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63155XK/2024-00086 
    • [ 发文字号 ]
    • 渝北环函〔2024〕87号 
    • [ 主题分类 ]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 体裁分类 ]
    • 公告公示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生态环境局 
    • [ 生成日期 ]
    • 2024-04-28 
    • [ 发布日期 ]
    • 2024-04-29 

重庆市渝北区生态环境局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239号提案的复函

渝北环函〔2024〕87号

重庆市渝北区生态环境局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239号提案的复函

民盟区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渝北区生态建设的建议:五个区划,五个策略》(第239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落实专人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应对生态挑战的建议

该项工作主要是区发改委牵头实施,我区对照市级政策,因地制宜出台了《渝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科学设定二氧化碳达峰时间、达峰路径及配套措施、“十四五”阶段性目标和政策措施,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低碳绿色的能源体系,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高质量碳达峰。截至2023年底,全区累计创建“绿色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市级绿色工厂15家,切实助推企业绿色转型。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出台《渝北区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功创建“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7个,建筑面积达到66.35万平方米;推进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全区注册公交车辆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到97.5%,注册登记新能源网约车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到65.21%。

二、关于推行法规管理矿业遗留污染的建议

该项工作由区规资局牵头实施,我们将配合主管部门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矿山环保法规,确保矿山开发符合环保标准。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科学规范推进试点工作。我区于2019年4月印发了《渝北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渝北府办〔2019〕25号),明确渝北试点生态保护工程包括示范工程和重点工程两类以及具体项目内容和资金分配。二是我区铜锣山区域作为系统修复区纳入全市实施方案,试点工作的展开大力促进了铜锣山作为主城四山区域的生态屏障功能,完成矿山生态修复200公顷,新增耕地、林地等农用地140公顷,种植树木近40万株,消除边坡等安全隐患54处,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率达到70%,完成国土综合整治5000亩,人居环境整治改善720余户村民居住条件,群众人居质量环境不断改善。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典型案例和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在此基础上打造的铜锣山矿山公园,已成为绿水青山蝶变金山银山的网红打卡地,成为主城市民休闲游赏的“后花园”。

三、关于健全城市策略抵御生态冲击的建议

该项工作由区规资局牵头实施,我们将配合主管部门健全城市规划,确保城市扩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2019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落实自然资源部和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工作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根据相关要求,三条控制线应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通过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控制了城市无序蔓延,确保了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促进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我区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工作,调整后的生态保护红线图斑面积为283.2872平方公里。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的相关要求,把勘界定标成果入库,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台账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按照市住房城乡建委《关于做好2022年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的通知》《关于禁限民用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有关技术要求的通知》等要求,切实抓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评价与动态检查,推广墙体自保温技术应用,严格执行“两板”技术要求,绿色建材比例均超过规范规定的60%要求。

四、关于保障生态优良区有序长存的建议

该项工作由区规资局和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实施,我们严格环境准入,根据最新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动态调整更新我区“三线一单”,已形成《重庆市渝北区“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调整方案(2023年)》,正在按程序报批。调整后,全区(含两江新区直管区)环境管控单元由23个调整为26个,明确管控要求,守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底线。我们建立了区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协调指导各镇具体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行为整改的工作机制,各主管部门加强对“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的指导,联合开展实地核查。指导各镇对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认定、查处和整改,截止2013年共核查问题点位50个,有15个不需整改,23个需要整改;针对问题点位,全部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确了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及责任主体,并按照要求切实推进整改工作,截至目前, 23个问题点位已整改完成,其余2个问题正按照整改方案有序推进。近年来,农业领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积极推广农业有机肥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全区化肥使用量较上年减少10.8吨,同比减少0.1%。二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持续强化农产品碳排放强度管理,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新建设现代设施农业10万平方米,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8%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三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持续推进农田扩容增汇,强化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以耕地有机质提升为重点,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

五、关于重点发展未开发区域的建议

该项工作由区发改委和区经信委牵头实施,我们将配合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确保未开发区域的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总体规划方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生态空间底线。细化规划分区,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明确“四山”保护范围和河湖水系管控范围。拓展区域规划方面,传导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四山”保护区以及河湖水系管控要求,落实《重庆市美丽山水城市规划》要求,开展用地适宜性评价,明确生态空间格局。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绿色工厂,56家企业进入市级绿色工厂培育库,空港工业园区获评市级绿色园区,松芝汽车空调、大顺电器等6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下一步,将加力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实施绿色制造体系全覆盖,完善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机制,对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实施动态管理,强化效果评估,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到2027年累计新建10家绿色工厂。

我局充分利用“3.22”世界环境日和“6.5”世界环境日公益活动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各类环保宣传500余场次,搭建公众参与平台,确保开发过程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此复函已经曾德明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填写在答复函回执单上,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北区生态环境局

2024年4月28日

(联系人:胡贵锡,联系电话:1388308704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