爱斯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秦丹云冉雪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6 | 重庆福然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左华银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7 | 重庆甫拓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双英分出来的) | 龙兴镇 | 蒋东平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8 | 重庆桂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陈洁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39 | 重庆厚诚泰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徐冬超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40 | 重庆金世利航空材料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张伟 徐福旭 | 小型 | 钛合金材料 | |
41 | 重庆利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陈真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42 | 重庆耐德中意减振器有限责任公司 | 龙兴镇 | 郑金华 | 小型 | 汽车减震器 | |
43 | 重庆诺贝尔福基机电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童庭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44 | 重庆佩尔哲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龙兴工厂) | 龙兴镇 | 刘晓龙 | 小型 | 汽车内饰 | |
45 | 重庆市宇邦线缆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张于群 | 小型 | 线缆 | |
46 | 重庆卓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冉瑞雪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47 | 重庆永帝模具开发有限公司 | 龙兴镇 | 魏耀洪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48 | 浦项(重庆)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龙兴分公司 | 龙兴镇 | 霍江明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
49 | 重庆和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聂春雨 | 小型 | 摩托车配件 | |
50 | 重庆锦臻锻造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董彪 | 小型 | 机械制造 | |
51 | 重庆凯驰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杜斌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52 | 重庆科宇模具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廖奇超 | 小型 | 塑胶制品 | |
53 | 重庆玛斯特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王剑 | 小型 | 机械制造 | |
54 | 重庆荣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王勇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
55 | 重庆市科旭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卢云东 | 小型 | 风机、净化器等设备制造 | |
56 | 重庆市余氏汽车配件厂 | 木耳镇 | 张建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57 | 重庆四通瑞敏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杨老师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制造 | |
58 | 重庆渝意派家具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彭敬 | 小型 | 木质家具制作 | |
59 | 重庆宇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罗建蓉 | 小型 | 其他设备制造 | |
60 | 重庆忠辉木业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何春华 聂家欢 | 小型 | 木质家具 | |
61 | 重庆金弓集团动力有限公司) | 木耳镇 | 牟启波 张晓宾 | 小型 | 柴油机制造 | |
62 | 本田动力(中国)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王美玲 陈娅丽 | 小型 | 发动机制造 | |
63 | 佛吉亚(重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陈领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64 | 万向数智(重庆)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张绪兵 | 中型 |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
65 | 重庆阿泰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敖芙蓉 | 小型 | 环境实验设备 | |
66 | 重庆东本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彭波 | 小型 | 摩托车整车生产 | |
67 | 重庆飞龙江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杨光辉 | 小型 | 橡胶制品与加工 | |
68 | 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顾玉斌 | 中型 | 电线生产 | |
69 | 重庆光大产业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喻玲 | 中型 | 汽车零部件 | |
70 | 重庆光昊机械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喻玲 | 中型 | 汽车零部件 | |
