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其他公文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938295N/2020-00005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农发〔2020〕72号 
    • [ 主题分类 ]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 
    • [ 生成日期 ]
    • 2020-05-11 
    • [ 发布日期 ]
    • 2020-05-20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质量兴农战略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渝北农发〔202072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等六部门

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质量兴农战略实施

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各镇(涉农街道)、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20—2022年)》及《重庆市质量兴农战略实施方案(2020—2022年)》,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动我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区农业农村委、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研究制定了《重庆市渝北区质量兴农战略实施方案(2020—2022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渝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渝北区科技局             重庆市渝北区财政局

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委员会      重庆市渝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511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北区质量兴农战略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 2022年)》及《重庆区质量兴农战略实施方案(2020—2022年)》,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动我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22 年,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产品质量高。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大幅提升,有效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农产品供需在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年均增长 6%。

——产业效益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挖掘,农业分工更优化、业态更多元,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业增值空间不断拓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2∶1,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 66%,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稳步增加。

——生产效率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 5.5万元/人,土地产出率达到 6000 元/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08。

——经营者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专业化、年轻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比重大幅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加规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数量达到30家。

——市场竞争力强。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服务比较优势明显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涉农龙头企业,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1.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力布局

坚持整村推进和集中连片相结合,大力推进双十万工程”经果林建设,新建特色经果林6.12万亩;指导长堰兔场、水果分选线、农产品交易市场、大盛镇柑橘冻库等新增项目加快建设。逐户走访落实古洛环线22家蔬菜基地改造提升,根据实际建新棚、土地整治、完善基础设施等,确保古洛环线成效尽快呈现;整合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资源,着力打造幸福村特设产业,全面推进2000亩经果林、智慧植物工厂、50亩蔬菜连栋大棚和150亩樱桃避雨栽培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2.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到2022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灌区渠系节水改造、田间集雨和灌排设施建设,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2022年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4。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建立合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3.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到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深入开展农药使用减量行动,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力争2020年—2022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度降幅均达到0.5%。加大农用地膜国家新标准宣贯力度,加快推广应用加厚地膜,指导科学用膜。加强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建设,严格执行兽药使用休药期规定,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实施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4.全面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耕地土壤污染国控监测点建设,加强农田污染防控监测体系建设,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2022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扩大废弃农膜回收网点建设,建成“村、镇(街道)回收转运—区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的有偿回收利用体系,2022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2%以上。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发展,集成推广稻鱼综合养殖、林果间作其他作物等成熟适用技术模式,加快发展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供销合作社)

(二)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

5.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等积极参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制定严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到2022年农业团体标准达到       2项以上,建成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类别齐全、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

6.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生产基地创建工程,建设一批全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22年全区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优质特色农产品,2022年有效期内“两品一标”认证数稳定在100个以上。(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

(三)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

7.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

支持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产加销环节,稳定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各类经营主体间的供销关系、契约关系和资本联结关系,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8.强化产地市场建设

以全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地区为重点,改造提升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配套建设冷藏冷冻、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电子结算、电子监控等基础设施。在市场基础良好的地区,加快建设田头市场,实施田头市场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开展地面硬化、称重计量、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

9.加快建设冷链仓储物流设施

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预冷,储藏、保鲜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升级改造,提升清洗、烘干、分级、包装、贮藏、冷冻冷藏、查验等设施水平。支持流通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建立健全停靠、装卸、商品化处理,冷链设施,加强适应市场需求的流通型冷库建设,发展多温层冷藏车等。建设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产地物流集散中心。(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

10.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加快推进农产品按规格品质分级整理、分类包装,提高产销衔接效率。探索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积极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合,扩大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对接范围。创新产销对接方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谋划推动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工程。鼓励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网销农产品品类全覆盖、行政村农产品电商服务全覆盖,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年均递增15%以上。深入开展 “产品出村、助力脱贫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

11.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科技、教育、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共享农庄体验农场、创意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等新业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探索建立托管经营等多元化农业服务业。深化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开发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民宿等精品项目,到2022 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组建遗产数据库,建立信息监测和调查评估制度,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与传承的新机制。(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文旅委)

(四)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12.构建农业品牌体系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力争用3年时间,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渝北区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复兴一批曾获得市级、 国家或国际权威机构认定的传统“老字号”品牌。(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发改委、区文旅委、区市场监管局)

13.完善品牌发展机制

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组织开展品牌目录标准制定、品牌征集、审核推荐,推选认定、培育保护等工作。推行品牌目录动态管理,定期发布渝北农产品品牌目录。强化农业品牌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保护。加强品牌宣传推介,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营销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品牌市场营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文旅委、区市场监管局)

14.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

培育壮大以蔬菜、柑橘、食用菌等产业为主的区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到2022年,建设各类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个,出口超过1000万元的市场主体达到6家以上。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在境外主要销售市场建立农产品展销中心、设立代表处或销售机构等方式,构建我区优势农产品国际营销网络。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打造中新农业合作新示范。与沿海、沿边海关建立农产品快速通关协作机制,开通农产品进出口通关“绿色通道”。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完善以区为骨干、镇(街)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依法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检测服务。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深入实施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监控计划,增加监测参数,扩大监测范围,覆盖全区所有镇(街)。加强监测结果信息会商,建立监测信息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互联互通,监测数据统一共享,监测结果互认共用。大力推进农业质检机构资质准入、能力验证、飞行检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业化水平。(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

