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938295N/2025-00065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农函〔2025〕51号
-
- [ 主题分类 ]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
-
- [ 生成日期 ]
- 2025-04-29
- [ 发布日期 ]
- 2025-05-06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20号提案的复函
渝北农函〔2025〕51号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20号提案的
复 函
黄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构建农文旅融合乡村底色的建议》(第120号)已收悉。首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渝北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此提案,区农业农村委非常重视,汪勇主任作了批示,并召集相关单位作了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优化政策举措。一方面,加强乡村农文旅融合项目运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编制了《渝北区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文旅融合消费场景打造、文旅产业集聚园区(基地)、精品旅游民宿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制定印发了《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渝北委发〔2024〕1号),文件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精品景点线路,培育“民宿+”融合型新业态。
二、突出规划引领。一是围绕《渝北区“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渝北区“十四五”全域旅游规划》,推动旅游与农业、大数据等结合,引导文化旅游企业主动融入“互联网+”“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康养休闲度假、精品民宿、乡村研学、健康疗养、乡土文创等高端业态。现已完成全区129个应编村村庄规划编制,村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现有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2个、累计36个,其中国家级6个。三是提升村容村貌,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当地特色农业、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统景江口渔村等13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和大盛天险洞村等24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
三、盘活闲置资源。通过系统性整合乡村沉睡资源,构建“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转化通道。一是创新存量资源活化模式。实施“三资活化”工程,建立“资产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单对接机制,通过混合开发、股权合作等6种模式盘活闲置土地6.3万亩、房屋3.2万平方米,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2个、精品民宿集群8个、研学教育基地5处,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6000万元。二是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在铜锣山矿山公园建设中首创“生态修复+产业植入”模式,将废弃矿坑转化为集葡萄采摘园、地质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的生态经济综合体,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带动群众综合增收120万元。三是激活文化资源多重价值。深度挖掘巴渝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礼朝屋基传统村落、上古农耕体验园等文旅融合项目。其中,大湾镇农耕体验园整合社会实践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功能,实现村集体纯利润15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00万元,形成“文化传承+产业振兴”双赢格局。
四、加快农文旅数智化转型。我区是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一方面,编制印发了《2023年渝北区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行动等。另一方面,聚焦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持续推动“一乡一品”数字创新基地、江南大学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落地运营;与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院区”共建协议;与市农科院签订共建“国家(重庆)玉米原种扩繁基地”合作协议;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陆军勤务学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重庆市现代食品技术创新中心”,获市科技局批复建设。
此复函已经汪勇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如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区农业农村委,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5年4月29日
(联系人:郑麒,联系电话:023-860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