71 | 重庆光前零部件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喻玲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72 | 重庆广申隆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陈明会 | 小型 | 汽车配件 | |
73 | 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秦光礼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74 | 重庆海翊峰工贸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袁先锋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75 | 重庆瀚威迪科技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徐尽欢 | 小型 | 机械制造 | |
76 | 重庆恒伟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冯晓林 | 中型 | 橡胶制品与加工 | |
77 | 重庆佳禾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徐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78 | 重庆嘉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袁代玉 | 中型 | 机械制造 | |
79 | 重庆江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陈逊 | 小型 | 注塑塑料制品业 | |
80 | 重庆江华橡塑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谢布若 | 小型 | 塑料制品业 | |
81 | 重庆金凌印刷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刘阳 | 小型 | 印刷 | |
82 | 重庆金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周雪梅 | 小型 | 摩托车配件制造 | |
83 | 重庆晋豪美耐皿制品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袁小丽 | 小型 | 塑料餐具生产 | |
84 | 重庆科勒发动机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邓永平 | 中型 | 发动机制造 | |
85 | 重庆明天机械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陈放 胡永杰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86 | 重庆浦沃工贸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乔川霞 | 小型 | 汽车部件 | |
87 | 重庆强力模具厂 | 双凤桥街道 | 刘春涛 | 小型 | 汽车部件及配件制造 | |
88 | 重庆荣升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唐玲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89 | 重庆瑞阳吉星科技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张少银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90 | 重庆风华标准件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漆冰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91 | 重庆市国祥工贸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周云霞 丁媛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92 | 重庆市新超力轴承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周猛 | 小型 | 汽车轴承、齿轮 | |
93 | 重庆市渝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张宇 | 小型 | 机械制造 | |
94 | 重庆市众吉机械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杨华锋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95 | 重庆双英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庞伟 刘国容 | 中型 | 汽车内饰 | |
96 | 重庆斯登德工贸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任陶平 | 中型 | 汽车零部件 | |
97 | 重庆瓦城老缅木业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汪利 | 小型 | 木质家具生产 | |
98 | 重庆旺林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尹鹏 彭进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99 | 重庆伊采孚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谭智凌 | 小型 | 汽车传动设备 | |
100 | 重庆永丰精锐气门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曾军 | 小型 | 汽车部件 | |
101 | 重庆裕祥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黄定伟 郑老师 | 小型 | 电池生产 | |
102 | 重庆元创汽车整线集成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张鹏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03 | 重庆元极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郑剑峰(法人)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04 | 重庆远翅塑料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杨天全 | 小型 | 汽车配件 | |
10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渝北工厂 | 双凤桥街道 | 任涛 | 小型 | 汽车制造 | |
106 | 重庆荣阳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舒松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07 | 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胡伟 | 大型 | 军工生产企业 | |
