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土壤环境管理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63155XK/2021-00114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 体裁分类 ]
    • 公告公示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生态环境局 
    • [ 生成日期 ]
    • 2021-04-22 
    • [ 发布日期 ]
    • 2021-04-22 

渝北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报告

渝北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

评估报告


(公示版)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二零二一年三月



一、总体情况

渝北区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东北部,是重庆市开发建设的主战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主阵地,获批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渝北区历史上也是三线建设重点区域和重庆市老工业基地,关停的涉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业较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空港新城、创新经济走廊等重点区域工业企业加快“退二进三”,全区疑似和污染地块数量多,建设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压力增加。同时,渝北区农村面积广、耕地面积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压力大。

渝北区坚决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责任,进一步强化全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深化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工作,全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取得积极成效,土壤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总体稳定,近三年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也未有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渝北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渝北区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渝北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渝北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渝北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暨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均圆满完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形成一批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的管理、技术、工程模式,有效保障了全区人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三、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制度建设落实情况

“十三五”期间,渝北区坚持领导班子率先垂范高位推动,不断强化土壤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法治建设、机制完善,形成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齐抓共管、联合治理的良好局面,夯实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引领保护工作。渝北区密集出台了40余个土壤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制度文件,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部门、镇街和区属国有公司,土壤环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二是深化土壤保护责任落实与考核。渝北区坚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目标任务和项目分解落实,强化工作考核和督查。

三是强化土壤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深化全区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增强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能力、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严格执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将土壤污染防治各个环节的法律要求落实到位。强化土壤相关行业企业的监督执法,深入开展系列专项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四是强化土壤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区生态环境、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污染地块信息共享机制和土壤长效协调监督管理机制,深入开展联合监管执法,规范建设用地污染防治联合管理。

五是强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管理。渝北区强化污染地块在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和土地征收、收回、收购等环节监管,严格落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监管机制,全区列入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无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情形,也没有在污染地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项目的情形。

四、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情况

“十三五”期间,渝北区通过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详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并强化管理、防治新增建设用地污染、深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等措施,确保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一是开展建设用地土壤质量状况详查。渝北区委派专人积极配合市级部门推进建设用地土壤质量状况详查工作,印发了《渝北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实施方案》,强化数据收集和现场核实,全面完成57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工作,为全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建立并动态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渝北区结合区域规划、地块出让计划、关停搬迁企业计划和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等,建立并动态更新疑似污染地块清单,督促污染地块责任人或土地使用权人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三是建立并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渝北区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结论,建立了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推动了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并督促土地使用权人对污染地块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及风险管控。

四是坚决防止新增建设用地污染。渝北区对尚未调整规划、暂不开发利用或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均督促地块污染责任人严格落实了风险管控措施,定期开展了监管巡查及土壤和地下水监测,防范污染扩散。渝北区完成了两路组团F23-2/03等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并对土壤治理修复效果开展了第三方评估。渝北区强化企业拆除活动环境监管,重点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建(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均严格执行相关要求,确保设施设备安全拆除,防止污染转移或扩散。

五是深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渝北区严格产业生态环境准入,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并强化应用,聚力发展“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8家重点行业企业关停搬迁,推进低效工业区“退二进三”,从源头防范土壤环境污染。渝北区深入推进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管理,强化专项执法检查,严格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全区无危险废物非法转移、非法利用处置和非法倾倒行为。渝北区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区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全面提升。渝北区强化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监管,区政府与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常态化开展自行监测和监督性监测。

六是强化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治。渝北区不断深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工作,通过严格重金属产业环境准入、强化重金属结构减排、工程治理减排、清洁生产减排工作,全面完成了市级下达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的目标,有效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五、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情况

“十三五”期间,渝北区通过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详查、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强化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深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确保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一是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详查。渝北区配合市级部门全面完成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调查采样等工作。配合市级部门全面完成了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国控例行监测点布设及采样工作、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清单编制,为全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渝北区以强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为核心,强化了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行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逐年提升。加强畜禽养殖区域管控要求落实和污染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优先保护类耕地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强化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渝北区对全区涉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村开展摸底调查,实行分类指导,采取低积累品种替代、优化施肥、土壤调理、水分调控、叶面调控等安全利用技术措施,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现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全覆盖。