1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推动配备村级协管员,构建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将农产品追溯与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两品一标”认证登记等挂钩,率先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鼓励镇(街)监管机构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主体上线应用,2022年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达到50个以上。推动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

17.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以生物毒素、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病微生物等危害因子为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订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配套设施条件,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示范基地,组织参与农产品品质、营养、风味评价,推动风险评估服务于产业发展和执法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预警功能,构建覆盖主要农业产区、重点农产品、关键危害因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网络体系。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宣传引导、舆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管控从被动处置转向事前预警。(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18.加强质量导向型科技攻关

大力实施农业良种良法提升工程。实施良种良法等农业研发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农业技术瓶颈,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建立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顾问团和农业园区为载体的产学研融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贮运、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围绕节本增效、质量提升和生态环保,深入开展农产品品质评定、安全保障、质量检测等方面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扶持和建设一批农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2年,全区建立农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3个、农业专家大院3个、“星创天地”1个。(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农业园区)

19.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水平

大力推进全区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绿色智能、无人驾驶、信息技术等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加快主要农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积极推广耕、种、收、防、烘等农机具。通过采取小改大”“零并整”“梯改缓”等措施,扎实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统筹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宜机化”改造,不断改善全区大中型农机下田到地作业基础条件。到2022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65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左右。(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20.大力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

深入推进设施农业工程、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创新,积极推进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化,强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加快构建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模式推广与应用,开展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试点,开展废旧农膜区域化回收利用。(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21.加快智慧农业发展

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推动智慧名城”建设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行动,持续巩固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成果。力争到2022年,促进优势农业产业节本增效5%以上;实现农业行业管理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优化品牌农产品和主要农业投入品全程溯源监管,提升农业数据信息支撑宏观管理、引导市场、指导生产的能力;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及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全覆盖,形成以行政村为结点的全区三农服务“一张网”。(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七)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

22.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开展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带动区域内小农户发展优质农畜产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标杆作用。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骨干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小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到2022年,累计培育家庭农场达到250个,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300个以上。(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23.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新培训机制和方式方法,分类、分层开展教学培训,规范设置课程体系,注重绿色发展现代农业理念传授,提升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强化政策配套激励,将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积极开展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实施养老医疗保险补贴政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保意识,探索职业农民养老制度。开展渝北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并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后续跟踪服务,持续开展优秀学员培优培强,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到2022年,全区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24.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以质量效益为关键指标,探索建立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名录库和信用评价机制。大力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积极开展代耕代种、机播机收、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节本增效。深入开展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更多小农户。到2022年,力争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个,服务面积8万余亩。(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质量兴农政策体系

25.加大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支持力度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支持有机肥、高效新型肥料、低毒低残留农兽药、绿色防控产品研发和推广。支持先进适用绿色农业节水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信息技术在绿色高效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26.强化用地等配套政策保障

完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仓储、加工、农业机械停放等方面的用地需要。支持发展农业托管服务、农田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支持质量兴农领军型企业,探索以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企业信用融资制度,将质量水平、标准水平、品牌价值等纳入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和贷款发放参考因素。

(二)构建质量兴农评价体系

27.科学构建评价指标

研究制定《渝北区质量兴农监测评价办法》,围绕评价数据真实可靠、科学合理,明确评价指标范围,将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农业市场竞争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准确评价全区质量兴农水平。

28.强化指标数据采集

以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为主体,开展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整理、核实,进行本区域质量兴农水平自我评价。区农业农村委会同相关部门审核认定有关镇(街)评价指标数据,并给予指导服务,严禁虚报数据。

29.开展第三方评价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充分发挥第三方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对质量兴农情况开展监测评估。

(三)建立质量兴农考核体系

30.强化考核监督

加强考核监督,将质量兴农工作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科学考核评价质量兴农水平,在第三方评价结果基础上,重点考核各镇(街)质量兴农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群众满意度。完善指标评价考核体系,将质量兴农任务清单、年度工作计划、工作台账等工作情况作为落实工作与考核的重要指标。

31.完善激励约机制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推进质量兴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并视情节采取通报等措施。

(四)健全质量兴农工作体系

32.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区级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协调机制,全区上下一盘棋”,统筹推进全区质量兴农相关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相关工作职能和任务分工,细化任务清单,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业务指导,部门间形成协调推进的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取得实效。

33.落实各方管理责任

强化各镇(街道)政府落实质量兴农属地管理责任。各地要把质量兴农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要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具体措施,明确目标任务、推进路径、责任分工,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抓好贯彻落实。

34.强化法治保障

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规范开展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涉农机构和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尊法学守法用法。

35.动员社会参与

积极引导农民、媒体、专家、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广泛参与质量兴农工作。深化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优化服务,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质量兴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质量兴农宣传力度,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做好消费引导。创新社会监督方式,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依法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监督抽查等信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和农业征信体系建设,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