108 | 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冯成成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
109 | 优德精密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李丽 | 小型 | 其他制造业 | |
110 | 重庆立洋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陈正玲 | 小型 | 其他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 |
111 | 重庆市嘉龙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 | 双凤桥街道 | 姚遥 | 中型 | 橡胶零件制造 | |
112 | 重庆搏帆涡轮动力设备有限公司 | 双龙湖街道 | 王开金 | 小型 | 船舶涡轮增压器 | |
113 | 重庆鹿宁山科技有限公司 | 双龙湖街道 | 谭从祥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14 | 重庆市南迪火花塞制造有限公司 | 双龙湖街道 | 方娇 | 小型 | 汽车火花塞 | |
115 | 重庆市渝北区统景矸砖厂 | 统景镇 | 幸坤雪 | 小型 | 建材 | |
116 | 凯全电子(重庆)有限公司(外资) | 王家街道 | 罗良军 | 小型 | 笔记本电脑生产 | |
117 | 重庆壁施涂建材有限公司 | 王家街道 | 洪亮 | 小型 | 建筑材料(滑石粉) | |
118 | 重庆连年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仙桃街道 | 吴明红 | 小型 | 汽车制造业 | |
119 | 重庆翔源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仙桃街道 | 陈凤 | 小型 | 制造业 | |
120 | 重庆双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仙桃街道 | 段成鹰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21 | 沈阳市天星汽车电器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 兴隆镇 | 万金家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22 | 重庆爱驰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玉峰山镇 | 雷贵芳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23 | 重庆澳强工贸股份有限公司 | 玉峰山镇 | 谭平 冉燕 | 小型 | 零部件 | |
124 | 重庆市朗萨家私(集团)有限公司 | 玉峰山镇 | 褚兴慧 | 小型 | 木质家具 | |
125 | 重庆市正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正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玉峰山镇 | 刘蕾 | 小型 | 机械制造 | |
126 | 重庆中利凯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玉峰山镇 | 赵品建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 | |
127 | 重庆民康实业有限公司 | 玉峰山镇 | 蒋世钟 | 小型 |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
128 | 重庆正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玉峰山镇 | 刘蕾 | 小型 | 农用及园林用金属工具制造 |
附件2
重点行业尘毒危害情况及防护设施自查表
一、冶金领域企业尘毒危害情况及防护设施自查表
有色金属冶炼 | ||||||
场所/环节 | 重点职业病 危害因素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 警示标识设置 | 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 | 存在问题 |
一、火法冶炼 | ||||||
备料 | □煤尘 □矽尘 □氧化铝粉尘 □萤石粉尘 □铅尘 □其他粉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当心中毒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原料输送宜采用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物料输送设备,凡有扬尘的转运点应当设局部通风除尘装置 □禁止采用人工或抓斗装卸 □破碎、给料、振动等产尘设备应当密闭,并设置通风除尘装置 □露天料场应当设置逸尘围挡,并应当设置固定或移动式喷水、喷雾装置 □铝冶炼企业氟化盐、氧化铝在贮存与运输过程中必须有可靠的防水、防散漏措施 □清扫作业应当采取湿式或使用负压工业吸尘器等设施 | |
粗炼 | □煤尘 □矽尘 □氧化铝粉尘 □萤石粉尘 □铅尘、铅烟 □其他粉尘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氟化氢、氟化物 □铜烟 □氧化锌 □二氧化锡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物料输送宜采取管道正压输送或密闭埋刮板输送机输送加料 □金属出口、出渣口等产生烟尘点设置固定式密闭排烟罩,活动溜槽等放散烟气的部位可设置移动排烟罩 □设置固定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 □鼓风炉和烟化炉水淬池冲渣入口上方、渣包倾渣点应当设置排风罩和净化装置;浮渣破碎点应当设置密闭罩和净化装置 □烧结机、点火炉、烟化炉等应当设密闭装置,机尾应当采用局部排风罩,鼓风烧结机尾部的齿辊破碎机及链板输送机转运处,应当设置密闭罩并采取通风净化措施 □铅锌冶炼密闭鼓风炉冷凝器铅泵池上方、溶剂槽、分离槽、贮锌槽等工作门上方及冷却槽出料口等放散烟尘的部位,应当设置排风罩和净化装置 □吊运熔融金属、高温渣的桥式吊车司机室应当安装空调与空气净化装置 | |
精炼 | □煤尘 □矽尘 □氧化铝粉尘 □萤石粉尘 □铅尘、铅烟 □其他粉尘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氧化锌 □二氧化锡 □氟化氢、氟化物 □铜烟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进料应当采用自动化控制,加料口应当安装排烟罩和净化装置,加料口应当采用气封,并保持负压状态,防止烟尘外逸,避免人工直接操作 □物料输送采取管道浓相泵正压输送或密闭埋刮板输送机输送,对主产尘区域应当采用新型脉冲滤袋除尘器减少粉尘扩散 □作业场所产生烟气点安装局部通风排毒设备;冶炼金属出口、出渣口等产生烟尘点应当设置固定式密闭排烟罩,活动溜槽等放散烟气的部位设置移动式排烟罩 □向熔炼炉加入粉料、碎料的工艺环节,应当采取抑制粉尘逸散措施。铅锡冶炼反射炉加料、放铅、放渣溜槽处应当设置通风除尘净化装置;熔铅锅和反射炉作业的桥式吊车司机室,均应当安装空调与空气净化装置 □熔金属锅和浇铸机应当设置密闭排风罩或吹吸式通风除尘净化装置 □对可能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的场所设置固定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 | |
