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其他公文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5744794/2021-00088 
    • [ 发文字号 ]
    • 渝北文旅[2021]33号 
    • [ 主题分类 ]
    • 旅游、服务业;文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文化旅游委 
    • [ 生成日期 ]
    • 2021-04-15 
    • [ 发布日期 ]
    • 2021-04-30 

重庆市渝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渝北区文化旅游工作要点》的通知

渝北文旅〔2021〕33号


重庆市渝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印发《2021年渝北区文化旅游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机关各科室,委属各单位:

现将《2021年渝北区文化旅游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重庆市渝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1415


2021年渝北区文化旅游工作要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区文化和旅游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区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一区两群”重大机遇,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渝北“四区”定位、“五个千亿级”集群和“双十万”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一城、三区、五带”的全域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增加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提高文旅服务质效,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突出政治引领,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

1. 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和在文化旅游工作方面的指示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更好发挥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落实党中央、市委、区委要求,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面向全社会开展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渝北三线建设历史展、渝北党史图片展、征文演讲比赛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3.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抓好机关、直属单位党建工作。扎实抓好区委巡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深化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持续纠治“四风”,深入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文旅干部队伍。

4. 切实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开展“永远跟党走”百场演出、百件书法、百首诗词、百件摄影、百幅绘画“五个一百”文艺展演活动;常态化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镇街歌咏比赛等系列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川渝红色文献特展;举办“家和远方·巾帼添彩”——渝北区庆祝建党100周年暨首届百名妇女书法作品展。配合做好建党100周年宣传工作,唱响新时代主旋律,传播新时代最强音。

二、打造文旅精品,全面服务全区中心工作

5. 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五大精品工程”。一是精品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统景国际智慧温泉度假区、龙兴古镇文旅小镇,持续推进铜锣山矿山公园、玉峰山4A景区、重庆影视传媒基地建设,建成金紫山石头房子文创园。二是文艺繁荣工程。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工作和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专题文艺创作。以“唱支山歌给党听”“百年伟业”“说句心里话”等为主题,大力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主办重庆市第二十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永远跟党走”“五个一百”文艺展演三是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工程。“学有经验、看有亮点、晒有形象”为目标,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12个,加快“兴隆有礼”艺术乡村、巴渝乡愁等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发挥好统景江口渔村、大盛太和人家、廖家湾村落、洛碛桃韵天池等建成示范点作用。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5个,建成乡情陈列馆3个、示范农家书屋5个。四是旅游民宿工程。成立渝北旅游民宿产业协会,编制《渝北区旅游民宿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用地保障、项目审批、市场监管、投融资等,制定旅游民宿发展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建成1—2个渝北自主知识产权旅游民宿品牌;鼓励全区各镇街利用存量闲置房屋资源发展旅游民宿,打造高品质、差异化、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产品,培育形成“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品质化”旅游民宿体系。五是“家和远方”品牌工程。深化两季“双晒”成果,整合全区文旅资源,整体推广“家和远方”品牌。以玉峰山4A级景区创建为引导,打造一批A级景区;优化延伸5条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沿线景点建设;大力宣传推广渝北十二景,成为渝北旅游新坐标。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加快推出一批特色文创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和非遗产品。

6.  认真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纲要。积极融入“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工程,联合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巡展、巴蜀特藏文献展等特色展览,积极参与“川渝乐翻天”、“巴蜀大合唱·颂歌献给党”首届巴蜀合唱节,中国西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产品采购大会、文化服务技能培训大赛等特色展演活动;共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分步实施成渝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工程,促进两地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抢抓高竹新区建设机遇,细化华蓥山康养休闲带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加强与广元、眉山、双流等地交流联动,共同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一批跨界精品旅游联线产品。

7.  助力推进重点工作。聚焦全区“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农村“双十万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强化招商引资和促建达产,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全区GDP贡献率。植入文旅元素,助力新光里、悦来26度街区等夜经济示范街区建设。积极争取“重庆文化旅游消费季”主会场落户渝北,组织开展春秋两季“家和远方——文旅让生活更美好”惠民消费季。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加大乡村文化传承,提升“花果渝北”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文化内涵,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三、把握发展机遇,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8.  精心做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全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思路和举措,编制出台《渝北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渝北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及《旅游民宿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实施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9.  持续抓好重大项目服务建设。争取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第二图书馆落地中央公园。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园、创意公园四期、T23时装小镇、白俄罗斯小镇等项目协调与服务工作。协助重庆创意公园(广告产业园)、国盛数字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协助推动重庆旅游产业园项目启动工作。

10.  不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效。统筹用好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发挥好《渝北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方案》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市场资本投放文化旅游产业。加大文旅市场开发力度,策划招商中央公园北端文化项目、“重庆之窗”国际文旅未来城、环山生态文化公园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景区(点)、高品质酒店、精品民宿的标准化创建工作。加快发展数字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智能文化、都市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产品与实体经济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发展。

