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其他公文

    • [ 索引号 ]
    • 115001127339603402/2021-00027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商〔2021〕43号 
    • [ 主题分类 ]
    • 商贸、海关、旅游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商务委 
    • [ 生成日期 ]
    • 2021-04-22 
    • [ 发布日期 ]
    • 2021-04-25 

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渝北区商务工作要点》的通知

渝北商〔2021〕43号


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委员会

关于印发《2021年渝北区商务工作要点》

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属各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2021年渝北区商务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委员会       

2021年4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1年渝北区商务工作要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区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扩大内需、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十四五”商务高质量发展良好开局。工作目标是:力争社零总额增长5%以上,进出口总额17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

一、强化统筹谋划,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编制“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高水平编制《渝北区“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为商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和遵循。加大与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品市场、商贸物流发展、成品油零售加油站布点等专项规划衔接,争取我区商务发展需求、项目纳入市级“大盘子”。

(二)统筹推动内陆开放“空中门户”建设。发挥渝北优势,协调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口岸、开放主体、开放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达成机遇,深化与东盟、日韩、欧洲经贸合作。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把制度创新与开放合作结合起来,强化制度创新动力。

(三)全力服务全区重大战略任务。牵头推动千亿级航空物流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空港型物流枢纽,为成渝地区生产企业提供仓储、物流一体化服务。积极服务千亿级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建设,推进整体建设和全面招商,服务五大核心实现2021首开目标。支持千亿级现代消费走廊发展,推动西南汽贸城、居然之家、时装小镇、三亚湾水产市场、圣名世贸城等加快建设和发展,打造大宗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目的地。为“双十万工程”赋能,加强农商、农超对接,拓宽农产品产销渠道。

(四)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务协作联动。完善与友城商务合作机制,推动消费协作联动、会展业协同发展等,力争建成川渝特色美食街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支持特色小吃、知名餐饮、休闲食品等进入对方市场。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与友城餐饮企业、行业协会加强技术、服务、信息等互动,支持协会、市场、企业开展产销对接会。强化对外贸易合作,鼓励支持园区、企业合作开展对外贸易业务。研究探索与友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措施,提升改革创新水平。

二、坚持扩大内需,着力推动消费能级提升

(五)推动传统消费升级。持续推动商业体系建设,完成新光里商业特色街等3个区级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桃源天地等5个重点商业综合体项目开业运营。支持两路空港商圈扩容提质,增强嘉州商圈活力。支持餐饮业恢复发展,打造渝北美食地标、美食品牌,支持餐饮企业丰富和提升菜品,提振餐饮消费。扩大汽车消费,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积极发展汽车养护、维修、保险等汽车后市场。促进家电家具更新消费,支持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家装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支持中央公园片区等打造夜间经济示范点或示范街区,支持24小时便利店建设,培育“夜购”“夜食”“夜宿”“夜娱”“夜赏”等消费业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传统百货以及线下餐饮、商超等实体零售企业与“互联网+”广泛融合,鼓励企业应用“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拓展线上消费市场。支持发展智慧商场、智慧超市、智慧餐厅等新零售,鼓励发展在线下单、无接触配送、外卖、团餐等消费模式。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布局宝能生鲜等物流跨界新零售、跨境零售等新消费项目,推广“便利店+”商业模式推广绿色消费,创建一批绿色商场、绿色饭店、钻级酒家。发展服务消费、休闲体验消费、信息消费、康养消费等新业态。

(七)推动数字商务建设。做强做优电子商务,培育载禾优生活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引进成长性好的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来渝北设立功能性区域中心。丰富线上购物体验,支持渝北电商直播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头部直播机构、MCN机构,规范社区团购发展。优化升级农村电子商务,为“双十万”工程赋能,打造大盛镇青龙村农村电商示范点,推出御临河沿线“御临风物”综合性区域产品品牌,建成御临风物馆。

(八)积极发展会展经济。支持悦来国博中心发展,服务智博会、西洽会等大型展会举办,支持承接更多全国、全市大型展会。发展会展和节会经济,固化提升渝北特色会展品牌,进一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海鲜节、鲜果节、美食节、购物节、消费季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支持会展项目落地,推动本地会展品牌升级,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大力引进知名会展策划、主办、服务企业,鼓励全区会展企业向数字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完善会展服务体系,推进会展与商贸、旅游、文化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延伸会展经济产业链条。

三、优化贸易结构,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九)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千方百计保市场、保企业、保订单,全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开放载体培育,支持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发展,研究策划园区拓展方案,力争建成内外贸融合发展的经贸合作产业园。支持企业增强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的供给能力,提高汽摩、通机、特色农产品等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开拓市场方式,加大与贸易机构、电商企业对接,拓展线上线下渠道,组织适销对路出口转内销产品进商超、进市场、进步行街、进展会。

(十)积极培育新优势新业态。用好市区开放平台及相关政策措施,增强跨境电商发展竞争力,支持跨境电商平台和海外仓建设,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联动机场集团、保税港区,推动高端维修再制造产业集聚,支持发展“保税维修+融资租赁”,巩固提升飞机等现有保税维修产业发展优势。