铝冶炼(铝电解) | □氧化铝粉尘 □萤石粉尘 □其他粉尘 □沥青烟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氟化氢、氟化物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控制氧化铝和氟化盐加料,加料、运输设备、加料箱、料仓等产生粉尘的地点安装除尘净化装置,并避免人工直接操作 □铝冶炼作业场所保持良好通风,采用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工艺与设备和全密闭预焙槽 □电解槽应当密闭,密闭罩应当设置观察孔;自焙槽阳极顶部应当加防尘盖,电解槽烟气和阳极焙烧烟气应当净化处理 □电解作业场所设置有毒气体报警装置 □配置清除电解槽和设备上的积尘负压吸尘器具,禁止采用压缩空气喷吹 □清理阳极棒、阴极棒宜采用机械化的喷丸设备,喷丸设备应当设置独立密闭作业间,作业人员在室外操作 | |
二、湿法冶炼 | ||||||
湿法电解 | □硫酸 □硝酸 □盐酸 □氢氟酸 □氢氧化钠 □砷化氢 □硫化氢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小心腐蚀 □当心中毒 □注意通风 □带防酸碱面罩 □穿防护服 □戴防护手套 □高毒物质告知卡 | □设备和管道应当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当设置喷淋洗眼器、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 □设置密闭的电解槽,电解槽池上宜加密封盖或密封膜;贵金属银电解槽应当设置槽边排风口,金电解槽宜采取密闭罩 □电解残渣(阳极泥、碎渣)暂时库存时应当设专门容器存放或相对封闭的场所堆放,不得露天堆放,防止流失和逸散 □制造硅氟酸及硅氟酸铅的设备应当加盖密封,生产车间应当设置排风装置,并配置酸气净化装置 □使用大量酸的铜、锌、铅等电解槽,应当采取自动配酸系统;金等电解使用酸量不大的工艺,应当设置配酸专用通风柜 □对可能产生砷化氢、硫化氢等化学有毒有害气体的场所应当设置固定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或配备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 |
二、化工领域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及防护设施自查表
(一)化工部分
场所/环节 | 重点职业病 危害因素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 警示标识设置 | 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 | 存在问题 |
乙烯裂解 装置 | □硫化氢 □苯、甲苯、二甲苯 □汽油 □甲醇 □一氧化碳 □二甲基二硫 □氢氧化钠 □丁二烯 □阻聚剂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戴防毒面具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气体排出后统一收集至放空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液体输送至污油系统,气体输送至火炬系统,管道及设备排放点及采样点设置回收设施 □裂解炉、急冷器、裂解气干燥器、凝液干燥器、汽油分馏塔、急冷水塔、碱洗塔、裂解汽油输出泵等处采用密闭、自动化的生产工艺,含苯物料采用密闭采样系统,在可能泄漏苯物料的位置设置固定式苯检测报警仪 □在裂解炉等可能发生一氧化碳泄漏的位置应当设置固定式一氧化碳报警仪 □可能泄漏硫化氢的位置应当设置固定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含硫化氢物料的采样系统应当设置密闭采样系统 □分离区甲醇泵、甲醇罐及碱洗区碱罐、碱泵附近应当设置喷淋洗眼器 | |
裂解汽油 加氢 | □硫化氢 □苯、甲苯、二甲苯 □汽油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戴防毒面具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裂解汽油加氢应当采用密闭、自动化的生产工艺,含苯物料采用密闭采样系统,在可能泄漏苯物料的位置设置固定式苯检测报警仪 □可能存在含硫化氢物料的使用耐腐蚀、耐高温的设备或管线 □含硫化氢物料的采样系统应当设置密闭采样器,在可能泄漏硫化氢的区域应当设置固定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 □含硫化氢污水、含油污水应当密闭处理 | |
丁二烯抽提装置 | □1,3-丁二烯 □丁烯 □乙腈 □二甲基甲酰胺 □糠醛 □甲苯 □对叔丁基苯二酚 □亚硝酸钠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 □丁二烯、二甲基甲酰胺等采用密闭采样器,相关区域设置喷淋洗眼器 □甲苯及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添加过程密闭化、自动化,加药场所设置喷淋洗眼器 | |
芳烃化工 装置 | £苯、甲苯、二甲苯 £白土粉尘 £环丁砜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毒面具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采用密闭化、自动化的生产工艺,苯产品泵采用密封性能好的屏蔽泵,含苯物料采用密闭采样系统,在可能泄漏苯物料的位置设置固定式苯检测报警装置 □在固体物质的投料和下料口,宜采用密闭罩口,并设负压吸尘设施 □对于固体物料,应当定期通过地面冲洗设施冲洗回收 □含油污水密闭处理 □辅料添加处设置喷淋洗眼器 | |
乙二醇/环氧乙烷装置 | £环氧乙烷 £乙二醇 £甲醛 £乙醛 □氨 □二氯乙烷 □氢氧化钠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戴防毒面具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在氨罐、氨泵等可能泄漏氨的位置设置固定式氨检测报警装置 □氨罐周围设置泄险沟和围堰 □在使用环氧乙烷、乙二醇、甲醛、氨、氢氧化钠等腐蚀性物质的场所设置喷淋洗眼设施 □环氧乙烷反应单元二氯乙烷罐、泵以及反应器等采用自动化加料工艺 | |
苯酚丙酮 装置 | £苯 £苯酚 £丙酮 £丙烯 £异丙苯 £硫酸 £氢氧化钠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含苯物料采用密闭采样系统,在可能泄漏苯物料的位置设置固定式苯检测报警装置以及喷淋洗眼器 □苯酚生产采用密闭化的设备与工艺,采用自动灌装设施,以及密闭自动采样系统,灌装厂房应当设通风设施 □丙酮生产采用密闭化的设备与工艺,丙酮产品灌装或装车采用密闭化的设备,灌装厂房应当设置通风设施 □酸碱罐、酸碱泵、苯酚罐、苯酚泵等区域设置喷淋洗眼器 □酸碱罐、苯酚罐周围设置泄险沟和围堰 | |
乙苯-苯乙烯装置 | £苯 £甲苯 £乙苯 £苯乙烯 £乙烯 £氨 £阻聚剂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采用密闭化、自动化生产工艺,含苯物料采用密闭采样系统,在可能泄漏苯物料的位置设置固定式苯检测报警装置以及喷淋洗眼器 □阻聚剂采用自动添加工艺,在加剂处设置喷淋洗眼器,阻聚剂厂房设置通风设施 □在氨压机等可能泄漏含氨物料的位置设置固定式氨检测报警仪和喷淋洗眼器。 | |