四、提升公共文化品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1.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项目1个,完成国家第四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推进市级军民、警地文化融合发展试点建设。修订出台区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和服务目录,制定出台《渝北区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的实施意见》,推进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特色化、智慧化建设。延伸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总分馆制,持续推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实施“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抓好旅游厕所建管用,持续抓好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工作。开展“送文艺进校园”“送欢乐·到基层”等文艺惠民活动100场。扎实推进“书香渝北”建设,组织开展“临空文化讲堂”“阅读之星”“红岩少年”“百本好书送你读”“4.23世界读书日”暨第十四届渝北读书月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1000场。巩固“文以载道”全民文艺普及品牌,继续办好全区干部职工文化艺术培训班。

12.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立渝北乡土文化资源名录,开展乡土文化研究,举办“乡土文化”专题培训5场。优化升级乡村文化供给,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工程建设,提升镇村免费开放效能。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20次、农村群众文体活动750场,组织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阅读推广活动。繁荣乡村题材文艺创作,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创作生产农村题材文艺作品100件。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经济,挖掘开发利用特色文创产品、传统手工艺品10项。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创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乡村休闲旅游“后备箱”工程,做精做优乡村旅游商品。抓好全域全季乡村休闲旅游推介活动,发布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开展“渝北很近·但是很美”“主城周边游·渝北好风光”活动。

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13.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展示。推进龙藏宫、刘家祠堂等文物保护修缮,加强对南华宫、余家院子、嘉州别墅等文物保护利用,持续实施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建成开放巴蜀七十二行雕塑馆,深度挖掘研究渝北文化文物内涵,开发举办以巴蜀行当文化、木作文化等传统文化展示传承为特色的系列宣传社教活动,推进馆校共建,打造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和青少年研学旅行优选目的地。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建成全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数据库,提升“云上博物馆”展览水平。依托渝北历史文化陈列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挖掘梳理渝北革命文物,制作渝北红色文化地图,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14.  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启动第十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加强区级非遗传习所建设,探索建设非遗工坊,常态化开展非遗传习教育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推进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启动非遗传承人培养“薪火”计划,分类举办非遗保护传承培训。组织区内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参加非遗展示推广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助推文化旅游开放开发

15.  构建国际国内宣传推介体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化15+4+2”全媒体传播矩阵体系建设。重点做好2021年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2021国际旅游交易会、2021国内旅游交易会、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都市旅游节、中国旅游日等大型节会宣传活动。整合文化、文物、广电、科技等领域资源,积极推广文旅产品。

16.  注重品牌营销推广。以扩大周边市场、主攻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为主线,创新品牌营销推广方式,做大游客消费总量。积极参与“打卡巴渝美景”“这么近、那么美——重庆人游重庆”全媒体推介活动;继续唱好乡村旅游“四季歌”,扩大印盒李花节、放牛坪梨花节、大盛樱花节等节庆活动影响力;深入机场、车站、高速路、轨道交通、商圈等人流密集场所,适时宣传渝北文旅新产品、新讯息;优化“渝北文旅”公众号,全面立体宣传展示渝北文旅新形象。

七、严守安全防线,确保文旅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17.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文化、旅游、文物领域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和舆情监测,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做好集中排查、预警监测、分析研判、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扎实抓好对展览展演、论坛讲座、文化演出、导游讲解等各类阵地和活动内容的审核把关工作。进一步加强文艺晚会和综艺节目的监督管理。

18.  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加强部门联动,持续强化旅游行业和网络文化、歌舞娱乐、新闻出版等行业监管,开展文化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扫黄打非”,建立健全“第三方暗访”、“月点评”、“季通报”、“年考核”制度。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与行政审批办理、行政执法相结合,严格落实文化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规范管理全国文化、旅游监管服务等平台。

19.  严格疫情常态化防控。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要求,严防疫情外部输入,落实内防反弹措施,抓好行业系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完善防控预案和处置流程,抓好旅游景区、演出场所、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旅游领域疫情防控,管好区内文化和旅游活动,避免疫情传播扩散。

20.  抓实安全稳定工作。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压实行业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文化、文物、旅游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强自然灾害防范治理,严格执行旅游保险制度,持续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开展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积极创建文旅行业安全工作示范单位,协同推进扫黑除恶、平安建设、社会治安、防邪禁毒、信访稳定、打击非法集资等工作。

八、围绕能力提升,切实强化文旅融合发展保障

2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法治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渝快办”效能。推进直属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结构改革。根据临空艺术团实际,制定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完善文化旅游推介机制。健全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机制。

22.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渝北区临空英才培育引进实施办法》《渝北区临空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加强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后备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积极做好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行业管理水平、从业人员业务技能等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依托市区各级各类培训,培养培训1000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文艺骨干及文化管理干部,提升文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23.  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保障文旅重大项目、重大活动、营销奖励等顺利实施。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