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 扎根乡村热土 践行为民初心
我为群众办实事 | 扎根乡村热土 践行为民初心
“您好,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走进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大盛派出所的户籍窗口,总能看见这样一个办事利落、说话和气的小伙子。从警十年来,他扎根渝北农村,用心用情为群众办事,做农村群众实实在在的贴心人,他就是渝北区公安分局大盛派出所户籍民警冯卫东。
大盛镇是渝北区最偏远的场镇之一,距重庆主城50余公里,常住人口约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比90%。2010年底,刚刚进入公安队伍的冯卫东被分配至渝北区茨竹派出所做社区民警,那时的他为了熟悉环境,天天跋山涉水,深入每家每户了解群众情况,足迹遍布大半个华蓥山,在村干部和村民眼中,他是一个永远闲不下来的民警。2015年,冯卫东被调至大盛派出所从事户籍工作,“做社区工作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户籍工作其实也一样,户籍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经常走出去,到群众身边去,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冯卫东说。
认真负责,他对工作很细致
过去的大盛镇由于交通不便、外流人口多,辖区很多人口信息不完整,给各项警务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冯卫东来到大盛派出所后,多年坚持“不漏村、不漏户、不漏人”的工作作风,下到村里与村干部一起逐户逐人核对人口信息。六年来,冯卫东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工作,补充大量辖区户籍不完整信息,确保户口登记项目和人口统计数据准确无误,有力推动辖区各项警务工作水平大幅度提升。
前不久,大盛镇村民李先生来到户籍窗口,说自己的户口出现问题,要求派出所帮其解决。李先生今年40岁,8年前离开重庆外出务工,一直未回过老家,如今大盛镇发展得越来越好,李先生决定回家创业,但却发现自己的户口被莫名其妙地调到了辖区某敬老院。冯卫东在人口管理系统中进行筛查后发现,李先生同村有一名和他同名同姓的六旬老人,李先生的户籍信息与这名老人的户籍信息在录入系统时发生混淆,于是便出现前面这一幕。冯卫东立刻联系敬老院和与李先生同名的老人,多方协调后,顺利帮李先生把户口调回原籍。
换位思考,他把群众当亲人
服务群众是公安机关永恒不变的宗旨,尤其是公安户籍等窗口单位,不仅要有责任感,在面对群众时更要具有热情服务的态度。冯卫东说:“通过这十年的警务工作实践,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始终记得自己脱了这身警服也是一名群众”。用真心服务群众,把群众当亲人,这些年冯卫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辖区村民蔡大爷是一名孤寡老人,今年70多岁,膝下无子女,家中还有一位95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由于年龄大,记性差,蔡大爷的身份证经常丢失,2020年以来就丢失过两次,每次冯卫东都及时给大爷补办并送到家中。前段时间,蔡大爷再次拨通冯卫东的电话,称自己的身份证又不小心丢失了。当时恰逢冯卫东休假期间,正在家中陪女儿玩耍,但是听到老人焦急的声音,冯卫东毅然决定把孩子交给家人,驱车数十公里返回派出所给老人办理身份证件。冯卫东对含泪望着他的女儿说:“爸爸是警察,老百姓有事情找爸爸,爸爸去办了事情回来陪你玩!”冯卫东随后立刻联系当地的村干部安抚蔡大爷的情绪,然后驱车从位于主城的家中来到派出所,拿着相机赶到位于大盛山区的蔡大爷家中。冯卫东细心地为老人整理好衣服,调整好坐姿,采集蔡大爷的身份证照片。几天后,冯卫东同村干部一起来到蔡大爷家中,将新办好的身份证交到了老人手里,还叮嘱老人把身份证保存好,要保重身体,有困难随时打电话联系。“小同志,真是感谢你一次次帮我补办身份证,你的服务真是又细心又周到!”蔡大爷竖起大拇指说道。
冯卫东说,得到老百姓称赞是他最高兴的时刻,来自群众的满意称赞让他感到自豪,同时更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表彰。
警务创新,他的工作有方法
重庆农村历来有“赶场”的习俗,渝北区大盛镇也不例外,每逢“赶场”,大盛镇的街道上便人山人海,村民来镇上交易商品,交流感情,热闹非凡。作为一名在农村派出所扎根多年的民警,冯卫东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赶场”的时机推动公安工作。
在派出所领导的认可和全力支持下,2017年以来,一个将“警务圈”和群众的“生活圈”有机融合的“流动普法警务站”悄然出现在了大盛镇的集市里。每逢“赶场”,冯卫东和同事都会抽时间为群众讲解户籍政策、普及法律知识、进行反诈宣传。“老人家,现在重庆市的户籍政策有了新变化,越来越便民,办户口不用多次跑了哦”“小伙子,最近诈骗手段又翻新了,你看看这个传单上的案例,不要被骗了……”这个“流动普法警务站”已经成为大盛镇一道独特的警务风景线,大盛派出所的民警们用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滋润着辖区百姓的心田。
冯卫东说:“作为一名农村派出所的户籍民警,我做的工作非常平凡,但这里就这是我的家,群众就是我的亲人,能够扎根在美丽乡村,是一种幸福。”这是警徽闪耀的力量,忠诚是他的底色,为民是他的情怀,从警十年,那深蓝色的警服下,跳动的是一颗永恒不变的为民初心。