聚乙烯装置 | £乙烯 £丁烯 £己烯 £正己烷 £聚乙烯粉尘 £助剂粉尘 £一氧化碳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毒面具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包装机处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宜采用自动化包装工艺 □添加料斗处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助剂厂房设置房全面通风设施,配备可移动式地面吸尘器等防止二次扬尘的清扫设施 □一氧化碳钢瓶管线密闭化,并设置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 | |
聚丙烯装置 | £丙烯 £一氧化碳 £聚丙烯粉尘 £助剂粉尘 £催化剂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毒面具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包装机处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宜采用自动化包装工艺 □添加料斗处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助剂厂房设置全面通风设施,配备可移动式地面吸尘器等防止二次扬尘的清扫设施 □催化剂配制间应当设置局部通风橱,催化剂加料应当采用负压吸入方式 □一氧化碳钢瓶管线密闭化,并设置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 | |
聚苯乙烯 装置 | £苯乙烯 £联苯-联甲醚 £聚苯乙烯粉尘 £添加剂粉尘 £引发剂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毒面具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 □苯乙烯罐、进料泵、橡胶切碎加料口,聚合反应当操作等采用密闭化生产工艺,并在可能接触到苯乙烯的区域设置喷淋洗眼器 □引发剂添加过程应当密闭化、自动化。引发剂罐、投加泵等区域设置喷淋洗眼器 □添加料斗处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助剂厂房设置全面通风设施,配备可移动式地面吸尘器等防止二次扬尘的清扫设施 | |
聚氯乙烯 装置 | £氯乙烯 £聚氯乙烯粉尘 £甲醇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毒面具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 □在氯乙烯罐、气柜、浆料缓冲罐、汽提塔、排放阀门等可能泄漏氯乙烯的位置设置固定式氯乙烯检测报警仪 □甲醇罐附近设置喷淋洗眼器 |
(二)储运部分
装置/环节 | 重点职业病 危害因素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 警示标识设置 | 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 | 存在问题 |
储存场所 | 根据实际贮存的物料及物料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和目录》进行识别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 £化学品库房设置日常通风及事故通风等通风防毒设施,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得小于12次/小时 £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原油、甲醇、氨、酸、碱等高度危害和极度危害的物料应当采用密闭方式装卸,并设置循环回收净化系统 £需要设置操作室或观察室的,室内应当设置新风系统,使操作室或观察室为微正压状态 £罐顶检尺、罐底脱水等操作时,在上风向操作;宜采用密闭脱水、自动检尺代替人工检尺 £高毒物料或易致急性中毒物料作业场所、装卸区域设置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储存液态有毒物质的储罐区应当设置围堰,围堰的容积应当不小于最大单罐地上部分储量 £储存液态有毒物质储罐、储槽作业区、酸碱装卸车栈台附近应当分别设置应急冲淋洗眼装置 £储存气态、液态毒性物质储罐、储槽作业区设置风向标 | |
洗罐站 | £苯 £甲苯 £二甲苯 £汽油 £柴油 £航煤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人员进入罐前做好充分的熏蒸、置换,进行有毒气体、可燃气体、氧含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
(三)公辅部分
装置/环节 | 重点职业病 危害因素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 警示标识设置 | 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 | 存在问题 |
化验部分 | □硫酸 □盐酸 □氯仿 □氢氧化钠 □苯系物 □甲醇 □正己烷 □二硫化碳 □汽油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分析化验室内应当设置通风柜、吸风罩及轴流风机等通风设施,样品处理应当在通风柜内进行 □样品间、试剂间、清洗间应当设有通风设施及通风样品柜、通风试剂柜 □可能发生化学灼伤的实验室应当设置应急喷淋洗眼设施 □分析化验室的应当设置废气、废液及其他废物集中收集装置 | |
污水处理 | □硫化氢 □苯 □汽油 □酚、烃类 □盐酸 □氢氧化钠 □其他粉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戴防毒口罩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高毒物质告知卡 | □选用密闭性好的污水处理设施,密闭导出的有害气体应当进行净化处理 □在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区域设置固定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 □污水处理酸碱间设置通风设施以及喷淋洗眼器 □添加剂间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配备可移动式地面吸尘器等防止二次扬尘的清扫设施 |
三、建材领域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及防护设施自查表
(一)水泥制造。
岗位/环节 | 重点职业病 危害因素 | 职业病危害 因素检测 |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 警示标识设置 | 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 | 存在问题 |
物料破碎 | □矽尘 □石灰石粉尘 □煤尘 □其它粉尘 □噪声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噪声有害 | □石灰石、砂岩、铁矿石、石膏、熟料、煤、混合材料等物料破碎时,应采用通风除尘(袋式除尘器除尘)装置。 □颚式破碎机出口应连同输送设备设吸尘罩。 □反击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进料和出料口应采用密闭装置,同时可增设均压管。 □破碎机宜采取壳体噪声隔离或建筑噪声隔离等措施。 | |