四是推进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根据重庆市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结果及受污染耕地等相关数据资料分析,渝北区无重度污染耕地,无严格管控类耕地管控和治理修复任务。渝北区争取市级资金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定试点工作,探索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技术模式。

五是深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渝北区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腐熟剂-秸秆还田、绿肥压青还田等技术的宣传引导和推广,实现化肥利用率不断提高,化肥使用量逐年降低;围绕农药减量行动,集中打造农药减量示范片,推广生态调控技术、绿色防控综合模式、生物制剂,实现农药使用量逐年降低。渝北区强化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不断完善回收利用制度,建成了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全面完成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任务。渝北区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区域管理及污染控制要求,大力倡导发展生态养殖业,完善污染防治措施,推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逐年提升。渝北区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分类工作,农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六、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情况

“十三五”期间,渝北区通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和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等工作,强化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探索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模式。

一是强化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建设。渝北区强化了土壤环境监测、执法、技术和信息化等方面支撑。配合市级部门完成了国家和市控土壤环境监测网基础点监测,完成了农村环境质量专项监测,建设了渝北区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开展土壤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人员培训。开展污染地块和农用地土壤环境信息统计,完善土壤环境信息档案。

二是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渝北区不断完善环境宣传教育机制,强化宣教能力建设,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为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舆论支撑。借助渝北电视台、互联网、多媒体等宣传阵地,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环保文艺宣传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宣传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升全民土壤环境保护意识。组织重点企业和相关部门参加市级、区级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会,进一步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能力。

三是强化土壤环境保护资金保障。渝北区申请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83万元用于7个化工企业原址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项目1个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项目,分别申请200万、10万区级财政资金激励企业开展工作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和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投入财政资金91.75万元,建成废弃农膜回收网络;落实预算经费3950万元,建成4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站暨分类分拣基地。争取市级资金260万元,开展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定试点工作。

四是强化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渝北区积极探索土壤污染防治试点工作,形成一批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的管理、技术、工程模式。以建设国家级矿山公园为目标,将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消除矿山安全隐患、提升森林美感与产业发展、风貌展现、生态提升等相关结合,实施铜锣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为全市生态修复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渝北区试点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环保管家制度,平台公司聘请环保管家,对设备拆除、调查评估、固危废鉴别、治理修复等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和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从土地征收到治理修复完成交地的时间。渝北区深化农用地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积极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试点示范,完善农药废弃物回收财政补贴机制,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七、评估结论与建议

(一)评估结论

渝北区坚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奋斗目标和“创新生态圈、智能制造基地、国际航空港”三大功能定位,深入落实相关要求,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坚决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完善了土壤污染防治组织领导,建全了土壤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采取了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形成了符合渝北区实际的土壤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和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工作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有渝北特色的土壤污染治理之路。全区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创新初见成效,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建成了土壤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有效保障了全区人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二)工作建议

一是深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继续深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推进泰山电缆、红岩方大等关闭搬迁企业开展原址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完成海朋废油回收公司场地等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实施风险管控。对空港新城、创新经济走廊等区域“退二进三”企业,开展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有序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二是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空港工业园区、前沿科技城、川渝高竹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等区域为重点,强化产业环境准入和企业土壤环境监管。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加快以智能化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从源头降低土壤污染物排放强度。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都市近郊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实施农产品绿色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

三是提升土壤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土壤污染详查数据、潜在污染地块环境风险调查等数据整合与分析;科学合理增设土壤监测点位和断面,构建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动态更新土壤环境质量分布图。进一步提升土壤环境监测设备配置、土壤污染执法落实等环节能力,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人员和技术储备,提升基层环境监管能力。

四是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财政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加大本级财政对土壤污染防治投入。统筹安排涉农资金,加大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镇街的支持力度。探索激励机制和融资方式,拓宽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土壤污染防治,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项目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