强化加工贸易支撑作用,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环境,支持传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研发能力和创建自主品牌,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壮大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吸引大型供应链企业、贸易集成商等来区设立区域总部,开展国际贸易采购、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业务。

(十一)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加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的研究,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鼓励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东盟、欧盟、日韩等产能合作、经贸合作。完善支持外贸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制定出台“走出去”支持政策,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商协会、行业组织,支持设立海外商会或“海外服务驿站”。

(十二)推动利用外资稳中增效。加强存量企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用好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资“行政服务管家”两个平台,建立走访服务工作台帐,对企业问题实施挂单销号管理,强化项目早落地、早达产跟进服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大与部门、公司联动,围绕数字经济、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支持招引一批外商投资和再投资项目。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完善利用外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相关制度,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十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深入落实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出台渝北具体落实举措,建立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改革事项、重点项目落地,注重试点经验案例总结。巩固传统服务贸易发展优势,积极拓展新兴服务,支持数字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专业服务、“保税+”等发展,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

四、积极探索创新,强化自贸中新引领作用

(十四)持续推动自贸改革创新。践行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渝北自贸板块先行先试,开展“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梳理一批适合我区发展的改革创新事项开展试点。认真落实《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工作方案》,积极申报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探索实施在数字经济、贸易、科技、医疗等领域更高水平开放的措施。深化“一本报告管全域”改革,推进改革试点成果运用,帮助和指导试点区域内企业用好报告成果。强化自贸试验区产业集聚,引进高水平市场主体,增强产业聚集和协同效应。

(十五)稳步推进中新合作项目。加大与新加坡各个领域的合作探索,进一步深化数据、金融、运输、人才等领域合作,支持仙桃数据谷中新合作信息通信领域合作示范点打造,加快中新航空产业园建设步伐。推动中新数据通道和中新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青年人才实习实训等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用好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冷链产业课题研究成果,促进以渝新两地为枢纽的中国西部地区同东南亚国家间的冷链产品贸易往来,支持我区农产品进入新加坡及东南亚市场,引导优质农产品、农业科技“走出去”。有针对性地招商推介,加大新加坡项目引进力度。

五、健全流通体系,打牢内外循环产业基础

(十六)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五个一批”行动,支持镇级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推动城区菜市场提档升级,引导市场标准化、信息化、智慧化发展,进一步完善考评管理办法,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固化“平安市场”创建试点成果,认真总结创建经验,有序扩大创建范围。支持商品市场转型发展,加大对海领(临空)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三亚湾水产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培育力度。支持大中型品牌连锁企业向社区延伸、向农村下沉,加强镇级商贸中心建设。推动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在商超、餐饮、集贸市场等推广限塑行动。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

(十七)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加大对区内新光天地、沃尔玛、中油富渝等商贸流通骨干企业的培育,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龙头企业。支持区内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上市,提升中小商贸企业活力。做强区内“重庆老字号”品牌,支持老字号品牌企业发展,鼓励区内企业申报老字号。

(十八)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推动城乡高效配送,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共同配送和电商物流发展。推动商贸物流降本增效,提高城乡配送标准化、智慧化。支持冷链物流发展,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鼓励提升冷链设施设备技术,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推进农商互联,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

(十九)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要求,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紧盯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重要时点,从严从细落实商场、超市、市场、餐饮、住宿、会展场馆等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防控,强化进口高内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检测和预防性消毒措施,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推动市、区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实见效。

六、强化行业管理,助力商贸产业健康发展

(二十)强化市场保供监测。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及时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确保重要生活必需品不断档脱销,切实保障重要生活物资供应。抓好重要生活物资储备,完善联保联供机制,强化生活物资保供产业链联动。强化商务经济监测分析,客观全面反映市场运行、行业发展情况,针对性采取措施,稳定商务经济发展局面。

(二十一)推动商务安全发展。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加强风险防范化解。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健全贸易风险监测分析,强化应对措施。落实商务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商务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培训,防控安全生产事故,遏制亡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做好信访群体稳控工作,确保商务领域安全稳定。强化预付消费领域风险防控。

(二十二)规范行业发展。强化行业监管责任,开展“打击成品油非法经营专项行动”,坚持源头治理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以消除安全隐患、查处黑加油站(点)、加强油品管控、打击偷逃税款为重点,依法打击成品油非法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行为,切实堵源头、打终端,斩断利益链,营造成品油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环境。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促进商务领域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行政审批工作,积极落实“放管服”等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简化办事程序,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七、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二十三)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把牢机关政治建设统领地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身课题。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党对商务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十四)强化机关党建工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筑牢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防线,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四说”“以案四改”,加强廉政风险排查整治,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健全完善商务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严格程序、堵塞漏洞。

(二十五)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落实干部激励政策措施。

(二十六)提升商务行政效能。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商务工作。提升商务行政执法履职水平,规范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制度和流程。抓好机关文化建设,弘扬“开放、创新、担当、一流、清廉”的机关文化。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程序意识、规范意识,真正有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