原料粉磨 | □矽尘 □石灰石粉尘 □煤尘 □其它粉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 □优先使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配料仓顶和仓底及输送设备转运点均应设除尘设施 □磨尾卸料口和除尘器出灰口应装锁风装置。 | |
生料均化及入窑喂料 | □矽尘 □石灰石粉尘 □煤尘 □其它粉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 □生料均化库顶和库底、入窑系统输送设备转运点应设置除尘装置。 □各粉料库(仓)应在顶部卸压口安装袋式除尘器。 □原料及熟料各库底配料下料口应安装吸尘罩。 □储库抓斗吊车司机室应安装空气调节与净化装置,并配备必要的除尘设施 | |
煤粉制备 | □煤尘 □其它粉尘 □噪声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噪声有害 | □喂料机、动态选粉机应设锁风装置。 □煤粉系统的所有风管及溜子应减少拐弯,需拐弯时,应防止煤粉堆积。 □宜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并设减振基础。 | |
物料烘干 | □矽尘 □石灰石粉尘 □煤尘 □其它粉尘 □噪声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噪声有害 | □烘干系统应设置除尘装置。 □回转式烘干机与吸尘罩的连接处,应严格密闭,其卸料口和除尘器出灰口均须装锁风装置。 □宜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并设减振基础 | |
熟料烧成 | □矽尘 □石灰石粉尘 □煤尘 □水泥粉尘 □一氧化碳 □噪声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噪声有害 □高毒物质告知卡 | □熟料冷却机余风的除尘,宜采用电除尘器或袋式除尘器。 □回转窑筒体与窑头、窑尾与烟室等应采用密封措施。 □蓖式冷却机废气应设电除尘器或袋式除尘器。 □窑尾收尘器应设置一氧化碳检测报警装置。 □宜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并设减振基础。 | |
输送 | □水泥粉尘 □噪声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噪声有害 | □物料输送应尽可能选用密闭性能好的输送设备。 □输送设备转运点、下料口的设计安装,应尽可能降低物料的落差,并配备必要的除尘设施。 □斗式提升机视高度,在一端或两端分别设置吸风口进行通风除尘。 □罗茨风机进出风管及旁路管道应装消声器。 | |
水泥储存和包装、装车 | □水泥粉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 □水泥成品储存库库顶、库底、水泥库落料口应设置除尘设施。 □袋装水泥提升机、筛分设备、中间仓、包装机、接包机、清包机、卸袋机和胶带输送机转载点等处均应配备除尘设施 □包装机周围应安装围档。输送机转载点应尽可能平稳、顺畅 □散装水泥入库、卸料及装车散装水泥的入库、卸料及装车应设置除尘设施。 □散装水泥装车,应在汽车配气孔相应位置合理设置除尘器,并在散装水泥开始装车前打开。 □袋装水泥装车过程劳动者应轻拿轻放,且装车机落包高度不得超过1m。 |
四、汽车制造及维修领域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及防护设施自查表
场所/环节 |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 警示标识设置 | 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 | 存在问题 |
一、焊接 | ||||||
焊接 | □电焊烟尘 □锰及其化合物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锰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使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焊接设备 □使用无毒、低毒的焊接材料 □焊接车间自然通风、机械通风良好 □产生电焊烟尘较多的人工焊接工位设置局部抽风除尘设备 □二氧化碳保护焊集中布置,设置独立焊房,出入口设软帘遮挡,室内采取全面通风方式,并保持负压 □打磨和焊接同室存在时,应采取上送下排的通风方式,室内保持负压 | |
二、涂装 | ||||||
前处理及电泳 | □磷酸 □硫酸 □盐酸 □氢氧化钾 □氢氧化钠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腐蚀 □戴防护手套 □戴防护镜 □注意通风 | □前处理线和电泳生产线密闭、自动运行 □各种酸、碱等物料的添加为程序自动控制 □前处理线及电泳生产线车间地面应进行防腐处理,设置排水地沟,前处理线和电泳生产线设置局部排风系统 □使用和储存酸、碱等物料的场所设置洗眼淋浴器 | |
喷PVC胶及检查 | □聚氯乙烯粉尘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护镜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 □宜采取机器人自动喷胶设备,减少人员接触 □检查间、补漆间分开设置 □打磨采取湿式作业,减少粉尘的产生 □半干式打磨时,应设置排风罩 □喷胶房采取上送风、下回风的通风系统 | |
喷涂和调漆 | □苯、甲苯、二甲苯 □甲醛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有毒气体 □戴防毒面具 □戴防护镜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苯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使用职业病危害程度低的涂料 □使用密闭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调漆、喷漆生产线 □喷漆、油漆储存和调配应在专用的房间中,喷漆、调漆作业区应与休息区分开布置 □输送涂料、溶剂、稀释剂等各类物料的管道应严格密闭 □无气喷涂的喷枪应配置自锁安全装置,喷涂间歇时应能将喷枪自锁 □喷漆间、调漆间应采取上送风、下回风的通风方式 □人工调漆作业点应设置局部排风罩 □喷漆间墙壁表面易清洗、不应吸收或粘附漆雾 | |
烘干 | □苯、甲苯、二甲苯 □甲醛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有毒气体 □戴防毒面具 □戴防护镜 □注意通风 □苯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烘干炉、自动化运行设备、管道应密闭良好,杜绝烘干废气泄漏 □设置废气处理装置,将废气处理达标后高空排放 | |
三、总装 | ||||||
装配 | □二苯基甲烷 二异氰酸酯 □苯、甲苯、二甲苯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有毒气体 □戴防毒面具 □戴防护手套 □戴防护眼镜 □注意通风 □苯危害告知卡 | □车间设通排风系统,保持车间内通风良好 □液体介质宜自动化加注并在加注点设置局部排风设施,其中,燃油加注工位应为防爆型 □挡风玻璃涂胶采用自动涂胶机,设置局部排风设施,在挡风玻璃人工清洗工位处设局部排风设施 | |
检测 |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有毒气体 □注意通风 □一氧化碳危害告知卡 □二氧化氮危害告知卡 | □检测、调试工艺设备设置尾气收集装置并排出室外 □检测区域设送排风系统,气流组织采用上送下排形式,如采用屋顶式送风机,地沟排风 □四轮定位仪、车底检查等地沟,以及转鼓试验台工位应设置排风系统,同时,车底检查地沟还应设置送风系统 | |
四、铸造 | ||||||
熔炼 | □氧化锌 □氧化铝 □一氧化碳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穿防护服 □注意通风 □一氧化碳危害告知卡 | □熔炼炉应设置排气罩及通风排气系统 □设置岗位送风 □控制室密闭隔离,设置空调系统 □铝液转运天车、单轨车应良好隔热,并采取空调通风装置,降温送风 □转水包设置抽风罩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砂处理系 统—原料 储存、输送 | □矽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 □原料或旧砂应分类堆放 □砂堆放应用防水油布或塑料布遮盖,设置隔离装置 □配置密闭排风罩的带式输送机运送;带式输送机开口端设置软帘挡尘,输送带两侧设置防护板 □采用密闭化、管道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措施,不应采用人工装卸或抓斗 □在输送的胶带机及头尾设置排气除尘装置,转载点设置排风除尘装置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砂处理系 统—配砂、混砂、烘砂 | □矽尘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苯酚 □甲醛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一氧化碳危害告知卡 □二氧化氮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混砂机设置密封围罩 □出砂口设置机械排风除尘装置 □混料机、加料和卸料传输系统应尽量密闭 □烘砂烘干炉应密闭并设置局部通风系统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砂处理系 统—造型 | □矽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 □密闭原料传输系统 □置型砂回收装置 □安装局部通风除尘设施 □控制室密闭隔离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砂处理系 统—砂再生 | □矽尘 □苯酚 □甲醛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有毒气体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破碎机安装整体密闭罩,进料口与加料装置尽可能采用软管连接 □振动筛整体密闭;进料口和出料口密闭,设置局部通风排气设施,进料斗设置通风设施 □冷却提升机应采用袋式除尘器,有防堵措施 □旧砂再生采用袋式除尘装置,并密闭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制芯 | □矽尘 □一氧化碳 □甲醛 □苯酚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当心有毒气体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一氧化碳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射芯机、制芯机等均应设置排风罩 □采用冷芯盒制芯时应将气体发生器密闭,并设置尾气收集和净化装置 □清理芯盒型腔时,不得用手直接清理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修芯 | □矽尘 □甲醛 □苯酚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当心有毒气体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砂芯修磨应设置通风除尘系统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施涂料 和烘芯 | □其他粉尘 □一氧化碳 □甲醛 □苯酚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当心有毒气体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一氧化碳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施涂料设置通风排气系统,净化后排出 □施涂料后的存放处应干燥,应设置通风 □烘干炉密闭、隔热,出入口设置局部送风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浇注 | □矽尘 □一氧化碳 □甲醛 □苯酚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当心有毒气体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一氧化碳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浇注应自动化 □浇注段设置局部排风罩,设置屋顶排风器或排风天窗 □设置岗位送风 □浇注车应密闭,采取隔热措施,并安装空调和送风装置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落砂 | □矽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 □落砂区单独设置 □固定落砂区应设置除砂间或防尘帘屏,并设排风罩 □就地开箱落砂时,可设喷水雾降尘 □落砂机密闭,工作时不应敞开观察门,落砂地沟设置通风除尘设施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热处理 |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有毒气体 □注意通风 □一氧化碳危害告知卡 □二氧化氮危害告知卡 | □热处理炉密闭、隔热 □设置排风装置 □作业岗位安装局部送风降温装置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清理 | □砂轮磨尘 □矽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矽尘危害告知卡 | □采用抛丸机进行清理时,抛丸机应密闭,采取通风除尘、减振降噪措施 □喷砂作业应密闭,应采用手套式喷砂箱,设置除尘设施 □砂轮打磨时应考虑湿式作业,采用适应的密闭罩,并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装置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 |
其他 (天车) | □粉尘 □一氧化碳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注意通风 | □天车驾驶室密闭 □配备通风空调设施 □双层门窗隔声设施 | |
其他 (浸渗) | □丙烯酸甲酯 □铬及其化合物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通风 □当心有毒气体 □戴防护手套 □铬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浸渗系统应密闭 □设置抽风净化装置 | |
五、机修和维修保养 | ||||||
机修 |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有毒气体 □注意通风 □一氧化碳危害告知卡 □二氧化氮危害告知卡 | □整车测试区应设置局部排风装置,如尾气收集装置,经吸气罩收集处理后排放 | |
钣金、焊接 | □电焊烟尘 □锰及其化合物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注意防尘 □当心中毒 □戴防毒面具 □注意通风 □锰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使用不含或少含锰、铅等有毒物质的焊条 □焊接量大、焊机集中的作业场所,应实施全面机械通风 □焊接作业点应设置移动式局部排风装置,排风罩对准焊烟产生的位置,并对焊烟进行净化处理 □打磨应采取湿式作业,减少粉尘的产生;干式打磨时,应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装置 | |
喷漆 | □苯、甲苯、二甲苯 □甲醛 □其他___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穿防护服 □戴防毒面具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苯危害告知卡 □甲醛危害告知卡 | □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使用水性涂料、溶剂和稀释剂 □调漆、喷漆、烤漆等易产生毒物的工序应设有单独的隔间 □调漆、喷漆和烤漆间应采用上送风、下排风的通风防毒设施;室内保持负压 |
五、铅蓄电池生产领域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及防护设施自查表
场所/环节 |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 | 危害因素检测 |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 警示标识设置 | 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 | 存在问题 |
铅粉制造 | □铅尘 □铅烟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包括工作场所入口及岗位附近,下同)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自动温控的封闭式熔铅路 □密闭式铅粉机 □设置除尘设施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湿式清扫或真空吸扫措施 | |
板栅铸造 | □铅烟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工序设在封闭的车间内 □采用自动温控的封闭式熔铅路,熔铅路实现集中供铅 □设置除尘设施 □作业点送新风设施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湿式清扫或真空吸扫措施 | |
零部件铸造 | □铅烟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工序设在封闭的车间内 □采用自动温控的封闭式熔铅路,熔铅路实现集中供铅 □设置除尘设施 □作业点送新风设施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湿式清扫或真空吸扫措施 | |
和膏 | □铅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铅粉自动输送 □自动化封闭式和膏机 □设置除尘设施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湿式清扫或真空吸扫措施 □生产管式极板采用自动挤膏工艺或封闭式全自动负压灌粉,灌粉间单独设置,灌粉机设置二级除尘设施 | |
涂板淋酸 | □铅尘 □硫酸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穿防护服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鞋 □戴防酸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封闭式涂板机 □采用自动配酸系统、密闭式酸液输送系统和自动灌酸设备 □设置酸液自动收集系统和酸雾净化系统(加碱液吸收的逆流洗涤技术)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水冲式地面清扫措施 □配酸、淋酸作业区设置应急冲淋装置 | |
固化干燥 | □铅尘 □硫酸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穿防护服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鞋 □戴防酸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封闭式固化房 □采用自动送风加温系统 □采用温控和高温保护、断气缺水报警系统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定期对地面采取水冲式清扫
| |
极板分 板、刷板 | □铅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自动封闭式分板机、刷板机 □分板、刷板设置除尘设施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废极板、废极耳回收容器 □采取湿式清扫或真空吸扫措施
| |
极板称板、叠板 | □铅尘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自动封闭式称板机、叠板机 □称板、叠板设置除尘设施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湿式清扫或真空吸扫措施 | |
组装 | □铅烟 □塑料裂解气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注意防尘 □戴防尘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铅及其化合物危害告知卡 | □采用自动化生产线 □铸焊机、穿壁焊机、热封机、端子焊接设有集气罩对铅烟、塑料裂解气收集 □设置铅烟净化设施 □作业点送新风设施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湿式清扫或真空吸扫措施 | |
化成 | □硫酸 | □未进行检测 □已检测: □无超标 □有超标 超标因素种类/岗位: /、 /、 /。 | □未配备个体防护用品 □已配备: □个体防护用品满足防护要求 □个体防护用品不满足防护要求 □劳动者正确佩戴 □劳动者未正确佩戴或未佩戴 | □未设置警示标识 □已设置: □当心中毒 □当心腐蚀 □穿防护服 □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鞋 □戴防酸口罩 □戴防护手套 □注意通风 | □设置封闭式化成槽,槽内保持负压 □采用自动配酸系统、密闭式酸液输送系统和自动灌酸设备 □设置酸液自动收集系统和酸雾净化系统(加碱液吸收的逆流洗涤技术) □定期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 □采取水冲式地面清扫措施 □配酸、淋酸作业区设置应急冲淋装置 |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